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思鸿 《广州医药》2000,31(4):77-77
据估计我国约有2000多万糖尿病人。糖尿病(DM)分为原发性(原因未明)和继发性(又称症状)两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简称糖尿病,临床糖尿病又分为Ⅰ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IDDM),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病情重;Ⅱ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老年人和肥胖者,起病较缓,病情较轻,口服降糖药有效,90%以上糖尿病属于此类[1]。1 口服降糖药物的现状 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迅速发展,在口服降糖药物中,不仅同类药物的新品种、新剂型陆续问世,作用环节不同的新药也不断进…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糖尿病人总数的90%以上,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依靠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西药降糖显效快,作用直接,但容易出现低血糖症和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而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不但能控制血糖还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与  相似文献   

3.
老年糖尿病人不宜服用降糖灵。老年糖尿病以非胰岛素依赖型(即Ⅱ型)多见,治疗以饮食控制为主,口服降糖药治疗为辅,在合并急慢性感染、心脑血管疾患或外科手术时,亦需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肖硕  李华荣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6):730-731,734
胰岛素增敏剂是降糖药物研究的新思路.医学研究发现大量Ⅱ型糖尿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如何改善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缓解高胰岛素血症是Ⅱ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国际上胰岛素增敏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对该类药品的临床使用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8例初诊2型糖病患者,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治疗时间为6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75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在降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性。诺和锐30组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口服降糖药物组。结论: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人,每日给予二次皮下注射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按对胰岛素的治疗需求,临床上把糖尿病人分为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Ⅰ型多见于年轻人和15岁以下儿童,Ⅱ型绝大多数为40~60岁人。本文所介绍的六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对胰岛素依赖型则疗效不佳。一、用黄连素治疗糖尿病。治疗方法:用黄连素每次0.3~0.5克,1日3次口服。  相似文献   

7.
老年2型糖尿病两种初始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颖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41-1241,1282
目的 比较双胍类与磺脲类两种不同药物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方法对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以双胍类与磺脲类两种不同药物治疗,观察治疗2个月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100g馒头餐后2h血糖,空腹C肽及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双胍类药物具有与磺脲类药物相似的降糖作用,且避免了磺脲类药物的不良之处。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可选用双胍类药物,且能避免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病变及血管并发症。因此保持接近正常范围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重要。临床将糖尿病分为两型。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是由于胰岛β细胞损害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极低而致高血糖,约占糖尿病人的10%。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及胰岛素作用环节不健全而致血糖水平升高。对Ⅱ型糖尿病可用化学药物促使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或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治疗。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和治疗[1]。1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1磺酰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2]磺酰脲类降糖药都具有R1—SO2NHCONH—R2基本结构。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药物R1为简单取代的苯,R2为脂肪侧链其作用弱,维持时间短。第二代药物R1为含酰胺基团的复杂结构,R2为环己烷衍生物。其作用较第一代强,降糖作用维持时间达24 h。但这种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第三代磺酰脲...  相似文献   

9.
Ⅱ型糖尿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Ⅱ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常见,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多发于成年人,临床上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对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所探求的是安全、方便、有效的降糖药物。要求不仅能控制血糖,而且还能恢复正常人体功能及增强体质。但目前口服降糖药物疗效尚不理想,临床上也尚无特效治疗手段。近年来,Ⅱ型糖尿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倍受人们关注。为此,笔者复习有关文献,仅就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近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降糖药物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饮食和运动疗法仅对少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有效。大部分(约占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需用药物治疗的。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磺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一些新型口服降糖药已在临床开始应用:如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餐时血糖调节剂等。现将五类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是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持续血糖和糖尿升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有四种类型:①Ⅰ型: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这类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②Ⅱ型: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节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③其他:由胰腺内、外原因和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④妊娠糖尿病.我国Ⅰ型糖尿病约占5.6%;Ⅱ型约占糖尿病的93.7%;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其治疗是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现就中药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之一,目前预混胰岛素制剂已普遍用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减少每天必须注射的次数。预混睫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是一种新型姨岛素类似物,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临床应用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C组与B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结果:A组与B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FPG、HbA1C、FIns与HOMA-β指标改善情况相对较差,与上述两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交替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恢复),对胰岛功能的影响不劣于胰岛素,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传统的治疗药物有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降糖中药。近年来的研究不断发现,一些药物有辅助降血糖作用,少数有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藻酸双酯钠 藻酸双酯钠辅助治疗Ⅱ型糖尿病,血糖下降快而显著,且同时降血脂,减少并发症,其降糖机制可能是藻酸双酯钠能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提高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另外与胰腺供血改善、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关。用法为:藻酸双酯钠100毫克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时应用甘精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1例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31例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给予中效胰岛素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2组F B G、2h P G、H b 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的 FBG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HbA1c达到≤7%的比例 2组相近,但治疗组hbA1c达到≤7%且未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比例更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hPG降低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较中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疗效佳、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活血降糖方对Ⅱ型糖尿病人红细胞膜脂区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例正常对照者及17例Ⅱ型糖尿病人中药活血降糖方治疗前后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水平及红细胞膜脂区流动性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人除血糖外,其胆固醇、甘油三酯较下沉对照组显著升高,而红细胞膜脂区流动性显著降低。用活血降糖,血糖、胆固醇均显著提高;说明该方对2型糖尿病有明显疗效,其机理可能与啬胰岛素分泌、增加红细胞膜变形性,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肝硬化与糖尿病的关系及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根据血糖水平分为口服降糖药物组(33例)、胰岛素治疗组(17例)及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后改为胰岛素治疗组(10例),共3组,分别给予优降糖或二甲双胍口服及胰岛素皮下注射,并比较用药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应用口服降糖药物组,血糖较治疗前下降21.2%;应用胰岛素治疗组血糖较治疗前下降60%;先用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改用胰岛素后血糖下降41.8%。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发生糖化谢紊乱,发生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血糖水平与肝功能受损程度有一定关系。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应首选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9.
合理应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Ⅱ型糖尿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多Ⅱ型糖尿病( N I D D M) 治疗过程中,患者相继发生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在此情况下,若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会引起持续性高血糖,使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得更快,此时,合理应用胰岛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常用Ⅱ-型糖尿病药物中探索最符合药物经济学的口服降糖品种.方法 将17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五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疗效分析,对五组口服降糖药进行评价;同时做了敏感性分析.结果 二甲双胍为Ⅱ-型糖尿病治疗中最符合药物经济学的选择.结论 应选用安全和成本疗效合理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Ⅱ-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