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3在上海市药物工业研究院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6,24h,3,7d)、甲基强的松龙组(6,24h,3,7d),每时间点5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渗盐水,甲基强的松龙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分别于伤后6,24h,3,7d切取损伤及临近部位脊髓组织,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轻度复染。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高倍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高表达视野,记数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的百分比(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细胞胞浆内呈棕黄色为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后甲基强的松龙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损伤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损伤对照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8.91&;#177;0.82)%,(28.27&;#177;1.10)%,(42.09&;#177;0.93)%,(45.24&;#177;0.85)%,甲基强的松龙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7.93&;#177;0.40)%,(20.36&;#177;1.10)%,(31.34&;#177;0.62)%,(16.62&;#177;0.97)%]。②阴性对照未见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和损伤对照组均有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同损伤对照组相比,各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明显。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说明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不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动态改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段髓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动态表达。方法:36只SD大鼠抽签法随机分组,任选一组作为对照。采用Allen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在损伤后2,6,12,24,48h等时段,以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iNOS mRNA表达。在脊髓损伤后24h,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iNOS在脊髓不同类型神经细胞中的表达与分布,并以比色法测定脊髓损伤后血清NOS及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小胶质中均可见iNOS表达,以神经元表达为主。脊髓损伤后2h可见iNOS表达0.56&;#177;0.02,24h达高峰1.20&;#177;0.05,48h开始降低0.70&;#177;0.06。血清中NOS及一氧化氮的动态改变与损伤组织iNOS mRNA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研究资料提示脊髓损伤后脊髓内iNOS表达增高,过量产生的一氧化氮加重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继发性脑挫裂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中是否存在表达并参与继发性损伤目前却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补体系统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在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对象为55只体质量250~300g健康SD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干预:55只SD大鼠随机分损伤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h,1,3,5,7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实验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伤后12h损伤组织中开始有C9[灰度阈值面积(threshold area,TA)(1.02&;#177;0.19),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y value,AG)(82.18&;#177;4.19)],CD59[TA(0.35&;#177;0.08),AG(95.12&;#177;4.89)]阳性表达,在伤后3d达到高峰(C9:TA4.06&;#177;0.21,AG61.75&;#177;2.39;CD59:TA1.21&;#177;0.14;AG69.08&;#177;2.18)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周趋于稳定(C9:TA1.34&;#177;0.21,AG85.82&;#177;5.36;CD59:TA0.42&;#177;0.07。AG96.21&;#177;2.97)。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过程,且与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相一致。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未见C9及CD59阳性表达。结论:在脊髓损伤组织中有补体固有成分c9及补体调节因子CD59的表达。补体系统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伐他汀对脊髓损伤后SD大鼠白细胞介素1β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矫形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7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阿伐他汀治疗组36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6只,后两组每组又分损伤后1,4,12h,1,3,7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阿伐他汀治疗组于损伤前7d开始用阿伐他汀加生理盐水经口给药(5mg/kg,1次/d)直至处死,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采用Allen打击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取伤段脊髓组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脊髓受损部位白细胞介素1β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7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阿伐他汀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4h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A)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0.480&;#177;0.100,2.610&;#177;0.330,P〈0.01)。②阿伐他汀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d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A)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0.589&;#177;0.056,0.676&;#177;0.072,P〈0.05)。 结论:阿伐他汀能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刘文革  王锋  林佳俊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56-3957,F00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Allen WD法以25gcf致伤SD大鼠脊髓制作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0.5,1.2,3,4,6,12,24,48h导管注入bFGF20μL(含bFGF200U);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6,12,24,48h取损伤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Bcl-2、Bax蛋白和bcl-2 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应用bFGF显著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2,6,12,24,48h Bcl-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65&;#177;0.020,0.254&;#177;0.081,0.312&;#177;0.017,0.415&;#177;0.021,0.304&;#177;0.031,(P&;lt;0.01,t=2.729—9.279),Bax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34&;#177;0.021,0.184&;#177;0.014,0.204&;#177;0.014.0.216&;#177;0027,0.180&;#177;0.013(P&;lt;0.01,t=4.601~6,376),提高Bcl-2蛋白的含量,降低了Bax蛋白的水平,每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FGF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脊髓组织,这可能是bFGF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6.5&;#177;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伤后1d(7.8&;#177;1.9)%,伤后7d(10.3&;#177;2.1)%,伤后14d(11.9&;#177;2.3)%,伤后28d(12.3&;#177;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d(5.8&;#177;1.3)%,伤后7d(4.0&;#177;1.0)%,伤后14d(3.6&;#177;1.1)%,伤后28d(3.1&;#177;1.0)%。伤后1d与伤前比较(P&;gt;0.05,t=1.193,0.879),伤后7,14,28d与伤前比较(P&;lt;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 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现已得到国际公认,但其作用机制复杂,且目前并没有完全被揭示。目的:探讨MP对大鼠脊髓损伤组织C9和CD59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实验对照、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对象为50只体质量250-300g健康SD大鼠。干预:50只SD大鼠随机抽签法分MP组和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h,1,3,5,7d对脊髓损伤组织取材制成性冷冻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9和CD59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法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的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C9,CD59阳性反应物的表达部位及时程。结果:MP组在伤后12h,1,3,5,7d时间点C9阳性表达均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87.82&;#177;4.16,82.13&;#177;3.84,65.91&;#177;4.04,82.69&;#177;6.15,95.53&;#177;7.49,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0,6.61,3.43,5.62,4.08,P&;lt;0.01);MP组在伤后12h,1,3d时间点CD59的表达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2&;#177;8.03,93.45&;#177;7.24,73.86&;#177;5.32,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5,P&;lt;0.01,t=2.41,2.27,P&;lt;0.05),伤后5,7d时间点两组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P可通过抑制补体系统激活机制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张峡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04-106,F0003
目的:观察随着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1998-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Wistar大白鼠44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只、手术假伤组15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脊髓功能观测组12只和脊髓腹侧损伤组15只造脊髓损伤模型;手术假伤组15只进行造模处理,但不损伤脊髓。脊髓功能观测组于脊髓受压前及脊髓受压迫损伤后6,24,72h,7,14,21d对受试动物进行后肢行为功能评定。脊髓形态观察组32只实验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机计数50个细胞,观察神经营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 结果:44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致伤后受试动物后肢出现明显瘫痪,随着时间的延长,脊髓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其中以伤后3-14d脊髓功能恢复最快,以后恢复较缓慢。②自伤后3h开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开始增加,并于伤后72h达到高峰;1周内神经营养素维持在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2周后这几种神经营养素的表达明显减弱[伤后3h:(14.82&;#177;4.93),(9.77&;#177;4.97),(2.27&;#177;1.85),(10.35&;#177;5.56);伤后72h:(45.22&;#177;15.61),(34.54&;#177;12.56),(13.89&;#177;7.58),(33.2&;#177;11.53);伤后1周:(31.94&;#177;12,82),(15.69&;#177;11.53).(7.17&;#177;4.92),(16.74&;#177;13.2);伤后2周:(14.02&;#177;7.36),(6.97&;#177;4.05),(2.27&;#177;1.87),(9.7&;#177;5.62)]。 结论:伤后脊髓组织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伤后2周内脊髓功能的快速恢复,但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是短暂的.延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望进一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脂质过氧化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5/08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7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7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H=9):造模后立刻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腹腔内注射(5000U/kg)1次;生理盐水对照组(n=9):造模后立刻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次。正常组(n=9):不作任何处置。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脊髓损伤后2,24,48h丙二醛含量变化,使用透射电镜技术评估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的超微结构评分。 结果:纳入大鼠2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区丙二醛含量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2,24,48h伤区丙二醛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92.45&;#177;6.22),(65.62&;#177;2.22)nmol/g;(112.56&;#177;6.68),(68.20&;#177;1.84)nmol/g;(142,38&;#177;7.24),(66.40&;#177;2.04)nmol/g,P〈0.05]。治疗组伤后2,24,48h丙二醛含量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68.54&;#177;5.88),(92.45&;#177;6.22)nmol/g;(75.24&;#177;6.28),(112.56&;#177;6.68)nmol/g.P〈0.05;(88.34&;#177;8.52).(142.38&;#177;7.24)nmol/g,P〈0.01]。②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治疗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则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治疗组伤后2,24,48h的超微结构评分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28&;#177;0.45),(3.84&;#177;0.25)分;(1.38&;#177;0.28),(4.24&;#177;0,38)分;(1.42&;#177;0.36),(4.98&;#177;0.52)分,P〈0.05]。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明显降低脊髓损伤后丙二醛含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的超微结构评分,明显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有效地保护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国外有探讨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表达,但均未涉及内源性细胞因子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在损伤后相关性的研究,对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在损伤中的表达也仅限于mRNA水平。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 材料:实验于2003—03/2004—01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7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单纯缺血组14只和缺血再灌注组56只。单纯缺血组:阻断血流30min7只,阻断血流60min7只;缺血再灌注组:根据脊髓缺血30min后再灌注30,60min,2,4,6,9,12,24h又分为8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7只。 方法:采用Zivin法复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和白细胞介素1 BmRNA表达量。 主要观察指标: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白细胞介素1多肽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和蛋白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活性。 结果:纳入动物7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白细胞介素1βmRNA(A值)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1.07&;#177;0.33,0.60&;#177;0.22,0.57&;#177;0.12,t=3.7517,11.8526,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白细胞介素1多肽活性(A值)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33.7&;#177;3.2),(23.8&;#177;4.5),(23.1&;#177;2.1),t=2.7988,9.9627,P〈0.01]。③缺血再灌注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A值)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94&;#177;0.12,0.52&;#177;0.11,0.51&;#177;0.10,t=0.3270,6.1274,P〈0.01]。④缺血再灌注4,6,12h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316.90&;#177;26.00),(361.40&;#177;18.00),(406.00&;#177;23.00),(164.21&;#177;2.00),(180.00&;#177;32.00)μg/L,t=1.4103,9.1193,P〈0.01]。⑤缺血再灌注12h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15.00&;#177;2.00),(750&;#177;1.67),(6.67&;#177;1.00)nkat/g,t=3,0122,P〈0.01]。 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神经营养因子三磷酸腺苷对大鼠脊髓神经元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取新生Wistar大鼠20只,切取脊髓,剪碎组织成糜状进行神经细胞培养。将培养的神经细胞分为3组,①无损伤对照组。继续完全培养液培养。②损伤组,培养第7天神经元用微量移液器塑料滴头行机械性划痕损伤后完全培养液培养。③三磷酸腺苷组,培养第7天神经元划痕损伤后加人终浓度为1.0mmol/L的三磷酸腺苷培养液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不同时期细胞形态变化,各组于处理后10min,1,12,24和48h,细胞损伤程度,以乳酸脱氢酶法检测(乳酸脱氢酶渗漏量比值越大,说明细胞损伤越重)。检测各组细胞活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代谢率吸光度越高,说明细胞活性越高)。结果:①各组细胞损伤程度评估:以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表示。伤后1,12,24和48h,损伤组和三磷酸腺苷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lt;0.05);损伤24和48h,三磷酸腺苷组低于损伤组(17.94&;#177;0.82.23.05&;#177;1.04;18.52&;#177;1.12,24.88&;#177;1.16;P&;lt;0.05)。②体外培养的各组大鼠损伤神经元的变化:以四甲基偶氮唑盐代谢率表示。伤后1,12,24和48h,损伤组和三磷酸腺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损伤24和48h,三磷酸腺苷组高于损伤组(0.24&;#177;0.03,0.18&;#177;0.04:0.27&;#177;0.03,0.15&;#177;0.05:P&;lt;0.05)。结论:细胞外三磷酸腺苷可以减轻机械性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增强细胞活力,对受损伤的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表达对大鼠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洪峰  刘少章  贺翔鸽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64-3465,F003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hFGF)在视神经中的表达及在视神经损伤后的反应和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0只,雌雄不拘,按处理方式随机分为3组,视神经钳夹伤8只(A组),假伤对照组8只(B组),正常对照4只(C组)。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于术后1,3,7,14d检测视神经hFGF的表达。结果:损伤后胶质细胞排列紊乱,胞体增大。视神经损伤后(1,3,7,14d)bFGF阳性细胞表面积密度(%)分别为2.20&;#177;0.L8,2.18&;#177;0.17,2.29&;#177;0.45,2.32&;#177;0.37,与假伤组(1.52&;#177;0.33,1.51&;#177;0.37,1.50&;#177;0.42,1.48&;#177;0.32)和对照组(1.49&;#177;0.29,1.50土0.30,1.49&;#177;0.35,1.51&;#177;0.2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37—4.158,3.531—4.182,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提高bFGF在视神经中的表达,对视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支革  林佳俊  王锋  陈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5):966-967,T004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脊髓损伤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Allen氏WD(Weight drop,WD)技术,以10g&;#215;2.5cm致伤力造成SD大白鼠Ts脊髓损伤模型,并于损伤平面以下蛛网膜下腔置细塑料导管。bFGF治疗组(A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2,4,8,12,24,及48h经导管注入bFGF溶液20μL(含bFGF100u),以后每周经导管注,20μL bFGF:对照组(B组)则在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损伤后1,3.7,14,28d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凋亡指数(AI),AI=凋亡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数计算:结果:A,B两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A组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57&;#177;0.43),15.38&;#177;1.16),(3.43&;#177;0.65).(3.38&;#177;058).(2.63&;#177;0.43);B组分别为(7.36&;#177;0.68),(13.96&;#177;2.74),(9.26&;#177;1.03),(7.25&;#177;0.73),(5.79&;#177;0.57).B组细胞凋亡率大于A组结论:bFGF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脊髓损伤区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周斌  宋焱峰  侯一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75-77,I000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内凝血酶受体l的表达,分析表达规律与脊髓损伤程度是否具有时效性。 方法:(1)实验于2005—04/08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和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2)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75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只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打开椎板,损伤脊髓;脊髓损伤+注全血组:打开椎板,损伤脊髓,立即自大鼠尾静脉取20μL自体血,注入骨窗中心的损伤脊髓组织中,缓慢注射,注射完毕后留置3min。(3)于术后6,24,48,72h和5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凝血酶受体1表达。电镜观察各组术后72h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对脊髓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大鼠7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凝血酶受体l阳性表达神经元数:模型组和脊髓损伤+注全血组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脊髓损伤+注全血组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和脊髓损伤+注全血组脊髓组织阳性细胞表达上调开始于术后6h(每400倍视野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20&;#177;1.48,8.30&;#177;1.42),逐渐升高,72h达高峰(每400倍视野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4.50&;#177;1.43,20.40&;#177;1.71),以后逐渐降低。②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6h模型组和脊髓损伤+注全血组神经细胞出现轻度水肿,术后72h神经细胞和细胞周围水肿非常明显,之后水肿情况逐渐减轻;脊髓损伤+注全血组脊髓组织水肿较模型组重。③术后72h各组脊髓组织超微结构:模型组和脊髓损伤+注全血组脊髓组织出现神经元凋亡。正常对照组见正常神经元。 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神经元凝血酶受体l表达增强,其表达规律与脊髓损伤程度有一定的时效关系,凝血酶受体l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脊髓组织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直流电场能促进脊髓再生,但伤后6h置入电刺激器的疗效比伤后立即置入电刺激器的疗效为差,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出现脊髓水肿有关。目的:探讨直流电场与汉防己甲素联合应用治疗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材料:实验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完成。33只中国家犬,体质量10-12kg,犬龄1.5-2岁,由海南省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将33只家犬随机分成3组,用Allen D法致脊髓完全损伤。A组为对照组;B组汉防己甲素治疗组;C组脊髓损伤2h静滴汉防己甲素,脊髓损伤6h再置入电刺激器组。主要观察指标:伤后各组1,2,3个月神经功能、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神经元数量、神经元截面积和内氏体密度恢复情况。结果:B,C组神经功能早期恢复,P1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神经元截面积增大及内氏体密度深[B组1,2,3个月时各组数值分别为(27.65&;#177;1.19),(20.48&;#177;1.02),(17.45&;#177;1.08)ms;(724&;#177;52)。(877&;#177;41),(1035&;#177;50)rIV,(37.7&;#177;3.4),(45.6&;#177;3.2),(52.5&;#177;2.9)个;(154.96&;#177;6.01),(181.40&;#177;6.86),(237.47&;#177;7.38)μm^2,(0.4694&;#177;O.0261)。(O.5996&;#177;0.0302),(O.6351&;#177;O.0326)pixel,C组则分别为(21.25&;#177;O.83),(14.63&;#177;O.90),(13.35&;#177;O.84)ms;(915&;#177;61),(1146&;#177;36),(1262&;#177;49)nV,(49.3&;#177;3.5),(60.6&;#177;3.3),(68.3&;#177;3.3)个;(231.81&;#177;7.38),(322.67&;#177;8.45),(386.82&;#177;10.42)μm^2,(0.6476士0.0251).(O.7611&;#177;O.0305)。(O.8285&;#177;O.0226)pixel],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个月时各组数值分别为(37.29&;#177;2.02).(31.07&;#177;2.06),(26.60&;#177;1.51)ms;(409&;#177;80),(667&;#177;66),(720&;#177;67)nV,(26.3&;#177;2.8),(31.O&;#177;3.0),(36.O&;#177;3.4)个;(98.12&;#177;4.93)。(113.50&;#177;6.74),(122.59&;#177;8.03)μm^2,(O.2112&;#177;O.0069),(O.2773&;#177;O.O117),(O.3248&;#177;O.0082)pixel]。此外,C组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汉防己甲素能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继发性损伤,对实验性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直流电场与汉防己甲素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协同治疗脊髓损伤,特别是促进神经功能早期、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大鼠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后的中性粒细胞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轻重度脊髓损伤后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探讨中性粒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10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轻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各组34只。采用Allen’s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3,12,24,48h,1周测定脊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于术后24h,1周进行斜板试验,将大鼠纵轴与斜板纵轴一致,斜板每次升高5&;#176;,记录大鼠能停留5s的最大夹角。于术后24h,1周进行BBB评分,将动物置于直径2m的平面光滑场地自由活动,观察后肢的关节活动、步态等运动功能4min。于术后24h。1周取手术区脊髓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纳入动物102只,2只因初次麻醉效果不佳而加大麻醉剂量,于术后4h内死亡,随即补上。①假手术组术后3h脊髓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30.19&;#177;1.22)nkat/g,以后各时间点均维持在此水平;轻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伤后3h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即明显升高[分别为(41.24&;#177;1.08),(43.48&;#177;3.28)nkat/g,P〈0.01],伤后24h达到峰值[分别为(53.46&;#177;4.42),(73.76&;#177;4.15)nkat/g,P〈0.01],然后逐渐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重度损伤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术后12,24。48h较轻度损伤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斜板试验能停留5s的最大夹角均在55&;#176;以上,重度损伤组术后24h、1周斜板试验与轻度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24h分别为(30.68&;#177;3.87)&;#176;,(37.73&;#177;2.55)&;#176;;术后1周分别为(36.25&;#177;5.18)&;#176;,(45.63&;#177;4.17)&;#176;,P〈0.01]。BBB评分假手术组均为21分,轻度损伤组评分明显减少,术后24h为2—4分,1周为8-10分(P〈0.01);重度损伤组术后24h和1周评分更低,分别为0-2分和2—4分,与轻度损伤组比较两个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未见肿胀、坏死、空泡等改变。脊髓损伤后24h见局灶性出血、神经元肿胀、变圆、核固缩、碎裂。尼氏小体淡染或消失。损伤后1周显示神经元减少,可有空泡形成。轻度损伤组术后24h,1周均较重度损伤组病理改变轻。 结论:中性粒细胞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机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活性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许佳年  肖达  雎久红  余爱珍  徐晓庆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180-182,F0003
背景:现有的研究结果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再生能力低下与损伤局部缺少支持神经元生长的微环境有关。针刺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是否通过促进担损伤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提高而起作用,目前尚缺少大量分子水平的实验证实数据。 目的:采用形态学、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形态及其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针灸科,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1999-01/2002-02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15只,体质量(260&;#177;9.52)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电针组,各5只。 方法:损伤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作椎切除。术后2h,对电针治疗组给予电针治疗,取大椎、命门和L2夹脊、环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针刺后接G6805型电针仪,疏波,0.8Hz0.3-0.6mA,以肌肉有轻微的抖动为宜。1次/d,每次30min,连续治疗30d。损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自行改良的Tarlow评分标准和Rivlin方法分别于术后2h,30d进行运动功能测定。①改良的Tarlov评分标准:以完全瘫痪,针刺时下肢无反应到正常行走记作0-6分。②改良的Rivlin方法:斜板由两块矩形的合金板通过铰链于一端相连而成,板从水平位置(0&;#176;)起绕轴旋转,斜面角度可以测出。将大鼠头朝前,身体纵轴与斜板纵轴垂直放置,逐渐增大板与水平间的角度,直至大鼠不能保持原有位置5s时,记录这一临界角。原位杂交检测,光镜下明视野记录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并摄片。 主要观察指标: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Tailov评分)、脊髓损伤大鼠斜面测试临界角度(改良的Rivlin方法)、各组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mRNA阳性细胞数的变化。 结果:实验大鼠1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脊髓损伤2h后,损伤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的Rivlin方法斜面临界角均明显下降;30d后,两组的改良的Tarlow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斜面临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以电针组的恢复较明显,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40&;#177;6.62,27.80&;#177;1.10;(35.40&;#177;6.62).(27.80&;#177;1.10)。P〈0.05]。②伤后30d,电针治疗组大鼠病理损害程度,较损伤对照组轻,脊髓组织形态的损伤,神经生长因子mRNA阳性细胞,数的增加较损伤对照组明显(28.13&;#177;1.64,12.63&;#177;1.41.P〈0.01)。 结论:电针可促进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可能减轻脊髓组织形态的损伤,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因其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6/1l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将64只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损伤组和三七总皂苷组(n=32),2组按存活时间分为1,3,7,14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问点8只。所有大鼠采用Allen’s法制备脊髓中度损伤模型(致伤能量为40g&;#183;cm),三七总皂苷组伤后30min腹腔注射50mg/L三七总皂苷100mg/kg,伤后2h及4h再次给予50mg/kg,以后1次/d,剂量200mg/kg,连用12d。损伤组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2组均于预定对间点处死大鼠,取出伤段脊髓(以损伤处为中心,长约10mm),用苏术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率。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三七总皂苷组明显轻于损伤组。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率:三七总皂苷组在伤后1,3,7,14d均低于损伤组[(21.38&;#177;3.69)%。(36.24&;#177;3.27)%,(30.56&;#177;2.89)%.(21.64&;#177;5.31)%;(39.48&;#177;3.78)%。(58,69&;#177;5.67)%。(68.97&;#177;5.34)%,(40.35&;#177;4.36)%。t=9.692,9.701,17.893,3.171,P〈0.05]。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率:三七总皂苷组在伤后1,3,7,14d均低于损伤组[(26.29&;#177;3.21)%,(35,42&;#177;2.25)%,(48.58&;#177;2.64)%。(23.72&;#177;3.26)%:(32.43&;#177;2,69)%,(46、18&;#177;3.07)%,(60.31&;#177;5.35)%,(31,98&;#177;4、80)%,t=4.147。7.996,5.561,11.231,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减轻细胞损伤和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伤后全瘫模型,观察伤后神经丝蛋白的早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家猪2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①火器伤组(n=9):在全麻状态下制作胸腰段(L1~L2)脊髓火器伤模型,分为伤后1,3,6h3个时间处死(n=3)。②打击伤组(n=9):L1节段脊髓行改良Allen’s打击,致伤力为500g&;#183;cm,处死时间同前。③空白对照组(n=2):只麻醉,不造模,伤后6h处死。各组在伤后相应时间点取脊髓标本(火器伤组取近伤段,打击伤组取伤点),进行神经丝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的吸光度(A)值;在伤后6h火器伤组和打击伤组分别在脊髓伤点、近伤段(距伤点1~3cm脊髓)、中伤段(距伤点3~7cm脊髓)及远伤段(距伤点近头侧10~12cm处的胸髓)取材,观察神经丝蛋白的A值。 结果:经补充20只猪进入结果分析。①空白对照组神经丝蛋白的A值为91.1&;#177;3.01,打击伤组脊髓损伤后1,3,6h神经丝蛋白的A值均高于火器伤组(45.7&;#177;2.59,39.5&;#177;2.48,34.6&;#177;4.06;31.8&;#177;.66,27.4&;#177;1.99,20.8&;#177;1.69),且两组神经丝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下调(P〈0.001)。②伤后6h打击伤组仅在伤点和近伤段神经丝蛋白的A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火器伤组各部位神经丝蛋白的A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和脊髓打击伤相似,脊髓火器伤后神经细胞的破坏与修复并存,有一定的时空性,且与损伤程度有关。受伤后1h即可发现神经元细胞的破坏、崩解,但脊髓火器伤的波及范围较打击伤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l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 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77;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177;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77;10.42,140.40&;#177;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