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于胎龄儿(SGA)早期体质量增长速率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分泌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出生并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64例,其中SGA32例(SGA组),适于胎龄儿(AGA)32例(AGA组)。分别于生后第3、7、30天早晨8∶00~9∶00喂奶前采血,同时测量并记录体质量,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IGF-1、IGFBP-3水平测定。结果与生后第3天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第7天体质量、血清中IGF-1、IGFBP-3水平均无明显上升(P0.05);至生后第30天时,SGA组体质量、血清中IGF-1、IGFBP-3水平明显低于AGA组(P0.05);AGA组生后第30天时血清中IGF-1、IGFBP-3分泌速率与体质量增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SGA组生后第30天时血清中IGF-1、IGFBP-3分泌速率与体质量增长速率无明显依耐性特点。结论 SGA组生后早期IGF-1、IGFBP-3的分泌水平相对较低,且分泌速率无明显体质量增长依耐性特点。SGA生后早期更需要合理充分营养以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清IGF-1、IGFBP-3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9月~2009年8月收治的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生后第1天开奶前及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同时记录生长发育指标(头围、身长)。结果:①NNS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在生后第7、14天高于对照组(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NNS组第14天头围、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IGF-1与头围、体重增长呈正相关(r=0.684,P<0.01;r=0.656,P<0.01),与血清IGFBP-3水平呈正相关(r=0.659,P<0.01)。结论:NNS能提高血清IGF-1、IGFBP-3水平,加快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贫血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健儿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1670-1671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的因素。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274例,均于生后1、7、14、28天测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以及出生7天时的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将发生贫血的早产儿与未发生贫血的早产儿比较。结果:贫血组早产儿出生平均胎龄及体重为32.8周、1496g,非贫血组为35.4周、1967g;贫血组出生7天时平均血清胆红素为193μmol/L,而非贫血组为96μmol/L;贫血组生后28天体重较出生时增长46.8%,非贫血组为28.2%。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溶血越重;生长越快,贫血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早产儿早期血清蛋白生化指标在评价早产儿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早产儿263例,将其中全部适于胎龄(AGA)早产儿(207例)分为28周≤GA≤34周组及34周<GA<37周组;将263例28周≤GA≤34周及34周<GA<37周两组早产儿分别分为小于胎龄(SGA)及AGA进行比较;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 000 g组,>2 000 g组。所有早产儿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水平,并计算血清前白蛋白质量(SPMPA),统计所有早产儿住院时间。结果 小胎龄组SPMPA、ALB、GLO明显低于大胎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胎龄组PA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000 g组SPMPA、ALB显著低于>2 000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及GLO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SPMPA均明显低于AGA(P<0.0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且SGA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SPMPA与出生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540,P<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血清前白蛋白质量、白蛋白水平越低;SPMPA是评价早产儿成熟度及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还可作为区分SGA和AGA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变化,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探讨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时机。【方法】 选择9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3组:A组30例(胎龄≤33周),B组34例(33周<胎龄<37周),C组31例(37周≤胎龄<42周),于生后第1天、第14天及第30天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生后第1天A组血清(25-(OH)D3)平均浓度[(35.03±9.72) nmol/L]低于B组和C组血清(25-(OH)D3)平均浓度[(41.31±11.35) nmol/L和(42.05±15.93) nmol/L](P<0.05)。生后第1 、14天及第30天各有76.8%、53.7% 和75.8%的新生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25-(OH)D3<50 nmol/L]。【结论】 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0例(胎龄≤32周,体重≤2 000 g)随机分成3组各30例,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结果:各组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大剂量组与中剂量、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各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可以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0年6月胎龄<34周收入温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92例为研究对象,于出生后24 h、3 d、7 d、14 d时测定早产儿血清S100B和MBP水平,出生后3 d、1周及以后每周复查1次头颅B超,出院前查1次头颅MRI检查进行诊断。根据B超或MRI结果分为对照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组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比较各组之间S100B和MBP水平的差异,判断其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PVL组早产儿血清MBP和S100B水平在出生24 h、3 d、7 d、14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VH-I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病情好转两者于出生后第14天呈降低趋势。PVH-IVH组早产儿在出生24 h、3 d、7 d血清MBP水平稍高于对照组,而S100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病情好转两者于出生后第14天均明显降低。结论 PVL早产儿的血清S100B及MBP水平在出生后24 h明显升高,且发生PVL早产儿的血清S100B和MBP水平均高于PVH-IVH早产儿,可作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指标。PVH-IVH早产儿的血清S100B水平在出生后24 h升高,MBP水平稍升高,建议选用S100B蛋白作为其早期诊断指标。血清S100B及MBP水平也能用于反映患儿预后情况的评估,若患儿病情好转,血清S100B及MBP水平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650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三组,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三组,比较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结局与其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双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以感染(8.9%)、颅内出血(5.2%)、血糖异常(4.8%)、高胆红素血症(4.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9%)为主。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下降。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越高。34周后及出生体重≥2500 g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均维持在低水平。应加强双胎孕妇产前管理,减少早产尤其是32周以前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性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enc Ephalopa-thy,HIE)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窒息生产史的49例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23例及重度窒息组26例,进一步将发展为HIE的新生儿分为轻度组12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8例,同时选12例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为对照组。检测生后2 h、第3天、第7天血清NSE水平。结果:窒息组与对照组生后2 h内血清NSE含量比较明显升高,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生后2 h内血清NSE含量比较明显升高(P<0.05);生后2 h、第3天、第7天血清NSE含量比较,中、重度HIE组较轻度HIE组明显升高,重度HIE组较中度HIE组明显升高(P<0.05);HIE各分组于出生第3天与出生2 h内血清NSE含量比较升高,出生第7天与出生2 h内血清NSE含量比较减低(P<0.05)。结论:血清NSE能较早地反映新生儿缺氧脑损伤程度,可先于临床表现较早指导临床诊疗,对早期指导诊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35例胎龄<35周、出生体重1 200~2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出生后第1周即应用EPO 200 IU/kg,隔日1次,每周3次,共5周;对照组17例未予EPO治疗。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0天开始口服铁剂及维生素E,必要时输血。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儿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EPO可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早产儿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早产儿生后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曲线,为我国早产儿黄疸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1~12月本院出生早产儿100例,按胎龄不同分成3组,连续观察10天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3组间血清胆红素值在出生时差异无显著性。72h内血清胆红素递增速度最快,4~5天达高峰,峰值为(11.06±2.69)mg/dl,随后开始逐渐下降。除外病理因素的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值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密切相关。结论:掌握早产儿生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规律,准确评估,连续监测,适时干预,降低黄疸对早产儿神经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早产儿贫血(<32周)输血现状,探讨早产儿输血治疗的指征和影响因素,为新生儿输血积累经验和提供临床数据。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2周)225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输注红细胞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对其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出生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出院胎龄及出院时Hb和Hct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儿首次输血时间将输血患儿分为≤7 d组、7~14 d组及>14 d组3组,分析3组患儿输血前Hb和Hct水平;根据输血患儿住院期间总输血次数将患儿分为输血1次组、输血2次组及输血≥3次组,比较3组患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以患儿入院后输血时间作为因变量,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及输血前Hb和Hct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不同呼吸支持方式下输血指征情况、输血后Hb和Hct上升情况及贫血症状改善情况;并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早产儿225例,其中输血患儿122例,<32周早产儿输血率达54.22%。输血组...  相似文献   

14.
温碧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175-5177
目的:观察伴院内感染早产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根据是否伴有院内感染将130例早产儿分为无院内感染的对照组105例和伴院内感染组25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3、5、7、9天采集早产儿足跟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结果:伴院内感染组早产儿不同感染原因其血清CRP水平峰值相异,以皮肤感染最低,败血症最高,表现为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对照组早产儿血清CRP水平在监测期间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伴院内感染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天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升高达峰值,治疗后从出生后第5天逐渐下降,第7天仍高于对照组(P<0.05),至第9天接近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对伴院内感染早产儿的临床防治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特点以及体重增长状况.方法 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157例早产儿进行定群研究,按出生胎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出生胎龄<32w组与出生胎龄≥32w组,分别比较两组早产儿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特点以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①出生胎龄<32w组早产儿中给予肠外营养的比例明显多于出生胎龄≥32w组(χ2=12.279,P<0.01);在达足量喂养日龄上,出生胎龄<32w组明显晚于出生胎龄≥32w组(t=4.351,P<0.01);在第1周内,总能量摄入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蛋白质的摄入量上出生胎龄<32w组低于出生胎龄≥32w组(t=-2.153,P<0.05),第2周内,出生胎龄<32w组在总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上均低于出生胎龄≥32w组(t分别为-2.143、-2.727,均P<0.05);②出生胎龄<32w组早产儿的体重下降幅度和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均高于出生胎龄≥32w组早产儿(t分别为4.264、4.365,均P<0.01);③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越低,出生后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越高.结论 早产儿住院期间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普遍不足,且体重增长状况不理想,应加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的营养干预,以促进其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住院期间宫外生长迟缓(EUGR)早产儿氮平衡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5至10月入住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的出生胎龄<32周且出生后24 h内入院的小早产儿(VP)64例,根据是否符合EUGR诊断标准分为EUGR组(18例)和非EUGR组(46例)。采用凯氏测氮法分别测定所有VP出生后第1、7、14、28天尿液中的尿素氮水平。分别计算和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各个时间点的氮平衡值。结果 两组VP出生后第1、7、14、28天的氮平衡值均呈负值,且氮平衡值随着日龄的增加呈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出生后早期氨基酸摄入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体格、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早期组28例(EAA组),生后24 h内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晚期组25例(LAA组)生后48 h后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对比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时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在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EAA组和LAA组身长、头围、体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AA组比LAA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要高(P0.05)。早产儿第3天的蛋白质、能量摄入量、第1周平均蛋白摄入量分别与纠正胎龄12~20个月时MDI、PDI均呈正相关。同等胎龄的早产儿,第1周平均每1 g/kg·d蛋白质会增加MDI 13.7分,会增加PDI12.8分。结论在生后早期给予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足够的热卡和蛋白质摄入对于以后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发育很重要。因此保证早产儿早期营养对减少神经发育不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病儿出生后均给予PN作为基础营养,其中试验组在出生后12h内给予EN支持;对照组在出生后3d给予EN.监测和记录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7和第14天体格发育指标(身长、头围、体重)和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两组早产儿达到完全EN的时间. 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7天,各项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后第14天,试验组病儿的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达到完全EN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N联合EEN能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高危新生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212例新生儿和普通新生儿病区的652例新生儿进行ABR检测,分别测出Ⅰ、Ⅲ、V各波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振幅(AMP).并根据出生胎龄将上述新生儿分为3组:Ⅰ组为胎龄≤34周108例,Ⅱ组为胎龄34 ~ 37周159例,Ⅲ组为胎龄≥37周596例,比较不同胎龄组高危新生儿的ABR特点.结果:ABR筛查异常率,早产儿Ⅰ组(胎龄≤34周)为55.6%,早产儿Ⅰ组明显高于Ⅱ组(胎龄34 ~ 37周)(49.7%)或足月儿组(胎龄≥37周)(44.9%)(P<0.01).早产儿Ⅱ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波潜伏期足月儿组分别与早产儿Ⅰ组或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V波潜伏期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V波间期早产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或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Ⅱ组和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4周的早产儿ABR异常率较足月儿及胎龄34~37周的晚期早产儿高;ABR Ⅰ波潜伏期足月儿明显短于早产儿,V波潜伏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明显长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听觉神经系统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早产儿由于本身发育不成熟,常合并窒息、呼吸窘迫、肺炎等疾病,易发生听力损失,因此早产儿更应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变化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9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BPD早产儿的病历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60例非BPD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通过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aEEG监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纠正胎龄31~32^(+7)周、33~34^(+7)周、35~36^(+7)周及37~38^(+7)周时aEEG总分低于对照组(t=10.615、8.744、21.753、28.422,均P<0.05);纠正胎龄31~32^(+7)周、33~34^(+7)周、35~36^(+7)周、37~38^(+7)周时,轻度组BPD患儿的aEEG总评分均高于中度组(t=5.129、3.614、5.584、11.086,均P<0.05)与重度组(t=9.729、9.352、12.103、44.038,均P<0.05);且中度组高于重度组(t=5.879、6.315、6.407、22.696,均P<0.05);出生胎龄29~30^(+7)周、31~32^(+7)周BPD患儿的首次aEEG下边界振幅、波谱带宽跨度评分均高于出生胎龄≤28^(+7)周BPD患儿(t=556.965、9.123,66.772、50.366均P<0.05),且出生胎龄31~32^(+7)周组高于出生胎龄29~30^(+7)周组(t=16.550、6.467,均P<0.05)。结论中重度BPD早产儿aEEG评分较低,其神经系统发育程度更加落后,需及时给予针对性神经系统评估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