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脂肪栓塞     
眼脂肪栓塞耿耿天津医院(300211)脂肪栓塞是创伤、骨折、髓内手术等的严重病发征之一。眼脂肪栓塞简称EFE,是全身FE的一部分。临床上发病早,常在FE的潜伏期内发生,眼部表现特异,现将1976年—1996年间笔者所积累的15例EFE患者报告如下:临...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江苏射阳县人民医院眼科(224300)王炜,单志岩,徐猛贵州遵义医学院眼科(563003)杨代慧1983~1993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27例27眼,以西药治疗12例12眼作对照,中西医结合组效果...  相似文献   

3.
头部挫伤合并眼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头部挫伤并发眼损伤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对头部挫伤并发眼损伤的24例26例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讨论治疗方法。结果:24例26眼中有视神经损伤7例7眼,视网膜震荡伤15例16眼,视网膜前出血1例1眼,体积血1例2眼。治疗以后,视力恢复0.8以上22眼(84.6%),视力略有改善3眼(11.5%),视力无改善1眼(3.8%)。结论:头部挫伤易并发眼部损伤,要同时注意检查眼部。  相似文献   

4.
人工泪液联合泪点栓塞术治疗眼干燥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纯人工泪液玻璃酸钠、单纯行泪点栓塞术或其两者联合治疗中重度眼干燥症(干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重度眼干燥症73例(135眼),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25例(46眼)、手术组24例(44眼)和联合组24例(45眼)。人工泪液组仅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滴眼4次;手术组对中度眼干燥症行下泪点栓塞术,重度眼干燥症行上、下泪点栓塞术;联合组在行泪点栓塞术基础上,再每日给予0.1%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4次。3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各组之间的临床症状和检查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染色试验结果。结果手术组和联合组的主观症状、Sit、BUT和荧光素染色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泪液组(P〈0.05,P〈0.01);而联合组的主观症状、BUT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结论中重度眼干燥症进行人工泪液滴眼联合泪点栓塞术治疗在3种方法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达性创伤性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8例(26眼)远达性创伤性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8例(26眼)中胸腹部挤压伤9例(14眼),四肢长骨骨折5例(6眼),锁骨骨折1例(2眼),车祸致头部震荡、挫伤3例(4眼)。远达性创伤性视网膜病变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预后与视网膜损伤的部位有密切关系。结论全身外伤后应关注是否伴有视网膜病变,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远达性创伤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以减少此病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iri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IFA)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随访过程中发现眼压再次升高的NVG患者17例(17眼),其中男10例(10眼),女7例(7眼),年龄(52.2±14.2)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视网膜中央静脉合并动脉阻塞1眼。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资料。行IFA评估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复发的情况,包括新生血管范围、荧光素渗漏程度,并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发现,通过IFA观察到17例(17眼)患者均存在虹膜新生血管,其阳性率为100.0%;依据荧光素渗漏的情况对患者的病变进行分级,其中轻度12例12眼,中度4例4眼,重度1例1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12例(12眼)患者存在明显的虹膜新生血管,5例(5眼)患者未观察到明显的新生血管,其阳性率为70.6%。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IFA所显示的新生血管范围大于裂隙灯下观察的结果。结论 IFA有助于NVG患者新生血管复发的早期诊断,在NVG随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9例12只眼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进行视力、眼底检查及检测血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 C3)、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并对伴有眼部其他表现或全身病变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6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3例4只眼;3例5只眼FFA显示早期出现视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广泛荧光渗漏;6例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对侧眼有4只眼有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等SLE眼底改变;4例合并有眼部干燥性角结膜炎或溃疡性睑缘炎,8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ANA、抗dsDNA阳性、血ESR大于50 mm/h,6例 C3下降,5例C4下降.结论 SLE是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全身病变之一。SLE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其视力及视网膜静脉和毛细血管屏障功能损害严重,病变与SLE活动程度相关,并可合并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手术并发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脱离手术并发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张冬松,赵培泉,陈钦元视网膜脱离手术并发玻璃体积血,不仅影响术后的视力恢复,而且由于积血机化可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本文总结视网膜脱离手术并发玻璃体积血10例(10只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卵黄样营养不良(ARB)并发闭角型青光眼(ACG)/房角关闭(AC)患者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7-2019年中山眼科中心经基因检测确诊ARB并发ACG/AC患者8例16眼。方法 回顾分析ARB并发ACG/AC患者临床发病特点、眼部改变。主要指标 发病特点,眼部生物学参数,视网膜、视神经及视功能改变。结果 ARB并发ACG/AC患者年龄15~34岁,平均(26.13±6.77)岁。男女各4例。最佳矫正视力0.1~0.8;眼压15~45 mmHg,平均(28.81±8.03)mmHg。平均前房深度(2.09±0.14)mm,平均眼轴(21.85±0.65)mm。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3眼,其平均垂直杯盘比(C/D) (0.9±0.10),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62.53±149.06)μm,平均视野缺损值(-21.02±12.02)dB。房角关闭范围<180°者3眼,其平均垂直C/D(0.4±0.06),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117±1.73)μm,平均视野缺损值(-5.56±1.53)dB。所有患眼眼底显示后极部多发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视网膜下黄色物质沉积。相干光断层扫描显示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广泛浆液性浅脱离,光感受器外节延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间多灶大小不等高反射沉积物质。12眼(75%)视网膜层间劈裂腔形成,1眼局灶脉络膜下陷。8例眼电图(EOG)光峰/暗谷值(Ardent比)<1.55。结论 ARB并发ACG/AC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双眼房角狭窄或关闭同时伴有眼底散在卵黄样病灶及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广泛浆液性浅脱离。(眼科, 2020, 29: 370-374)  相似文献   

10.
眼眶肿瘤术后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武令 《眼科研究》1997,15(2):94-94
眼眶肿瘤术后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二例赵武令(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266011)眶内肿瘤摘除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我院遇到2例,报告如下。例1,女,52岁。因右眼球突出2个月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  相似文献   

11.
报导无晶体眼视网膜脱离72例(74眼)占同期原发性视网膜脱离1.09%,对其眼底改变特征、发病因素及预防无晶体眼并发视网膜脱离的措施进行讨论。治疗方法以选择巩膜环札联合玻璃体切割或外加压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O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 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为OT的 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的全身或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 切割手术,避开周边病灶区放置灌注管和吊顶灯,切除玻璃体及牵拉条索,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予 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填充空气或C3F8或硅油,部分联合晶状体摘除、环扎术。分析患者 的临床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检查、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计算术后随访 期内葡萄膜炎复发率和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对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 t检验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周边部肉芽肿型11眼,后极部肉芽肿型11眼,眼内炎型5眼。伴视网 膜前膜(ERM)23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13眼,其中TRD合并ERM 11眼,单纯TRD 2眼。 术后随访6~44(17.6±11.0)个月。术后早期低眼压4眼(15%),高眼压1眼(4%)。伴TRD的13眼中 11眼经一次手术即实现解剖复位,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85%;伴ERM的23眼中术后复发2眼(9%); 术后视网膜脱离2眼(7%),术后并发白内障3眼(11%)。27眼中有4眼(15%)于术后1~5个月炎症复发, 其中1眼经再次手术后炎症消退,另外3眼予全身及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个月内炎症得到控制。术 前及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1.46±0.66、1.13±0.66,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9,P<0.001)。结论: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 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眼病体外反搏前后视网膜振荡电位的变化。方法14例15只眼缺血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患者,体外反搏前及后检测了视网膜振荡电位的变化。结果反持前视网膜振荡电位15只眼中6只眼(占40%)为熄灭型;4只眼(占26.7%)为低下型;3只眼(占20%)属正常范围,但低于对测健眼;2只眼(占13.3%)正常波形。体外反持后13只眼(占86刀%)视网膜振荡电位恢复正常,同时随视网膜振荡电位恢复好转,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加1~2行以上,少数增加4~5行以上。结论体外反搏对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等缺血性眼病是一种无创伤、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视网膜振荡电位可作为该类眼病的疗效分析、预后判断等一种比较客观的视觉电生理学方面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Tu Y  Wei WB  Zhou D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093-1096
目的探讨睫状上皮撕裂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7只眼)睫状上皮撕裂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结果16例(17只眼)患者均有眼部钝挫伤史、睫状上皮撕裂并发视网膜脱离,均行巩膜外冷冻-硅胶外加压-环扎术,其中13只眼放视网膜下液,4只眼联合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睫状上皮撕裂并发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眼球钝挫伤后,多位于鼻上象限,超声活体显微镜、前房角镜及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检查有利于诊断,巩膜扣带术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性肾炎患者视网膜病变与SLE性肾炎主要临床观察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分析43例SLE性肾炎并发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86只眼中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系统损害、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补体C3以及抗磷脂抗体等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3例患者86只眼中,并发视网膜棉绒斑51只眼,占59.3%;视盘水肿43只眼,占50.0%;视网膜出血12只眼,占14.0%; 视网膜动脉血管阻塞5只眼,占5.8%;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只眼,占2.3%; 视网膜脱离3只眼,占3.5%;视神经萎缩2只,占2.3%;视网膜新生血管2只眼,占2.3%。视网膜棉绒斑、视盘水肿与SLEDAI评分有线性依存关系(χ2值分别为42.154和6.498,P<0.001),与尿蛋白、血尿及肾功能程度没有相关性。视网膜血管阻塞与抗磷脂抗体存在线性关系(χ2=24.475,P<0.001)。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及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均与临床因素无相关性。 结论 SLE性肾炎患者视网膜棉绒斑、视盘水肿与SLEDAI评分有线性依存关系; 视网膜血管阻塞与抗磷脂抗体存在线性关系。视网膜病变对判断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有临床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39-24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手术成功率。方法 根据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40例40眼,出院时复位33眼(83%);未复位7眼(18%),2-14胡访结果复位32眼(80%);未复位8眼(20%)。结论 术前术后早用皮质类固醇,同时尽早手术,提高成功率;花边型脉络膜脱离组手术成功率高,与其它两型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视功能的恢复与脉络膜、视网膜脱离时间长短有关;严格放液原则,预防术后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复发,减少未复位率。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46例(232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术后随访的3年时间发生。所有眼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A超眼轴长度测量。结果:15只眼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4%),均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从白内障手术到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平均时间为10±9个月(0.5~32个月)。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后视力为手动/10cm~0.06,12只眼(80%)最终视力低于白内障术前。术中后囊膜破裂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60%(9/15)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发生了后囊膜破裂。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6.4%,其预后差。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更高,对术中后囊膜破裂患者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4年以来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25例(25眼),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RVO)10例(1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8例(8眼),眼外伤5例(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2例(2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20眼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3眼联合硅油填充术,5眼行C3F8注气术,5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25例患者仅1例视力无提高,其余24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1例DR患者术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二次玻切术网膜复位。2例DR患者发生视网膜再次出血,予药物治疗,出血渐吸收。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47例(49眼)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7例(49眼)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临床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610031)沈珂任德骧我院1984年12月——1991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4例(260眼)。手术治疗243眼,治愈好转率为86.93%,其中再次手术47例(49眼)...  相似文献   

20.
作者1986~1990年应用氩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50例50眼,44眼获得成功,治愈率达88%;6眼失败。视网膜复位后视力提高者19眼(43.2%),不变者22眼(50%),下降者3眼(6.8%)。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并对氩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的优点、封闭视网膜裂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治疗中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168-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