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颈部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Light Speed QX/i型MSCT检查32例颈部肿瘤患者(喉癌30例,颈段食管癌1例,甲状腺癌1例),行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成像。结果:MSCT图像清晰,矢状面图像可显示会厌癌侵犯会厌前间隙,声带及声门下的情况以及有无侵犯甲状软骨达颈前软组织,冠状面图像可显示声门旁间隙、杓会厌皱襞及梨状窝受侵情况,并可显示甲状腺癌压迫并侵犯喉及气管情况,多平面重组配合增强扫描可显示转移淋巴结大小、数目与颈部血管关系等。结论:MSCT对术前明确肿瘤范围,行TNM分期及正确选择手术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梨状窝癌侵犯邻近组织的规律。方法对68例梨状窝癌全喉或部分喉及下咽切除整体标本连续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68例梨状窝癌中室、声带水平声门旁间隙受侵分别为63、38例,其受侵频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P〈0.01);甲状软骨受侵频度最高,为92.6%(63/68),喉软骨触压式侵犯89例次,浸润式51例次,浸润范围明显小于触压范围;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甲杓间和杓间肌受侵频度分别为63.2%(43/68),57.4%(39/68),55.9%(38/68),51.5%(35/68);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受侵频度分别为31.0%(21/68),17.6%(12/68)。喉上神经侵犯频度67.7%(44/65)多于喉返神经27.7%(18/65)。梨状窝内壁(为主)癌14例,外壁(为主)癌18例,内外壁癌36例;梨状窝尖受侵34例,正常26例,黏膜下浸润8例;梨状窝癌淋巴细胞轻度浸润为66.2%(45/68),最多见。梨状窝癌黏膜下侵犯24例和跳跃式浸润8例。结论梨状窝癌对喉内的侵犯首先通过声门旁间隙;喉软骨膜和喉软骨可抵抗癌侵犯;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甲杓间和杓间肌经常受侵;梨状窝内壁癌可侵犯喉内结构,外壁癌可沿甲状软骨内壁向上、下、外侵犯,内外壁癌可同时侵犯喉内、外结构,是最严重的梨状窝癌病变。梨状窝尖侵犯是癌向下咽下方及邻近组织侵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分析淋巴结病理阴性(pN0)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下咽切除术的53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经术前评估均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均行颈清扫术并且病理证实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随访其生存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梨状窝癌37例,环后区癌7例,咽后壁癌9例。T1级2例,T2级21例,T3级21例,T4级9例。5年无病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61.1%、63.6%、42.4%。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侵犯是影响复发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侵犯是颈部淋巴结阴性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对于食管发生侵犯的患者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泛侵犯的下咽癌或原发于咽后壁癌术后创面的修复和食管上段重建的方法。方法二报告2例广泛下咽癌同时有食管上段侵犯和1例咽后壁店,在切除下咽及颈段食管肿瘤后,利用未被肿瘤侵犯的喉和气管上段粘膜修复缺损区。结果:2例广泛侵犯的下咽癌术后均发生短时间咽瘘,其中1例随访3年健康,1例2年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另1例咽后壁癌随访1年半健在。结论:广泛侵犯的下咽癌术后利用未被肿瘤侵犯的喉和气管修复创面和食管上段,在同一术野完成手术,方便,减少病人痛苦,尤其适合年老体弱不能耐受长时间大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梨状窝环后癌切除术后食管下咽缺损修复比较困难。我们采用喉气管瓣重建食管下咽术治疗 4例梨状窝环后癌患者 ,获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1 998年 1 1月~ 2 0 0 0年 3月收治梨状窝环后癌患者 4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49~ 75岁 ,平均65 .5岁。右梨状窝环后鳞癌并颈段食管鳞癌二重癌 1例 ,左梨状窝环后鳞癌 3例。分期 :T3N0 M0 3例 ,T3N1 M0 1例。1 .2 手术方法局麻下行气管切开 ,于 2~ 3气管环间或环甲膜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 ,静脉复合全麻后 ,常规根治性颈清扫术 ,患侧气管旁淋巴结清扫。于患侧甲状…  相似文献   

6.
韩德宽  郭敏 《耳鼻咽喉》1999,6(2):89-91
目的:探讨广泛侵犯的下咽癌或原发于咽后壁癌术后创面的修复和食管上段重建的方法。方法:报告2例广泛下咽癌同时有食管上段侵犯和1例咽后壁癌,在切除下咽及颈段食管肿瘤后,利用未被肿瘤侵犯的喉和气管上段粘膜修复缺损区。结果:2例广泛侵犯的下咽癌术后均发生短时间咽瘘,其中1例随访3年健康,1例2年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另1例咽后壁癌随访1年半健在。结论:广泛侵犯的下咽癌术后利用未被肿瘤侵犯的喉和气管修复创面和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梨状窝癌产生半喉固定的机理,对43例梨状窝癌全喉下咽切除标本进行了次连续切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指出梨状窝癌产生半喉固定的主要原因是癌组织通过声门旁间隙侵犯喉内肌和杓状软骨外上方。如梨状窝内侧壁有癌瘤存在,则癌易向喉内结构侵犯引起半喉固定。临床T3病变易侵犯喉软骨和邻近软组织而成为病理T4。随着声带活动受限程度的增加,保留喉手术的可能性逐渐下降,也说明半喉固定是梨状窝癌侵犯喉内结构的重要临床标志。为彻底切除半喉固定的梨状窝癌,仍以全喉切除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摘要:下咽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左右。下咽鳞癌原发于梨状窝者占70%;其次是环后区,占15%~20%;最后是下咽后壁区,占10%~15%。下咽癌的治疗包括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单纯手术或与放化疗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下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开放性手术又分为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与功能重建和全喉切除的下咽食管重建手术。微创手术包括经口CO2激光手术(transoral CO2 laser microsurgery, TLM)和经口机器人辅助下咽癌切除术。下咽部位的淋巴引流丰富,极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约50%的患者初次就诊时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此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临床经验,对下咽癌外科治疗的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梨状窝癌致半喉固定的机理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了探讨梨状窝癌产生半喉固定的机理,对43例梨状窝癌全喉下咽切除标本进行了次连续切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指出梨状窝癌产生半喉固定的主要原因是癌组织通过声门旁间隙侵犯喉内肌和构状软骨外上方。如梨状窝内侧壁有癌瘤存在,则癌易向喉内结构侵犯引起半喉固定,临床T3病变易侵犯喉软骨和邻近软组织而成为病理T4。随着声带活动受限程度的增加,保留喉手术的可能性逐渐下降,也说明半喉固定是梨状窝癌侵犯喉内结构的重要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左梨状窝-胃(结肠)吻合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1987年11月~2001年5月采用非开胸行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治疗颈段食管癌16例,其中左梨状窝-胃吻合12例,梨状窝-结肠吻合4例。12例作左侧颈淋巴结清扫,4例作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结果 术后轻度返流1例,胃壁坏死1例,吻合口瘘1例。无喉返神经损伤,无手术住院死亡。3年生存率为42.9%(6/14)。结论 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左梨状窝一胃(结肠)吻合是治疗颈段食管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喉癌喉咽癌哨位淋巴结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喉癌喉咽癌哨位淋巴结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用手术中注射蓝染料的方法,对29例颈淋巴结NO的喉癌喉咽癌患者进行了哨位淋巴结的临床研究。手术中取蓝染的哨位淋巴结作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并与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及颈清扫切除的淋巴结病理检查对照,观察哨位淋巴结转移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结果 29例中28例成功地显示了哨位淋巴结,成功率达96.6%。每例发现蓝染的哨位淋巴结1-4个,平均每例则检出2.5个。有3例患者的哨位淋巴结检测有肿瘤转移,HE染色病理检查及颈清扫切除的淋巴结病理检查均证实颈淋巴结转移。25例哨位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阴性患者,颈淋巴结清扫标本亦未查见淋巴结转移。哨位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正确率和阴性预测率为100%。结论 哨痊淋巴结检测对喉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在喉咽癌颈部淋巴结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喉咽癌颈部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表型抗原的表达与喉咽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7例喉咽癌144枚淋巴结DC的表型抗原S-100、CD1a、CD83的表达用Envision HIS的方法检测,并观察CD45RO^+T细胞与DC的关系。结果:S-100^+DC、CD1a^+DC、CD83^+DC在转移组淋巴结中的数目较非转移组淋巴结中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3^+DC在转移淋巴结的癌巢中的数目较癌旁中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生存组淋巴结中的浸润数目较死亡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RO^+T细胞主要分布在CD83^+DC的周围。结论:表达不同表型抗原的DC具有不同的功能,CD83^+DCs被认为是成熟DC分布在癌旁与其激活T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有关,对于肿瘤免疫防御机制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DC在淋巴结中的浸润程度及表型抗原的表达情况是反映宿主肿瘤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喉咽癌转移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下咽癌诊断及周围组织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下咽癌CT横轴位图像及其多平面重建(MPR)和透明化容积重组技术(VRT)重建图像的病历资料,对下咽癌的浸润范围进行评估。结果 23例轴位图像下咽部均可见异常软组织影,其中8例可见喉软骨破坏,13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转移,MPR和透明化VRT重建显示17例梨状窝扭曲、变窄甚至消失。结论 CT轴位图像结合MPR和透明化VRT重建图像能更加准确、直观地显示下咽癌的浸润范围,更准确的评估下咽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Ets-1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在下咽癌原发灶及其颈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下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单纯手术患者下咽癌原发灶及相应36例颈淋巴结转移灶中Ets-1、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52例下咽癌原发灶中,Ets-1、P-STAT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61.54%(32/52)和75.00%(39/52);Ets-1、P-STAT3蛋白在T3~T4级下咽癌原发灶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T1~T2级(P<0.05,P<0.01);在有颈淋巴结转移下咽癌原发灶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Ets-1蛋白在有肺转移下咽癌原发灶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肺转移者(P<0.05);在36例有颈淋巴结转移下咽癌中,Ets-1、P-STAT3蛋白在转移灶的表达率分别为52.78%(19/36)和58.33%(21/36);原发灶P-STAT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转移灶(P<0.01)。结论Ets-1和P-STAT3蛋白在下咽癌中均高表达,并与肿瘤T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ts-1表达还与肺转移有关。Ets-1和P-STAT3有可能成为临床判断下咽癌侵袭性、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下咽癌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中VEGF、PDGF和MVD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咽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来源的内皮生长因子 (PDGF/dThdPase)、Ⅷ因子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表达的差异。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ASB法检测 4 8例下咽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中VEGF、PDGF/dThdPase、MVD的表达差异。结果 :原发灶中VEGF平均阳性标识率为 2 5 .38% ,淋巴结中为 2 1.5 2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DGF/dThdPase阳性标识率为2 9.5 9% ,淋巴结中为 4 0 .75 %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MVD测定均数为 34.9,淋巴结中均数为2 1.2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以高低分组记数后VEGF在病理分级、生存与死亡组中有显著性差异 ;MVD在生存与死亡组、早晚期分组、T分期组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以标示指数和血管计数 ,VEGF、PD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MVD、VEGF可作为临床预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PDGF在淋巴结中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 ,MVD在原发灶中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区域的特点及术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8年7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18例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未行放疗或化疗,将术中肿瘤原发灶及根治性颈廓清术中的颈淋巴结标本按区域标记逐一进行病理观察,确定肿瘤原发部位及颈淋巴结转移区域。术后随访3~5年,观察淋巴转移与患者的关系。结果 18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8.9%(16/18);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区域为LevelⅡ区、LevelⅢ区,转移率分别为73.1%、69.2%;其次为LevelⅣ区8.3%,未发现LevelⅠ区、LevelⅤ及LevelⅥ区淋巴结转移。结论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转移区域同侧为主,以LevelⅡ、LevelⅢ区常见。颈淋巴结位置的下移和转移淋巴结的直径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下咽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其基因的检测 ,以探讨其对下咽癌生物学特性、临床行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 4 8例下咽癌手术标本和同期 1 5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PCNA的表达 ,计算其增殖指数 ;同时用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NA的mRNA ,以检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下咽癌组PCNA增殖指数为 (71 .4 8± 1 1 .1 4 ) % ,对照组为 (2 1 .1 3±1 2 .0 7) %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CNA增殖指数与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预后相关 ,而与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关系 ,且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两种检测结果相一致 (符合率为 85 .7% )。结论 :检测下咽癌PCNA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喉癌和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喉癌、下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对全喉切除术同期及复发后第1次行颈淋巴结清扫的129例喉癌、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喉癌、下咽癌患者颈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声门上型喉癌、下咽癌患者易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下咽癌患者的转移淋巴结融合率高,颈静脉下区出现阳性淋巴结的比率高;声门上型喉癌、下咽癌患者原发病灶分化差的比率相对偏高;同期与复发后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原发病灶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对T2期及以上的声门上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尤其当细胞分化比较差时,即使颈淋巴结阳性体征不明显亦应积极考虑颈淋巴结清扫问题,对下咽癌患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时应考虑彻底清扫颈静脉下区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Fhit 蛋白与喉咽癌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蛋白Fhit在喉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与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抗体与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喉咽癌标本中Fhit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①喉咽癌组织Fhit表达阳性率为42.42%(28/66),正常喉咽组织为83.33%(55/66),二者比较,P〈0.01;②Fhit在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38%(17/26)、38.10%(8/21)和26.32%(5/19),各个病理分级之间比较,P〈0.01;③无淋巴结转移组Fhit表达阳性率为75.00%(12/16),淋巴结转移组为36.OO%(18/50),P〈0.01。结论:喉咽癌Fhit的表达较正常组织降低,其表达状况与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提示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喉咽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From April 1985 to December 1989, 65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underwent simultaneous bilateral neck dissection (SBND) at Saitama Cancer Center. Three and five year survival percentages were 53 and 42%,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out histologic involvement of cervical nodes, five year survival rate was 83%, whereas in those with nodal involvement five year survival fell to 32% (p less than 0.005). The conclusion were the following: (1) Of 38 patients diagnosed to have lymph node involvements on one side of neck before operation, 8 patients (22%) were found to have bi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13 patients having no clin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n both sides of neck, 7 patients (54%) were found to have uni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16 patients diagnosed to have bilateral lymph nodes involvement, 10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bilateral neck metastasis and 2 had unilateral neck metastasis. (2) Of 35 cases of hypopharyngeal canners, 19 cases had clinically positive lymph nodes on one side of neck. Of these 19 cases, 5 cases (26%) had histologically positive nodes on the opposite side. 14 (40%) of 35 cases had metastasis on the opposite side. In conclusion, SBND is a proper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 from a primary lesion of the head and neck, especially in hypopharyngeal cancers, because the rate of recurrence seems to be related more to the difficulty in controll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an to the failure in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