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学龄期意外伤害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5例意外伤害儿童(伤害组)及75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EPQ的P、E、N分量表伤害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L分量表得分对照组高于伤害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伤害组男孩在多动、攻击性、违纪、焦虑、社会退缩、体诉6个因子,女孩在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社会退缩、残忍6个因子中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意外伤害儿童性格、行为问题较多,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示建立心理行为全程干预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对学龄期儿童意外伤害心理行为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学龄期意外伤害儿童,按其入院先后顺序单双号分配至干预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式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实施全程协同护理干预模式,采用Achenback儿童行业量表(CBCL)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两组意外伤害儿童进行心理行为测验,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干预前EPQ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EPQ的P、E、N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L分量表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男童(CBCL)各因子测验总分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两组女童(CBCL)各因子测验总分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遵医行为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实施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可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缓解患儿的负性情绪,提高遵医行为和自我照护能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学龄期意外伤害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5例意外伤害儿童(伤害组)及75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EPQ的P、E、N分量表伤害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L分量表得分对照组高于伤害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伤害组男孩在多动、攻击性、违纪、焦虑、社会退缩、体诉6个因子,女孩在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社会退缩、残忍6个因子中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意外伤害儿童性格、行为问题较多,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示建立心理行为全程干预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社区干预对癫痫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出院癫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未施加任何影响.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遵医率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及自行设计的遵医行为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社区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社会支持、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后观察组的SCL-90和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社会支持及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社区干预在帮助患者提高遵医率及社会支持程度,改善癫痫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社会功能恢复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A护理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5A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5A护理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随访干预在院外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实施随访干预,比较2组患儿院外遵医行为、症状发作情况,运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AQLQ)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和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症状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情感、活动受限和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随访干预能够有效控制院外哮喘患儿的症状发作,降低再次入院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支气管哮喘,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及遵医行为率。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我效能感评分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8.
韩晶  韩磊  张静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17-811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3、6个月后遵医行为的变化.结果 随访102例高血压患者,观察组3、6个月遵医行为明显提高,血压平均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护理干预大大提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遵医依从性,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知信行理论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轻、中度慢性持续哮喘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知信行理论进行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得分以及健康行为相关指标的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自我管理量表总分及疾病医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社会心理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哮喘控制上优于对照组,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011,P<0.01).结论 应用知信行理论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能够提高和改善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行为,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用药依从性,促进哮喘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心理特点并评价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7~15岁支气管哮喘儿童60例设为哮喘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儿童设为健康组,均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心理测试。之后将哮喘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采用EPQ和CBCL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哮喘组儿童EPQ量表中精神质(P)、神经质(N)得分高于健康组,而CBCL量表中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敌意性、故意性、攻击性、抑郁退缩、残忍9个因子得分高于健康组(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一定的心理损伤,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哮喘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有助于减少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取西安市4所三甲医院传染科护士98名和内科护士118名,分为研究组(传染科护士)和对照组(内科护士),两组护士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研究组护士另加测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应付方式问卷(CSQ),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SCL-90各因子与中国常模女性健康成人比较,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评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95,P<0.05或P<0.01).其余各因子与中国常模健康成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与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呈负相关(r=-0.28,-0.29,P<0.05或P<0.01),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SCL-90绝大多数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研究组EPQ的P维度除与SCL-90的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呈正相关性(r=-0.26,0.34,0.28,P<0.05或P<0.01);研究组EPQ的N维度与SCL-90的各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E维度与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均呈高度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西安市4所三甲综合医院传染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西安市4所三甲综合医院传染科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与内科护士之间无差异;西安市4所三甲综合医院传染科护士心理健康与人格和应对方式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G状态的影响,为临床制定适合于MHD患者的系统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45例MH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3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22例(脱落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两轮护理干预即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结合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第一轮干预后,干预组各项心理测试指标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轮干预后,干预组的心理测试指标得分进一步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红蛋白(Hb)、透析前血清钙(Ca2+)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磷(PO43+)、钾(K+)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结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行为及个性特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00名留守儿童设为研究组,100名非留守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的 P、N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男生、女生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或0.01)。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情绪、行为及性格缺陷问题,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6-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1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转变理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及自我护理行为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孕妇足部护理管理、血糖监测管理、运动管理和饮食管理等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孕妇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可以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给予改善脑循环、抗抑郁、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及相应护理等常规治疗;试验组(n=2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8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和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各调查评定1次,并在8周末应用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人组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比较显著降低(P〈0.01);8周末生活质量总指数试验组为(8.57±1.94),对照组为(7.3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信息支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选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术前宣教,观察组增加根据疾病的不确定感理论4个方面制定的信息支持内容;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值(STAI)、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STAI、HR、SBP、DBP分另Ⅱ为(50.2±3.4)VS(38.5±3.0)分、(91.1±7.9)VS(75.3±8.2)次/min、(149.2±18.7)VS(126.9±12.8)mmHg、(85.3±9.6)VS(73.7±7.1)mmHg,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AV、HR、SBP及DBP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V、HR、SBP及DBP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以疾病的不确定感理论为依据制订信息支持内容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自护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自护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哈尔滨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住院的符合入组对象标准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护健康教育。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价患者的自护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在自护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自护责任感评分(13.59±4.66)分高于对照组(10.87±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7,P〈0.05),ADL评分(76.25±14.81)分高于对照组评分(62.33±15.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6,P〈0.01),自我概念、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能力方面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护健康教育与常规的健康教育相比,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自护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声带息肉患者术前术后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将第一组声带息肉患者65例(观察组)与正常人群83例(对照组),第二组声带息肉患者术前65例(术前a组)与术后58例(术后b组)纳入本研究,分别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的测试,将问卷结果输入心理测评软件系统进行自动分析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第一组:除P量表得分外,E、N、L各量表得分均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240,5.137,3.029,2.023,2.358;P〈o.05或P〈o.01),观察组SDs和SAs得分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23,2.358;p〈0.05);第二组:术前a组与术后b组513S、P、E、N、L各量表得分均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791,n523,1.423,1.158,1.820;尸〉0.05),术前a组SAS得分均值高于术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8,P〈0.01)。结论声带息肉的病程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后患者的焦虑自评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系统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期抑郁症住院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将58例首次发病的老年期(>60岁)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新入院开始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作为干预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出已经住院治疗6个月以上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8例(>60岁).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对照组应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指定的医师和经过培训的主管护理师从首次住院开始,给予系统性的健康教育、精神鼓励、心理疏导等对症干预,并在社会及家庭的配合下进行.在入院时和治疗后6个月时记录抑郁症主要症状的分布情况,并在两组问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主要症状言语减少、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能力减退感、偏执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境抑郁、焦虑、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疑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医生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康复中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4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使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并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CSQ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认知行为护理疗法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98,P〈0.01);应对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t=5.38,P〈0.01),“自责、回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t=3.58,P〈0.05),而“幻想、合理化”因子分则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2.39,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其应对技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