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正> 宫血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崩漏”范畴。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量多如注谓之崩,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谓之漏。崩后成漏,漏久变崩,在临床上可交替出现,因此常把二者相提并论。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早在《内经》便有“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记载。《金匮要略》有“漏下”、“崩中下血”的记述。《诸病源候论》专立有“崩中漏下候”,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  相似文献   

2.
胡永东  王瑞娟 《陕西中医》2009,30(3):379-380
崩漏,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阴虚阳博谓之崩”,《金匮要略》称为“漏下”,《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与漏的临床表现虽有所差异,而病因病机却难分开,所以古人认为“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崩与漏二者又能互相转化,故自古以来,习惯上就统称为“崩漏”。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证。  相似文献   

3.
理肝气法治疗崩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漏是妇女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素问.阴阳别论》首载:“阴虚阳搏为之崩。”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先提出漏的概念。此后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列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指出了崩中漏下属非时之经血,明确了崩漏的概念。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互见,概括其病机为“劳伤气血”,认为是脏腑损伤导致冲任受损而不能制约经血。对崩漏虽有多种不同论述,但其发病机制均可概括为各种原因所致之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原因可归…  相似文献   

4.
崩漏,现代中医妇科定义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有关崩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漏,则始见于《金匾要略》。《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候”,认为“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明确了崩漏的概念,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并见;《济生方·总论证治》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而《景岳全书》明确地将崩漏归属于月经病的范畴,指…  相似文献   

5.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是以经血淋漓不尽或非时暴下不止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诸病源候论》曰:"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漏,崩即崩中或经崩,漏即漏下或经漏;崩漏多见于青春期的少女和中年妇女。《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了治疗崩漏的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治疗崩漏的"塞流""澄源""复旧"三法。这些学术理论和经验,价值深远。  相似文献   

6.
张洪芳  龚谨 《四川中医》2014,(1):134-135
<正>崩漏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者淋漓不尽。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之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称为漏。虽然两者出血情况不同,但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往往相互转化,交替出现,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诸病源候论·漏下候》曰:"崩中之病是伤损冲任之脉,盖冲任为经脉之海。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统治经血,忽然大下,谓之崩中,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名曰崩中漏下。"《普济方·妇  相似文献   

7.
崩漏是中医妇科临床中的急、重症。早在《内经素问》中就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历代医家强调了崩漏是“非时的经血”。现代妇科学家罗元恺等认为: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刘敏如等认为:经血非时而下,突然大下谓之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下或经漏,这些论述明确地指出了崩漏属月经病范畴。  相似文献   

8.
略论痰瘀崩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证,妇女经血大下不止,称为崩,亦称血崩、崩中;经血淋沥不断称为漏,亦称经漏、漏下。崩与漏临床表现虽有所异差,而病因、病机较难分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故习惯上统称“崩漏”。崩漏的病机,《诸病源候论》说:“伤损冲任之脉……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朱丹溪说:“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  相似文献   

9.
崩漏是以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为主要症状的妇科常见病。《诸病源候论》曰 :“非时而下淋沥不断 ,谓之漏下。”“忽然暴下 ,谓之崩中。”前者又称崩中或经崩 ,后者又称漏下或经漏 ,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和中年妇女。崩漏发病原因复杂 ,病变非一脏一经所致 ,然总不外“虚、瘀、热”。气血同病 ,多脏受累 ,无论病起何脏 ,四脏相移 ,必归脾肾 ,病位在冲任 ,其主要机理为脾肾亏虚 ,肾气不固 ,固摄无权 ,肾精失守 ,冲任制约无权而致经血妄行。1 证 治治崩之法 ,初期止血 ,以塞其流 ;中期清热凉血以澄其源 ;末期补血以复其旧。若只塞其流 ,不…  相似文献   

10.
崩漏包括血崩和经漏二症。它的主要病理是冲任损伤,脾气虚弱,不能固摄经血,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患。一般以骤然出血多,势如泉涌的叫崩;血来势缓,血量不多,淋漓不断,如器皿罅漏者称漏。临床上二者常并见,故每将崩漏相提并论。正如《巢氏病源》所云:“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漏不尽,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又“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济生方》亦云:“崩漏之疾,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对其病因病机,早在《内经》中就指出:“阴虚阳搏  相似文献   

11.
《诸病源候论》中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其描述侧重点的各有不同,描述方式多种多样。《诸病源候论》中言语与语言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反映病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所著,书中大量应用"候"字,此"候"字可概括为病候、证候、脉候三部分。文章从《诸病源候论》中对"无子候"的论述着手,探讨"候"的含义及特点,并阐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辨治不孕症的临床指导意义,以期为中医医者学习《诸病源候论》提供理论学习思路,将中医古籍学习成果应用于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13.
婴儿湿疹可追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乳癣”的描写,至清代已对婴儿湿疮的病因病机治疗以及禁忌有了的详细论述。“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多系怀孕时过食辛辣炙焯,遗热于儿。外治湿性用收敛之粉剂为主,干型用润肤之膏剂油剂为主。也需要精心护理:忌用水洗,如痂皮较厚,可先用麻油湿润,然后轻轻谐结痂;乳母忌食辛辣发物。  相似文献   

14.
隋代《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证治之津梁"的美誉。后世对《病源》一书研究成果极多,现汇集各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分类探索不同研究思路及成果结论。目前研究,或为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研究,或结合临床、实验进行研究,或是从学术史的高度进行研究。但以《诸病源候论》一书结合晋唐时期方书的研究尚未深入,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诸病源候论》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对《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篇》导引法进行系统整理基础上,针对视疲劳的病因病机,以该篇中适合的导引条目为主,编创了一套"视疲劳防治五步功"。除起式和收式外,该功法有5节正功:摩掌熨目、摩按眼周、亢引捏颈、仰趾益气、引气注目。本文从导引原文、功法操作、技术要领和功理阐释4个方面,对每一节功法进行详细说明。此为古法今用的尝试,体现了传统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诸病源候论》论治肺胀的特色为:分析病机强调辨析虚实;观察病程重视临床分期;描述症状生动客观形象;判断预后突出脉诊作用;临床治疗推崇养生导引。并得到启示:强调中医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重视中西医学的相通性;重视治未病。  相似文献   

17.
陈珊珊  危剑安 《环球中医药》2010,3(5):355-357,391
瘟疫的致病原因是疫气,与前人一贯推崇的六淫致病学说有所不同。伏邪是指人体外感后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的一种邪气。艾滋病具有瘟疫性质和伏邪致病特征,中医伏邪理论可指导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对《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篇》导引法进行系统整理基础上,针对视疲劳的病因病机,以该篇中适合的导引条目为主,编创了一套"视疲劳防治五步功"。除起式和收式外,该功法有5节正功:摩掌熨目、摩按眼周、亢引捏颈、仰趾益气、引气注目。本文从导引原文、功法操作、技术要领和功理阐释4个方面,对每一节功法进行详细说明。此为古法今用的尝试,体现了传统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扶阳派在理论上强调阳主阴从,在辨证上以阴阳为辨证总纲,重视神色、形态、舌脉、口气、二便为辨证依据,一切错综复杂的症候,只以阴阳统分万病,认为所有的疾病中阳虚证占80%以上,治疗上重视扶阳抑阴,以阳化阴,只要辨证准确,就大胆运用姜桂附等辛热之品,且用药品种少,药量重,尤其是对危重症的抢救,每起沉苛.对阳热实证,扶阳派石膏、硝黄亦照用不误,只是病减即停,时时顾护人体阳气,对久病、重病、疑难杂症,虽没有明显的阳虚症候,亦放胆使用温阳药,每能收到较好疗效,其理念依据始终遵循"阳为阴之主,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相似文献   

20.
骨关节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挛缩或无力等.目前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本病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通过中医中药防治本病,对改善骨关节功能,延缓致残等,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