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类风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辩证给予自拟除湿通络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d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D-二聚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增高的比例达到86_3%。2组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5、30d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69±40)、(250±40)μg·L^-1,对照组治疗15、30d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42+40)、(334±40)μg·L^-1,治疗组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活血化瘀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9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以及5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不同。方法将85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0例;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2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44例。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比较组间差异,检测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102.15±32.48)μg/L,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为(148.62±80.99)μg/L,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为(206.28±92.99)μg/L,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浓度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与合并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有关,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监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能对于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rmer,DD)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检测10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别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0.05,其他组P〈0.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定量水平对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的评价、病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检测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将7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45例)、并发症组(29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6例),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肛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D-二聚体是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诊断指标之一。严格控制血糖、监测D-二聚体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常规治疗组60例,另外随机选择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氯含量;血凝仪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三者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检测100例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和B型超声诊断为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对照组10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8±2.1)和(0.2±0.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2±1.8)和(0.8±1.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DVT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汪衍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34-1034,1036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动脉栓塞9例,下肢静脉栓塞26例,心肌梗死38例,脑血栓79例;同时测定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LPA和D二聚体。结果血管栓塞各纽治疗前LPA值分别为(3.02±0.76)μmol/L、(2.71±0.84)μmol/L、(3.80±0.61)μmol/L、(3.60±1.51)μmol/L;D-二聚体各组均为阳性。对照组LPA均值为(1.84±0.67)μmol/L;D-二聚体为阴性。血管栓塞各组与对照组比较,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LPA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注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于治疗的7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组组38例,应用大剂量的甲强龙激素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JOA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以及治疗12个月后的JOA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将6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个体化自家清洁导尿(对照组)和优化导尿程序(试验组),2组均配合膀胱训练。结果 2组患者尿路感染及插管不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3.47±1.02)次训练、试验组进行(2.13±0.75)次训练后操作者即能熟练掌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导尿程序后的自家清洁导尿方法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护理中的最佳翻身体位,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将54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取90°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常规翻身方法,干预组28例采取仰卧位身体向左、向右倾斜15~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进行翻身。结果 干预组呼吸困难、低位性低血压、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采取仰卧位身体向左、向右倾斜15~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翻身,能有效降低呼吸困难、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符合标准的200例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呼吸道管理实施循证护理,与实施传统护理的160例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拔管时间和气道湿化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时间缩短,气道湿化程度好(P〈0.01)。结论对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呼吸道管理实施循证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缩短拔管时间,改善气道湿化状况,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CRP和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起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明确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德国德利曼公司试剂测定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DD水平,用统计学分析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并与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RP和DD水平也依据病情的轻、中、重程度而表现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和DD水平与急性响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的正确测定是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长节段颈髓损伤的损伤机制以及后路广泛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无骨折脱位型长节段颈髓损伤的患者,其中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和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的颈脊髓损伤共25例(80.65%);伴后纵韧带钙化3例(9.68%);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例(6.45%),采用后路广泛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脊髓功’能的变化及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1例术后随访3~17个月,平均9个月,术静ASIA评分平均为96.63±6.4分,术后3周ASIA评分平均为158.53±12.4分,术后3个月ASIA评分平均为18i.68±12.6分,术前和术后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者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除2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原因;作用因素有惯性作用和直接外力;后路广泛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能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40例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自尊量表(SES)、遵医行为量表、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自尊水平、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睡眠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遵医行为评分、尊重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遵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完全性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DCA管理下结合患者损伤平面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ADL评分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经康复护理训练后,观察组中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分别为(36.78±9.41),(43.85±10.17),(52.26±7.52)d,对照组分别为(51.02±8.59),(59.53±11.43),(63.09 ±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5.61,5.34;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平均ADL评分为(60.59±15.64)分,高于对照组的(50.07 ±14.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PDCA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可以有效恢复完全性SCI患者膀胱生理功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OTOmed运动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平衡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2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9例,对照组106例,观察组卧床期,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 MOTOmed 713.4/W41a型进行床边训练,能达坐位平衡后采用MOTOmed viva2上下肢型进行训练。经过康复训练后分别对两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 BBS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四肢瘫功能指数( QIF )评定表。结果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BBS评分、QIF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4,8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分别为(12.2±2.8),(17.6±2.8)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7,2.651;P<0.05);康复训练4,8个疗程后两组患者QIF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OTOmed训练后颈髓损伤患者平衡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射线对犬胸放疗区域脊髓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比格犬36只,对其T7-12椎体及附件行图像引导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总剂量均为80Gy,单次剂量16~20Gy,1次/周,35d内完成放疗;放疗前及放疗后每2周行常规MRI及DWI检查1次。结果放疗4周时T2wI图像显示放疗椎体信号升高,放疗6周时放疗椎体信号最高,但T2wI图像上均未观察到放疗区脊髓明显异常改变;放疗4、6周及放疗后3个月胸髓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1.27±0.10)×10-1、(1.52±0.13)×10-1、(1.30±0.10)×10^-2mm2/s)均高于放疗前((0.83±0.0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6周时胸髓ADC值高于放疗4周及放疗后3个月(P〈0.05),放疗4周时与放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比格犬胸髓放疗后脊髓ADC值升高;DWI对放射性脊髓损伤检测较常规MRI敏感,定期行DWI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放射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