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评价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患者化疗间歇期导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12月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评价前的280例PICC带管化疗间歇期患者为对照组,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评价后的280例PICC带管化疗间歇期患者为研究组。研究组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评价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质量管理。比较两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导管维护依从性、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带管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273例、对照组275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后,研究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导管维护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PICC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PICC患者带管满意度调查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评价进行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PICC带管化疗间歇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维护依从性,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带管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李娟  叶海瑛 《职业与健康》2011,27(5):591-592
目的探讨运用临床路径实施对肿瘤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PICC)置管护理的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2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取临床路径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2组患者对有关导管知识的掌握情况、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出院后导管维护情况。结果试验组对导管有关知识掌握达标率(93.8%)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96.9%)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出院后导管维护异常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导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护士接受专科培训对降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探讨专科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180例患者均由经专科培训合格者实施PICC,对两组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 PICC专科知识培训后实施PICC置管与维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6/180)与9.4%(17/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15)。结论 专科培训可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易小容  张荔 《医疗装备》2020,(7):169-17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长时间接受输液的100例PI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采取PICC维护标准流程进行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标准流程可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进入自我管理教育组(n=32)与常规护理组(n=28),分别进行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常规的置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体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导管功能、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别.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自我管理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除与护士交流评分(P=0.618)、健康状况总分(P=0.083)及疼痛评分(P=0.069)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8),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P=0.012).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导管有效利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6):928-930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模式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肿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50)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50)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出院后3个月时自我护理能力,焦虑情况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40.8±9.8)分、自护责任感(17.4±5.1)分、自我概念(18.8±3.5)分和健康知识水平(50.8±9.8)分等4个维度评分及总分(114.2±8.7)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29.7±5.6,13.4±4.3,15.7±3.5,40.4±9.6,96.7±7.5)分及对照组干预后(31.5±6.4,13.7±4.3,15.9±3.7,41.4±9.3,99.8±8.7)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40.3±6.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47.5±7.6)分及对照组干预后(46.7±7.1)分,(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静脉炎(2.0%)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20.0%),(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并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10):1409-1410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60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IVAP组和PICC组,每组80例。观察比较两组导管留置率、意外拔管率、患者生活质量及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第1个月IVAP组与PICC组的导管留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个月及半年后,IVAP组的导管留置率显著高于PICC组(均P<0.05)。2IVAP组的意外拔管率显著低于PICC组(P<0.05)。3IVAP组的平均Karnfsky评分显著优于PICC组(P<0.05)。4IVAP组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ICC组(P<0.05)。结论在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给药中,IVAP较之于PICC的留置时间更长,意外拔管率和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生活质量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行PICC的肿瘤患者85例纳入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在PICC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95.25±20.38)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10例。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112.54±25.63)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2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经χ2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应用PICC技术可减轻患者痛苦,置管期间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静脉营养导致PICC导管堵塞。方法将5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静脉营养导致PICC导管的堵塞,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整合式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收入的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患者120例,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基础资料,按照患者入选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宣教方式)与观察组(KTH整合式健康教育),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看护满意度、置管效果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1.67%(P<0.05)。观察组并发率为8.33%,对照组为26.67%(P<0.05)。同时,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14.79±2.17)d,对照组(12.26±2.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评分(82.26±2.73)分、精神状态(81.22±2.48)分、整体健康(83.17±3.09)分...  相似文献   

14.
郝敏 《药物与人》2014,(6):68-68
目的:探讨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在消化道肿瘤患者行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化疗的应用效果,以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随机将90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侧,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持续化疗48小时;时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结果:观察组导管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50.6±37.2)天,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为(3.88±1.51)天。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局部疼痛、导管发生异常情况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上比较均存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持续化疗可减少氟尿嘧啶(5-FU)化疗所致局部不良反应,保证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252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置管及维护;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322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Autar量表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1 252例置管患者38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04%。观察组1 322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为0.91%,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5例)、1.04%(5例)和0.45%(2例);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能预警PICC的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对高风险的肺癌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8,(1):109-110
目的比较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VAP组(64例)和PICC组(60例)。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生活质量、意外拔管率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导管留置时间、KPS评分、意外拔管率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PICC比较,VAP的导管留置时间更长,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能够降低护士工作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芸娇 《医疗装备》2023,(23):110-113
目的 探究基于评判性思维的细节护理对甲乳外科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评判性思维的细节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基础护理、置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宣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滑脱、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评判性思维的细节护理对甲乳外科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留置导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0—2021年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人医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PICC导管护理,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分析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4 8,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 7,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模式以强化护理培训为基础,联合卫生护理、导管护理以及其他护理措施,是常规PICC导管护理的升级和补充,弥补了常规PICC导管护理内容单一,无法全面应对护理问题且易发护理风险的不足,可提高PICC置管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院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占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并发症,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还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8,(2):245-246
目的评价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