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食物与忌口     
《科学养生》2010,(9):14-14
当食物影响疾病的治疗,助邪伤正、添病益疾时要忌口。如荨麻疹、丹毒、湿疹、疮疖、中风、头晕目眩等症症,不宜食用海鲜鱼、虾、蟹、贝、猪头肉、鸡肉、鹅肉、鸡蛋等。又如各种出血性疾病:崩漏带下、月经过多、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痔疮等病症,不宜食用胡椒、羊肉、狗肉、烧酒等。又如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不宜食用白酒、豆类、薯类等。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脏病与微观证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球 《河南中医》2007,27(1):13-15
慢性肾脏病不仅包涵IgA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还包括紫癜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的肾损害,以及伴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疾患。本病属中医肾热病、肾风、肾水、肾劳等范畴。临证当首分虚实,虚证用补肾、滋肝、健脾、益气等法以理虚,实证用熄风、利水、祛痰、化瘀等法以治实。见微知著,细心辨证,据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赵政  色佳鸿  石光 《中医药导报》2021,27(1):207-210
偏头痛的非头痛症状主要有眩晕、平衡障碍、嗅觉敏感、视觉异常等头面部症状,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身心症状,恶心呕吐、纳少等胃肠症状,以及颈部疼痛、皮肤痛觉敏感等其他疼痛症状,分别对应中医的眩晕、郁病、不寐、多寐、呕吐等。非头痛症状主要病因有痰饮、瘀血、阳气不足及气血不足等,再结合偏头痛本身辨证,复杂了偏头痛的辨证。病因中痰饮与偏头痛非头痛症状息息相关,痰饮上蒙清窍可见头痛、眩晕、嗅视觉异常,滞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纳少等症状,痰浊扰心可出现睡眠障碍、情志障碍等,阻滞经络可出现诸多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常用藏药材生等的基原及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查阅历代藏医药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对藏药生等的名称、基原、产地及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发现生等最早记载于《四部医典》。经本草考证,12世纪前古籍文献中未见生等的优劣之分,12世纪起以品种和颜色分为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和松生等;搜集文献发现,其基原品种涉及无患子科、鼠李科、三尖杉科、豆科、苏木科、红豆杉科等6个科的16种植物;结合历代藏医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判断上品藏药生等可能为产于印度、缅甸、非洲以及中国广东、云南、浙江、广西、台湾等地生长的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f.)Willd.的干燥茎枝。其他属地方习用药,多基原藏药生等以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松生等入药使用是权衡生态资源和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属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由于藏药特色资源日益匮乏,今后此类现象会更加明显,应加强开展藏药传统药性、现代化学及药理药效研究,确定最佳用药植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历代医案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脉象特征与用药规律。方法以《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的634例小儿时行疾病医案为数据源,建立规范化数据库,使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舌象、脉象与中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药之间的规律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从汉代至现代的医案634则,共涉及方剂634首,中药250种。②涉及小儿时行疾病共23种,其中以外感温热病居多。频数≥4的舌象共16种,舌质主要以红舌、绛舌、芒刺舌等热性舌象居多,舌苔以腻苔、黄苔、白苔、厚苔等居多。频数≥3的脉象共16种,以数脉、滑脉、弦脉、细脉等居多。频数≥82的中药有22项,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③发现15条舌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红舌与地骨皮、竹沥、瓜蒌等相关性较强,腻苔与炮姜、佩兰、麻黄等相关性较强,黄苔与党参、黄连、枳实等相关性较强,等。④发现13条脉象与中药相关性结果,如数脉与淡豆豉、葛根、玄参等相关性较强,滑脉与竹沥、忍冬藤、地骨皮等相关性较强,弦脉与夏枯草、橘络、忍冬藤等相关性较强,等。⑤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枇杷叶-浙贝母、紫菀-杏仁、薄荷-连翘等,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浙贝母-杏仁、金银花-连翘、栀子-连翘等。⑥置信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黄苔-数脉、白苔-数脉、红舌-数脉等。支持度较高的舌脉关联关系为红舌-数脉、腻苔-数脉、黄苔-数脉等。结论《历代儿科医案集成》中小儿时行疾病的舌象以湿热性舌象居多,脉象以数脉、滑脉、弦脉等居多,用药以杏仁、甘草、连翘等居多;部分特定舌象、脉象与用药之间存在相关性,部分药物之间亦存在关联规律,可作为药对配伍使用。历代儿科医案中的诊疗经验,或可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痰饮病的辨治规律及其用药经验。方法:针对158例痰饮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出频次≥10的症状40种、频次≥20的药物72种,再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有意义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158例痰饮病的常见症状23种,有咳嗽、咯痰、形寒、胸闷等;常用药物有40种,如茯苓、桂枝、葶苈子、苏子、杏仁、甘草、陈皮、半夏等;症状二联有25组,如形寒和肢冷等;三联有26组,如形寒、痰多和气逆等;四联有9组,如气逆、咳嗽、痰白和痰多等;药物二联有8组,如苏子和半夏等;三联有17组,如苏子、陈皮和茯苓等;四联有5组,如陈皮、茯苓、炮姜和半夏等。结论:痰饮病核心症状有咳嗽、咳痰、气逆、形寒、胸痛等,核心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核心方为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治疗用药多以温化痰饮等功效的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比如情绪波动过大、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但是“上火”也分很多种,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相似文献   

8.
蜂胶(propolis)是工蜂采集植物树脂等分泌物后与自身上颚腺、蜡腺等分泌物混合而成的一种固体胶状物质。为我国传统中药,收载于药典,具有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作用。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黄酮类、酚酸类及萜烯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包含醇、醛类等,以及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等多种微量元素等。并且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活性,如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等。本文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9.
党中勤教授治疗胆石症多从肝辨治,以正本清源,确立"疏肝利胆、理气通腑、清热利湿、消石排石"的治疗大法,自拟"利胆排石方"作为治疗胆石症的基础方。临证时,党教授常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转归不同阶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加减运用。若结石直径较大者,加牡蛎、半边莲、石见穿等;右胁疼痛较甚,或放射至后背疼痛者,加徐长卿、鸡矢藤、姜黄等;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等;便秘者,加火麻仁、桃仁、大黄等;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炒山药等;纳差者,加焦麦芽、砂仁;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若肝胆湿热偏重者,加茵陈、虎杖、栀子、大黄、车前子等;肝郁化火明显者,加栀子、黄芩、夏枯草、大黄等;若火郁日久,耗伤阴津者,加生地黄、白芍、知母等;若瘀血明显者,加五灵脂、蒲黄、白芍、莪术等;肝气乘脾者,加陈皮、防风、炒白术等;若肝气犯胃明显者,加陈皮、半夏、生姜等。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三楼的中药标本馆,陈列各类中药材标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1400多件,分为海洋药物、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四大展区。有麝香、野山参、冬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中药炮制加工器械等展品。通过中药形态、功效、产地等介绍,向观众传播中  相似文献   

11.
甘草与桑叶等对皮肤美白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具有美白作用的甘草、桑叶等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及机理。方法根据皮肤黑色素的成因和皮肤美白机理,分析甘草、桑叶等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甘草、桑叶等中草药具有较强的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并具有消炎、护肤、抗衰老、抗紫外线等作用。结论甘草、桑叶等中草药具有美白作用的成分,能显著地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人体皮肤无毒无刺激。  相似文献   

12.
白芍为临床常用的补血调经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加辅料制等,目前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制及炒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单萜类、三萜类、黄酮类等。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古代本草、医籍,现代药典、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进行了查阅、分析、整理,从白芍的性能、功用及炮制历史沿革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其现代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展开论述,以期为白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厚朴是我国常用中药,其性辛温、味苦,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作用。常用于湿阻脾胃、胸脘闷胀、纳谷不香、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证。临床上治疗胃肠不适、纳呆等有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厚朴主要含有酚性化合物、生物碱及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等酚性化合物是其最主要的活性物质,其对消化、神经、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等均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其次对糖脂代谢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此外,其还具用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厚朴花除了主要含有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等活性物质外,尚含有挥发油,与厚朴功效相似,作用力稍弱,临床上主要用于脾胃湿、胀满、胸脘痞闷等证;厚朴叶则除了含有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等酚性化合物外,还含有挥发油、黄酮与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量加大可代替厚朴入药。该文主要对厚朴近5年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更好开发利用厚朴皮及其废弃物花与叶,进一步研发以其为主药的相关功能型产品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扩大中药资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博馨  王立存 《河南中医》2020,40(6):835-838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特点,遵循《瘟疫论》和《湿热病篇》的表里传变规律,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症、病机,笔者提出应用针灸分经论治。在新冠肺炎的初始阶段,针对部分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疼痛等太阳经症状,可选百会、大椎、风府、风门等督脉穴位。针对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脉洪大等阳明经症状,可选用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天枢、大椎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针对部分患者腹泻、呕吐等太阴经症状,可加用中脘、神阙、天枢、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邪入膜原后,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少阳枢机不利,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少阳经病症,可选用足临泣、太冲、外关配大椎、风池穴;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阳明经腑证,可配伍阳明经的合谷、天枢、曲池、大椎等穴位。邪入里传变后出现的内闭外脱、四肢厥冷等厥阴经症状,可选取气海、关元、神阙等穴。另外,寒极生热者,可选取太冲、合谷等泄热要穴。一般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补法。  相似文献   

15.
李宇明  陈东明  鲍卫汉 《新中医》2002,34(11):70-70
疤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异常疤痕是由于胶原过度沉积而致。异常疤痕相当于中医学之“肉龟疮”,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血热、血燥、血瘀、湿热、毒热、冲任不调等,治以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除湿解毒、调和冲任等。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这些方剂常有抗菌、免疫调节等作用。多年来,有过一些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治疗疤痕的探索,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有抗炎、免疫、抗肿瘤、抗光敏等方面的中草药。赵瑞勤以外敷(丹参、硫磺等)配合消瘢汤(丹参、青皮等)内服治疗9例疤痕疙瘩,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赵燕芳等以透骨草、川芎、白芷  相似文献   

16.
《中医研究》2011,(12):45-45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度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比、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相似文献   

17.
《中医研究》2014,(11):31-31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度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比、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摘要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医研究》2012,(6):37-37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度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比、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相似文献   

19.
栗锦迁主任是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三至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栗锦迁主任从医60余年,善于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治疗原则和中药方剂等相关知识治疗心悸、胸痹心痛、心力衰竭、失眠、便秘、咳嗽等多种常见疾病。栗锦迁主任经常将大黄、黄芪、半夏、茯苓等药物以及升陷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四逆汤、香砂六君子汤、小青龙汤等方剂运用于治疗心悸、胸痹心痛、心力衰竭、便秘、咳嗽等疾病,并善于运用大黄治疗胃热炽盛、中焦湿热、下焦瘀血等多种中医证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笔者跟诊学习中,栗锦迁主任强调大黄的适应病症、使用时机、用法用量、用后反应、疗效不佳时的思考等,例如大黄在伤寒、胃病中的临床使用时应多考虑患者体质强弱、病邪特点;大黄的绝对用量和相对用量,以及大黄的炮制、煎煮、配伍、剂型等因素都会造成下泄力度的变化。大黄可泻下燥屎,同时能够泻下瘀血、痰浊、湿热等有形实邪,应在使用中同时注意患者大便的颜色、气味等方面,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栗锦迁主任对大黄的临床使用提出量化指导,有效提高了大黄的临床疗效,同时避免了大黄苦寒伤胃等弊端,有很强的临床推广应...  相似文献   

20.
《中医研究》2011,(2):31-31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度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比、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