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膀胱测压法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朝欣  马琼 《临床医学》2010,30(7):20-21
目的探讨膀胱测压法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10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诊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及时行腹腔减压术,术后除1例患者反复发作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外,其余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膀胱测压法可以及时准确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而且无创,简单易行,是间接测量腹内压的最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膀胱灌注量对经膀胱腹内压测量的影响,寻求能反映腹内压的最佳膀胱灌注量,以指导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55例有大量腹水并放置腹腔引流管的ICU患者,分别取膀胱灌注量为0、10、20、30、50ml时经膀胱腹内压,即经尿管测定的膀胱压,与用腹腔引流管直接测量的腹内压进行比较。结果膀胱灌注量为10ml时所测得的膀胱压与直接测量的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6,P=0.83),相关系数r为0.953。其他灌注量下所测得的膀胱压与腹内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当膀胱灌注量为10ml时,膀胱压能准确反映腹内压,膀胱压与腹内压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1概述 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导致腹腔脏器、心血管、肺、肾、腹壁和颅脑等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ACS以腹内高压、严重腹胀合并少尿、呼吸窘迫为特征。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压0~0.49kPa。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测定方法很多,可分为直接测压法和间接测压法。直接测压法通过腹腔穿刺置管测压,间接测压法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及膀胱测压,以膀胱测压法最为常见。膀胱测压因其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最常用的IAP监测方法。腹内高压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Ⅰ级0.98~1.4kPa、Ⅱ级1.5~2.4kPa、Ⅲ级2.5~2.9kPa、Ⅳ级〉3.5kPa。临床上IAP〉2.5kPa高度怀疑ACS可能,IAP〉2.9kPa可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膀胱测压法对危重症患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监测的病情观察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我科2014年1月1日—2016年8月31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儿10例采用经膀胱腹腔内压力监测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对10例危重症患儿及时、准确地测量膀胱压,及时发现、及时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进行防治,8例治疗好转,1例放弃治疗出院,1例死亡。[结论]应用膀胱测压法对腹腔内高压患儿进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膀胱灌注量对膀胱压(IVP)和腹内压(IAP)的影响,探寻应用膀胱压间接反映腹内压的最佳膀胱灌注量,以指导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病人61例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手术时,设定腹内压为15 mmHg,于膀胱灌注量为0、10、20、30、50 ml时,取腋中线髂嵴水平为零点测定膀胱压.结果 膀胱灌注量为10ml并取腋中线髂嵴水平为零点时,膀胱压与腹内压(15mmHg)最接近(P>0.05),为(15.08 ±0.89) mmHg.而其余灌注量所测得的膀胱压与腹内压有显著差异(P <0.001).结论 当膀胱灌注量为10ml并取腋中线髂嵴水平为零点时,膀胱压能准确反映腹内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6例需再次开腹手术探查进行腹腔减压.结论:胃肠道术后常规监测腹腔内压,不但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且能协助指导早期治疗.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治侧重于及时做出诊断,采取积极的以腹腔减压为主的综合措施,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7.
重症胰腺炎致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1例重症胰腺炎致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采用胃内和膀胱内测压间接测定腹腔内的压力;治疗采用腹腔持续灌洗或大黄煎水治疗。结果:21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勾35~55d。2例死亡,2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余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处理能明显缩短重症胰腺炎的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腹内压变化与外科腹部手术后患者恢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经尿道膀胱内压力(UBP)测量间接腹腔内压力用于外科危重大手术患者腹腔间隔综合征的观察报道较多见,但用于观察外科腹部手术后腹内压的变化与手术后恢复程度的关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目前临床上对腹部手术的恢复程度尚没有理想的观察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外科腹部手术后腹内压变化与手术后恢复程度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的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菊玲 《现代护理》2007,13(26):2502-2503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经验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进行严密监测脏器功能前提下,积极体液复苏,专人动态监测腹腔内压,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加强减压前后全面细致的护理.结果 17例患者未引流减压组病死率100%,减压引流组病死率30.8%.结论 为提高腹腔室隔综合症的生存率提供了确实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经验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进行严密监测脏器功能前提下,积极体液复苏,专人动态监测腹腔内压,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加强减压前后全面细致的护理.结果 17例患者未引流减压组病死率100%,减压引流组病死率30.8%.结论 为提高腹腔室隔综合症的生存率提供了确实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4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j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行开腹减压;其中1例彻底敞开减压,1例以无菌3升袋根据切口大小整形后连续缝合在皮肤及皮下筋膜上暂时关腹,另2例行腹壁无张力缝合,暂时性关腹。死亡率25%(1/4)。结论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实行腹腔减压术。  相似文献   

12.
腹内压的监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朝丽 《当代护士》2008,(12):70-71
总结237例采用膀胱内压间接测定腹内压患者监测中的护理,主要包括动态观察腹内压的变化、配合医生对腹内高压病人及早诊断、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认为腹内压监测为危重病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护士准确测量腹内压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商秋妍 《全科护理》2022,20(6):778-780
目的:探讨自制一体化膀胱测压仪与传统尿动力膀胱测压导管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1年10月需行膀胱压监测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分次采用传统的间接测定腹腔压法(传统法)和自制一体化膀胱测压仪(改良法)监测膀胱内压。记录两种方法测量膀胱测压的操作时间、测压数值及所需费用,并记录两种方法ACS诊断率、导管排气便捷率和尿路感染发生率;评估护理人员对两种不同膀胱测压法的满意度。结果:改良法与传统法膀胱压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法操作时间均短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S诊断率、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法导管排气便捷率为98.75%(79/80),高于传统法的85.00%(6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改良法满意度为92.50%(37/40),高于传统法的67.50%(2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一体化膀胱测压仪与传统的膀胱测压的测量值无差异,可准确地反映腹内压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是ACS早期诊断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测压法对腹腔间隙综合征监测的护理效果评价及I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病人,对照组只观察病情不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实验组从明确诊断到转入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发现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满意度和医师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应用膀胱测压法对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进行监测,可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提高病人和医师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江美雅  黄玉仙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F0003-F0003
膀胱压与腹内压非常接近,且测量较为方便,在临床上可用膀胱压代替腹内压。通过监测膀胱压间接了解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腹腔内出血情况,提前干预腹腔内出血导致的循环、呼吸、。肾脏、胃肠、颅脑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障碍,膀胱压的变化与腹部闭合性损伤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及时判断是否需行剖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持续腹腔引流是否能有效降低腹内压力,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有效、微创、并发症少的治疗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方法。[方法]对1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合并ACS病人一经诊断即行经皮腹腔深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术,并观察穿刺前及引流后4h、8h、24h、48h及72h腹内压力及腹部体征、心肺肾功能变化。腹腔内压力通过测量膀胱压间接获得。[结果]深静脉导管行持续引出腹腔液体,腹腔内压力明显下降,心肺肾功能好转。[结论]深静脉导管行持续腹腔引流是一种有效降低腹内压力、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微创、并发症少的治疗ACS的方法,通过准确的测压和及时处理ACS,置管后的精心护理和病情观察能减少SAP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早期急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盟  谢宝玖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1):787-789
目的 总结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早期急救治疗经验。方法 11例均以间接腹腔测压和临床特征得出诊断,行早期剖腹腹腔和胃肠腔内减压引流术和非手术治疗 结果 1例死于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死于伤口全层裂开腹腔内感染性休克,2例死于MODS,死亡率为36.3%,7例治愈出院 结论 动态监测腹腔内压和全身变化是发现ACS的关键,并有助于手术指征和时机的确定,一旦确诊,尤其是中、重度ACS应早期开腹充分减压引流,才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膀胱压与腹内压非常接近,且测量较为方便,在临床上可用膀胱压代替腹内压[1].通过监测膀胱压间接了解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腹腔内出血情况,提前干预腹腔内出血导致的循环、呼吸、肾脏、胃肠、颅脑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障碍,膀胱压的变化与腹部闭合性损伤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及时判断是否需行剖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19.
组织压监测下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测定组织压与血压的差值在诊治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穿刺法,通过测量30例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组织压、血压,明确减压手术的客观指标。结果:30例中10例行保守治疗,20例行减压治疗,随访均未发生骨筋膜室后遗症。结论:组织压、收缩压、舒张压的结合测量对指导何时行减压术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差值为20mmHg时,需即刻减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SAP合并腹腔高压(I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发病原因、腹压增高程度、治疗、预后等方面量化指标结合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结果160例SAP合并IAH患者中诊断为ACS17例(17/160,14.16%).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13例(13/17,76.5%).原发型ACS 12例(12/17,70.6%)、迟发型ACS 5例(5/17,29.4%).迟发型ACS全部行开腹减压手术,无死亡病例;原发型ACS开腹减压手术治疗6例(6/12,50.0%),死亡5例(5/6,83.3%),保守治疗6例(6/12,50.0%),死亡2例(2/6,33.3%).结论重症胰腺炎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病情严重,微创腹腔穿刺减压疗效显著,原发性ACS选择开腹减压手术应谨慎,迟发型ACS开腹减压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