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骤停后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并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细胞水肿,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神经功能障碍。而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和死亡常与脑损伤相关,对心脏骤停后持续昏迷的患者进行频繁或持续的神经功能监测,可减少对患者治疗的错误判断,避免过度医疗或治疗不当,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神经系统查体、生物学标志物、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2.
潜在心脏疾病所致的心脏骤停(CA)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美国,仅有1/5的住院CA患者存活出院,且其预后在过去30年内没有变化。院内心脏骤停是一个紧急医疗事件,心肺复苏(CPR)质量不佳或延迟会导致死亡或不可逆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技术的改进虽然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但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不可逆的脑损伤,意识不能恢复而死亡,或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影响了复苏质量,因此,脑缺血缺氧损伤及其保护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肺复苏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致心脏骤停原因,以加强心脏骤停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三年来收治的36例急性脑卒中导致心脏骤停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急性脑卒中导致心脏骤停病因。结果:36例患者中29例考虑出现继发心肌损伤或心律失常而引起心脏骤停;5例因脑干生命中枢受损引起心脏骤停;2例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出现窒息而引起心脏骤停。结论:急性脑卒中致心脏骤停原因考虑:继发心肌损伤或心律失常、脑干生命中枢受损、窒息,以继发心肌损伤或心律失常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疗法用于脑复苏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一明 《临床荟萃》2000,15(12):569-570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脑复苏水平。减少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提高脑复苏水平已成为现代急救的关键所在。近10多年,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改进脑复苏方法主要包括[1]:①加压再灌注。②紧急心肺旁路。③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等)。④低温疗法。中度低温效果确切,但因其在应用中难于管理和引起的并发症而受到限制[2],其中亚低温对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心血管等其他系统无不利影响,是脑复…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镁离子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目前已成为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问题。目前 ,针对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脑缺血、缺氧造成能量代谢障碍 ,引起大量谷氨酸持续过度刺激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EAAs-R) ,使Ca2 内流、胞内Ca2 超载。再灌注后氧供应充分可产生大量自由基 ,引起瀑布式的自由基连锁反应 ,加重脑水肿 ;损伤细胞核内DNA ,诱发包括凋亡在内的程序性死亡 ;促使白细胞浸润[1] 。最近的研究表明 ,缺氧、复氧期间产生的氧自由…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是指意料不到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搏停止,大动脉触不到搏动,听不到心音。它是心血管病较为常见的严重事件。有资料表明,相当多的冠心病人,其首次的症状就是突然死亡(心脏骤停)。此种情况若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将迅速死亡。因此,迅速判定心脏骤停,立即抢救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后,由于心搏停止时,组织器官遭受严重的缺氧性损伤,功能障碍。因此,心肺复苏后保证重要脏器脑、心、肺、肾维持和恢复正常功能,是减少病残,使病人得到完全康复的关键。故心、肺复苏后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心脏骤停的急救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多种因素造成脑缺血、缺氧,继发严重的脑水肿,这是患者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我院自2001~2006年,采用亚低温治疗18例重型颅脑损伤,结果表明亚低温对减轻脑水肿效果明显,可使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高峰期,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加重血脑屏障破坏,参与脑水肿和脑出血的组织损伤过程。其表达水平是反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缺血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以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从其来源和表达、调控及基因多态性、脑缺血与出血转归及其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的机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C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神经功能恢复最为关键的病理改变,影响着临床上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的自主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脑内血流动力学障碍;氧自由基增多;炎症因子表达量增加;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内外离子失衡,产生钙超载,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等。参附注射液主要是由人参、附子的提取物配制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冠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氧自由基,减少血黏度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器官保护。经科学研究证实,参附注射液对C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与提高脑内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结构损伤、改善脑内能量代谢紊乱、消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调控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再生等机制有关。本文综述了参附注射液在CA后缺血缺氧脑组织保护中的作用及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1.
心源性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源性心脏骤停,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1].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重度烧伤因感染及休克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而吸入性损伤仍是导致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对于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关键在于加快创面愈合、促进气道黏膜与肺泡上皮修复[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对促进创伤修复及组织再生的作  相似文献   

13.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瑜  吴雪洁  徐静 《护理与康复》2005,4(5):349-350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血管病之一,发病率为0.5%~1%,若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40%[1],死亡原因除出血本身对脑组织的损伤外,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性损伤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其死亡和致残主要原因,因而尽早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2].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本院对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3 d内入院的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脊髓损伤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目前已有明显减低.这主要应归功于40年代磺胺药物和50~60年代抗生素的应用以及60~70年代急救医学的发展.在80年代以前,肾功能衰竭以及其它泌尿系统并发症一直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近十几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因泌尿系统并发症死亡者所占比例目前已显著减少,而呼吸系统并发症目前已在脊髓损伤患者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本文对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元程序性死亡(PCD)是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脑缺血后神经元程序性死亡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发生的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率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仍然很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为心脏骤停患者ROSC后较长时间严重的全身缺血-再灌注综合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异常、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持续的致病因素.目前,对PCAS的处理已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链的重要一环,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所重视.对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最迫切治疗是优化全身血液灌注,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对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维持适当通气并保证动脉氧饱和度在94%~96%.临床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技术,对PCAS后昏迷患者应尽早实施.对高血糖的PCAS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于行机械通气及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给予镇静剂可以降低氧耗并加快低温诱导.关于神经保护药物及激素应用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患者总体预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院内死亡率仍在60%~70%[1],其中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死亡占很大的比例.治疗性低体温是目前唯一证明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的治疗措施,本文就其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颅内压(ICP)增高是很多颅脑疾病共有的综合征,也是神经外科疾病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持续性增高可降低脑血流,导致脑供血不足,形成脑缺血、缺氧,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而引发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ICP监测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测压准确,是监护ICP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持续ICP监测可动态观察颅脑术后患者ICP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救治水平,对重症颅内损伤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对重症颅内损伤患者进行持续ICP监测,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1986年修定的小儿心肺复苏术(CPR)基本方案。一、小儿心脏骤停的原因90%以上的小儿心脏骤停是由于呼吸道原因,而成人则多数由于心脏本身的病态,包括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等。婴幼儿和儿童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有严重创伤、气管内异物引起窒息,吸入烟尘,婴儿突然死亡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以及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其它原因有癫痫大发作,中毒,食物卡噎,溺水,电击伤或先心病等。二、修改后的小儿CPR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器官功能损伤的治疗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内容,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肺损伤发生率高达79%。了解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的特点和相关机制、早期识别和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对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该文对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特点、危险因素、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