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行动脉-静脉ECMO病例,分析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心功能[射血分数(EF)<30%或EF≥30%]、目标动脉管径(<5.0 mm或≥5.0 mm)、能否一次穿刺成功、高血压等变量,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CPR)患者(ECPR组)、非ECPR患者(非ECPR组)以及总体情况下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65例行动脉-静脉ECMO病例,患者年龄为(49.3±18.2)岁。其中ECPR患者23例、非ECPR患者42例。超声引导下ECMO穿刺置管的总体成功率为86.2%,ECPR组的成功率为78.3%,非ECPR组的成功率为90.5%。穿刺后有13例出现血肿及5例出现远端肢体缺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标动脉内径及能否一次穿刺成功是整体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而能否一次穿刺成功同时也是血肿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均<0.05)。亚组分析中,ECPR组中目标动脉内径是穿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引导在建立VA模式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循环股动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07—2019-09期间收治的86例接受股动静脉置管方式、VA-ECMO模式支持的患者进行研究,按是否使用床旁超声引导置管分为观察组(2018-10—2019-09期间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的51例患者)及对照组(2017-07—2018-09期间采用非超声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置管的35例患者)。记录及对比2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组织损伤情况、建立ECMO循环时间、出/渗血情况、动静脉导管短期/长期并发症、患者ECMO脱机成功率、脱机后28 d生存率、ICU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2.16%vs.74.28%),切开置管率、组织损伤、置管时间、穿刺口出/渗血比例、导管相关感染率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置管方式相比,床旁超声引导ECMO穿刺置管可缩短建立ECMO循环时间,减少置管过程中出血量,降低置管相应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院内感染发病率,缩短患者ICU总住院时间,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需应用ECMO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法,以及放置股动脉远端灌注导管在降低下肢缺血坏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5月至2008年6月行ECMO支持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方法分为经皮穿刺置管组(A组)、切开置管组(B组)、切开置管并放置远端灌注导管组(C组),对比分析经皮穿刺置管(A组)与血管切开置管(B、C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切口出血的差异.并比较C组与A、B组在下肢缺血、坏死发生的差异.结果:经皮穿刺股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率54.3%,血管切开置管置管成功率100%(P<0.01),两者置管时间、切口出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比A、B组下肢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行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应直接行血管切开术,同时行远端股动脉灌注能有效预防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 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老年脑血管病病人中应用的比较,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对老年病人治疗的最安全途径.[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共364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中PICC 157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8例和股静脉置管109例,分别比较安全性、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3种不同途径穿刺成功率结果比较,股静脉穿刺具有较高穿刺成功率(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经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于老年脑血管病病人各有所长,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易出现穿刺并发症,股静脉穿刺置管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虽然存在置管期间并发症,但置管操作过程最安全,留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应用于胰腺术后腹腔积液感染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胰腺术后腹腔积液并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患者,统计患者临床基本信息、手术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信息以及穿刺置管信息。结果 纳入8例患者,均进行了胰腺相关的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腹腔积液合并腹腔感染。共完成10次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置管13根,穿刺成功率100%。穿刺管引流液淀粉酶含量较高者达92.3%,细菌培养阳性率达100%,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是胰腺术后腹腔积液感染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准确性高、创伤小等特点,在临床治疗应用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86-1487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纳入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切开组和超声组。切开组采用细菌性肝脓肿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体温复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血象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超声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超声组相较于切开组体温复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血象复常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超声组相较于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体温和血象恢复正常,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脓腔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2种置管方式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差别.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关于PICC与CVC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采用Jadad量表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tata对13项观察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36项研究,共4920例患者,其中PICC组2349例,CVC组2571例.PICC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CVC组.PICC组的血气胸发生率、误人动脉发生率、导管感染发生率均低于CVC组,但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便,留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  相似文献   

9.
朱元琴 《护理与康复》2003,2(5):271-272
通过对切开裸动脉穿刺置管(切开组)与直接经皮穿刺置管(传统组)两组病例的分析总结,认为在对无脉型重症病人行有创动脉测压时,应首选切开裸动脉穿刺置管术,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做、安全,较直接经皮动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高,速度快,动脉、神经损伤少,并发症少,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法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选取73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37例)和试验组(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法,36例)。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2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2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低(P<0.01);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2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行平面内穿刺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杨萍  孟燕  湛三成  胡亮 《护理研究》2010,24(8):2006-2007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1923-1924
目的研究和探讨超声介入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用于临床治疗肝脓肿的疗效与系统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23例肝脓肿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其超声介入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选取2012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23例肝脓肿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其肝脓肿部位手术切开置管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8.6%)显著低于对照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入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用于临床治疗肝脓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病房置管与病房、PICC门诊相结合置管两种模式的优缺点,以期找到最佳置管管理模式,有效促进PICC技术的开展。方法比较在病房行PICC置管的模式与病房、PICC门诊相结合的置管模式下的置管量、置管科室数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量、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发生率、置管误入动脉发生率、置管异位发生率、置管时送管受阻发生率)、维护期间并发症发生率(PICC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结果采用病房、PICC门诊相结合的置管模式,置管科室由26个增加至32个,置管量由2675例/年增加至3765例/年,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量由15.74%提高到60.7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95.51%增加至97.58%、置管时误入大动脉的发生率由0.075%下降至0、置管时异位发生率由1.9%下降至0.98%、置管时送管受阻发生率由0.75%下降至0.27%,P0.05;穿刺失败发生率由1.72%下降至1.17%,维护期间PICC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由1.6%下降至1.3%,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由0.41%下降至0.40%,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房与PICC门诊相结合的置管模式可以发挥护理人力的最大效应,有效促进PICC技术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开展,促进患者康复。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增加,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传统的气管切开置管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两种方法做一简单对比。旨在说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是一项适用于急诊快速、安全、永久气道建立的手段。通过回顾分析常规气管切开置管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在操作方法、操作时间及近期并发症问的差别,将一个适用于急诊科和ICU新的气管置管技术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庄红  谈学灵  李春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63-1465
目的评价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使用化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化疗的对照试验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2个研究,总样本量2943例次。PICC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堵管发生率、导管渗漏率、局部动静脉损伤率、导管漂移率4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输入化疗药物时,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IJV)与锁骨下静脉(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有关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18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提示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4,95%CI(1.32,2.30)],误入动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19,95%CI(1.70,5.99)],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0,1.24)].结论 IJ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误入动脉率高于SV穿刺;尚不能认为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有差别;本结果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  相似文献   

17.
童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20):2868-2870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诊危重患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诊危重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诊危重患者94例,临床资料。结果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患者救治成功82例,死亡12例,死亡率12.8%。结论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盐水热敷穿刺部位及配合送管对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早产儿实施常规PICC置管护理,干预组早产儿实施温盐水热敷穿刺部位及配合送管护理,比较2组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探讨早产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因素。结果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耗时、穿刺部位、穿刺次数、温盐水热敷及配合送管是早产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实施温盐水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对早产儿静脉造成的损伤,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体位选择对PICC置管成功率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置管体位的选择,探讨其对成功率的影响。方法60例乳癌患者先后采用持续平卧的穿刺体位(A组30例)与先平卧后坐立的穿刺体位(B组30例),就2种体位置管中血管痉挛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中2例因过度紧张引起血管收缩致置管困难,B组无1例出现送管困难;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6.7%,B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A组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13.3%,B组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3.3%。结论先平卧后坐立的体位较持续平卧的穿刺体位优越,能克服血管痉挛对置管的影响,还可降低置管后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