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辅助排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术后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术后口服坦索罗辛0.4 mg,每日1次,疗程2周;对照组60例,术后未给予坦索罗辛。两组患者均给予热淋清颗粒4 g代茶饮,每日3次,每日饮水量均〉2000mL。结果:治疗组结石排出率81.7%(49例),平均排出时间4d,治疗期间肾绞痛平均发生率为0%(0例);对照组结石排出率43.3%(26例),平均排出时间9 d,治疗期间肾绞痛平均发作率为8.3%(5例),两组结石排出率、排出时间及肾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术后使用坦索罗辛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结石排出率,缩短排出时间,减少治疗期间肾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坦索罗辛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坦索罗辛对输尿管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排石的疗效。方法将86例男、女输尿管结石患者在接受ESWL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肾石通组(43例),口服肾石通颗粒制剂4 g/次,3次/d;坦索罗辛组(43例),口服坦索罗辛0.4mg/次,1次/d,共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坦索罗辛和肾石通对输尿管结石患者ESWL术后治疗比较:排石率、平均排石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坦索罗辛组好于肾石通组;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肾石通组明显低于坦索罗辛组。结论坦索罗辛和ESWL联合治疗输尿管结石可提高结石排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坦索罗辛是否可应用于肾结石、上段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促进碎石的排出并具有镇痛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database、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坦索罗辛和对照组在肾结石和上段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碎石清除率和疼痛情况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2月28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结果上段输尿管结石纳入3个研究,213例患者;肾结石纳入5个研究,50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疼痛影响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坦索罗辛对肾结石ESWL术后可减少肾绞痛发生的机会[RR=0.36,95%CI(0.26,0.49),P<0.00001],但对上段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无明显镇痛疗效[SMD=-0.62,95%CI(-1.42,0.17),P=0.12];(2)在碎石清除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坦索罗辛均可增加肾结石ESWL术后的碎石清除率[RR=0.71,95%CI(0.58,0.87),P=0.0008]和上段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的碎石清除率[RR=0.63,95%CI(0.41,0.95),P=0.03]。结论坦索罗辛可用于肾结石和上段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增加碎石的清除率,并且对肾结石的患者有减少肾绞痛发生的作用,对上段输尿管结石的镇痛作用不明显;但因原始研究数量尚少,建议临床上审慎使用;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辅助排石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行ESWL治疗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另一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增加坦索罗辛0.4mg/d,观察时间为2周。结果在观察时间内对照组排石率(63.3%)明显低于治疗组(86.7%),对照组肾绞痛发生率(26.7%)明显高于治疗组(6.7%),两组比较两个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减少肾绞痛的发生几率,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辅助排石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大小约0.6~1.1 cm)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ESWL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坦索罗辛0.2 mg/d,每例患者观察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排石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60.0%(18/30),平均排石时间:对照组为(8.9±3.1)d,观察组为(4.9±2.7)d,肾绞痛发生率:对照组为83.3%(25/30);观察组为53.3%(1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WL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结石排除率,缩短排石时间,降低肾绞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效果.方法 较大输尿管下段结石(直径>10mm)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I组为对照组(B组),ESWL后应用吲哚美辛25mg,3次/d,排石颗粒5g,3次/d;Ⅱ组为坦索罗辛治疗组(A组),ESWL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口服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 在观察时间内两组排石率分别为47.5%和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时间内两组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镇痛药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5.0%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除1例发生头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较大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减少再发生肾绞痛的概率,且安全有效.可作为输尿管下段较大结石ESWL后的辅助排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仅,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效果。方法64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组Ⅰ为对照组,ESWL后应用吲哚美辛25mg,3次/d,排石颗粒5g,3次/d,未应用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组Ⅱ为试验组,ESWL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口服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在观察时间内两组排石率分别为42.3%和7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时间内两组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要镇痛药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5.4%和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Ⅱ除1例发生头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减少再发生肾绞痛的几率,且安全有效,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辅助排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栓和坦索罗辛联合使用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研究1组40例予以双氯芬酸钠栓治疗,研究2组41例予以坦索罗辛治疗,研究3组39例予以双氯芬酸钠栓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结石排出情况、肾绞痛发作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结石排出时间、结石排出情况、肾绞痛发作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研究2组两组排出时间、结石排出情况、肾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1组、研究2组两组排出时间、结石排出情况、肾绞痛发作情况均与研究3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和坦索罗辛联合使用治疗输尿管远端结石,可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利于结石排出,降低肾绞痛发作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在输尿管阴性结石体外碎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输尿管阴性结石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定位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定位联合ESWL治疗。对2组患者的排石情况及并发症(肾绞痛、血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经一次碎石后2~20 d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细沙样”结石排出体外。2组患者一次治疗后结石的排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9.30%)和5例(11.6%)体外排石失败改行腔内碎石术治疗;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肾绞痛2例、血尿1例,6.97%),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肾绞痛2例、血尿2例,9.30%),2组体外碎石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下行输尿管阴性结石ESWL治疗,结石排净率高、安全可靠,是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陈璐  关茜  倪婷 《临床医学》2020,40(7):50-51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使用ESWL治疗;观察组在ESWL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镇痛药使用率、再次绞痛发生率、排石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镇痛药使用率、再次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排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65%(44/46),对照组为82. 61%(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泌系尿结石患者采取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辅助ESWL治疗可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排石成功率,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联合排石颗粒治疗下段输尿管小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90例下段输尿管小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给予坦索罗辛0.4 mg,口服,1次·d-1;排石颗粒5 g,口服,3次·d-1.对照组行观察随访及对症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2周排石率和结石排出时间.结果 试验组2周排石率及结石排出时间分别为91.1%及(6.2±3.6)d,对照组排石率及结石排出时间分别为24.4%及(8.9±4.2)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用药期间发生头晕、乏力2例,胃肠道反应7例,但均能忍受并完成治疗.结论 坦索罗辛联合排石颗粒治疗下段输尿管小结石,能提高患者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作用。方法对64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行ESWL治疗,分为二组,组I为对照组,ESWL后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排石颗粒5g,3次/d,未应用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组Ⅱ为实验组,ESWL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口服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在观察时间内两组排石率分别为42.3%和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时间内两组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要镇痛药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5.4%和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Ⅱ除1例发生头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减少再发生肾绞痛的机率,且安全有效,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辅助排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宁泌泰对输尿管结石术后残石排出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9年2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21例,所有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宁泌泰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4 d、28 d时的结石排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7 d时的结石排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术后联合使用坦索罗辛和宁泌泰治疗,排石率高,排石时间短,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效果.方法 对86例单发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在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后随机分为坦索罗辛治疗组44例及保守治疗对照组42例.对照组每天饮水2 L以上,多运动,口服硝苯地平片10 mg/次,3次/d,必要时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症状,疼痛难忍时用哌替啶50 mg肌内注射;治疗组除采用保守治疗外,加用坦索罗辛胶囊0.4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排石率为84.09%,对照组排石率为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哌替啶使用率4.55%,对照组哌替啶使用率2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坦索罗辛可以显著提高体外冲击波疗法后的结石排出率,减少发生肾绞痛概率,是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疗法后辅助排石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术后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03月泌尿外科病房输尿管结石住院病人经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后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本组280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后结合泌尿排石合剂及坦索罗辛病例中,241例一次碎石成功,单次结石粉碎率达88.21%,输尿管上段结石单次碎石成功率为77.8%,中、下段结石为86.7%,结合2周泌尿排石合剂及坦索罗辛应用后复查结石全部排尽。35例输尿管镜置镜失败,改为开放手术取出结石或改行ESWL术。245例成功碎石者平均手术时间23 min(8~40 分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天,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为7~28d。结论:钬激光联合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配合我院自制的泌尿排石合剂及坦索罗辛术后结石基本能排净。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密切护理观察、保持导尿管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盐酸坦索罗辛与吲哚美辛栓联合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确诊为单纯输尿管下段结石(结石均小于8mm)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口服盐酸坦索罗辛(0.4mg/d)和吲哚美辛栓0.1g塞肛,1次/d;对照组1,口服中药排石颗粒4g/次,2次/d;对照组2,口服盐酸坦索罗辛0.4mg,1次/d;观察结石排出率、排出时间、肾绞痛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治疗率等。结果试验组结石排出率为90.63%(29/32),对照组1和对照组2结石排除率分别为42.31%(11/26)和70.97%(22/31),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76、3.94、15.65;P均<0.05)。试验组的结石排出时间为(8.73±2.15)d,对照组1和对照组2结石排出时间分别为(12.31±1.52)d和(9.52±1.61)d,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77、-1.70、-7.35;P均<0.05)。试验组、对照组1、照组2的肾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1.25%(10/32)、63.28%(17/26)、45.16%(14/31),试验组和对照组2以及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9、2.33,P均>0.05);试验组和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χ2分别=0.33、0.23、0.35,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盐酸坦索罗辛和吲哚美辛栓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副作用小,能明显提高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并能减少镇痛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新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4):661-662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18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进行分组治疗,1组为对照组86例,U组为治疗组94例。两组均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服用左氧氟沙星0.2,2次1日,治疗组加用盐酸坦索罗辛0.2,2次/日,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结石排出率为72.3%(68/94),对照组结石排出率为31.3%(27/86);两组比较排石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排石时间治疗组为(6±2)d,对照组为(15±3)d,2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排石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采用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312例,均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后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各104例开展药物辅助排石治疗。甲组采取加味结石汤、双氯芬酸钠栓联合硝苯地平片,乙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丙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结石排净率、肾绞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等情况。结果:乙组与丙组患者治疗后3 d、1周、2周与4周的结石排净率均显著高于甲组,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肾绞痛发生率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均显著好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患者治疗后3 d的结石排净率与治疗后肾绞痛发生率均显著好于丙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采用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与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愈效果,但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的起效更为迅速,对肾绞痛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且具有较高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BIOSIS和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3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1~2006.9)及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系统收集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提取资料,合并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9.0完成定量资料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52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坦索罗辛组比仅使用饮水和镇痛药的保守疗法结石排出率高[RR1.50,95%CI(1.20,1.87)],缩短排石时间[SMD–1.29,95%CI(–2.27,–0.31)],并降低后期ESWL或输尿管镜治疗率[RR0.40,95%CI(0.2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坦索罗辛/地夫可特联用组比保守疗法排石率高[RR1.59,95%CI(1.31,1.93)],缩短排石时间[SMD–0.8,95%CI(–1.18,–0.42)],明显减少后期ESWL或输尿管镜治疗率[RR0.13,95%CI(0.0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坦索罗辛与地夫可特联用组与单用地夫可特组在结石排出率方面没有差异[RR1.31,95%CI(0.78,2.23),P=0.31],但能明显减少镇痛药剂量[SMD15.20,95%CI(14.98,15.52)]和后期输尿管镜治疗率[RR0.09,95%CI(0.0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坦索罗辛与地夫可特联用组比硝苯地平与地夫可特联用组结石排出率高[RR1.20,95%CI(1.07,1.35),P=0.002],而排石时间[SMD–1.34,95%CI(–3.47,0.79)]和后期ESWL或输尿管镜治疗率[RR0.34,95%CI(0.05,2.22)]无差异(P>0.05)。⑤以坦索罗辛为主的干预组和保守疗法在药物副作用方面没有差异(P均>0.05)。结论目前的证据支持: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间段结石具有较高的促排石率,能缩短排石时间和降低后期侵入性治疗率。0.4mg/d坦索罗辛对下段输尿管结石治疗安全有效。有限证据支持坦索罗辛与地夫可特联用有助于提高排石率,但需要大样本的研究结果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和总结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肾内大结石提高排净率、减少石街发生的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现代冲击波碎石机有点状碎石的特点,根据结石位置及大小,计划每次结石粉碎的位置和量,使之得到充分粉碎.结果 437例碎石成功率97.9%(428/437),1个月排净率82.4%(360/437),3个月排净率90.6%(396/437),石街发生率5%(22/437).结论 准精确切割法是治疗肾内大结石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