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普及,术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引起的并发症有增高趋势.质量分数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LASIK术后的抗炎治疗,但其与糖皮质激素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比较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作为近视眼LASIK术后抗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ASIK的近视患者119例238眼,先以等效球镜(SE)-6.0 D为界分为中低度SE组与高度SE组,各组再采用分层随机法根据用药方案亚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共10 d;对照组使用质量分数0.1%地塞米松滴眼液以相同方式点眼.此外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在术前及术后1d、10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地形图、视觉症状与体征评分,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视力、角膜地形图K1、K2、SAI、SRI及CY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度SE组及高度SE组LASIK术后眼压值均显著低于术前,而2个组中试验组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中低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的眼压分别为(13.31±2.44)mmHg(1 mmHg=0.133 kPa)和(16.62±4.74)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93±2.25) mmHg和(12.82±1.72) mmHg,术后3个月分别为(13.83±3.08)mmHg和(13.33±2.10) 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11.67 ±2.48)mmHg和(13.64±1.37) 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67,P=0.045;F时间=10.689,P=0.000;F相互作用=2.897,P=0.023);高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眼压值分别为(12.36±1.30) mmHg和(17.32±4.74) 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0±2.12) mmHg和(14.81±2.26)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88,P=0.121;F时间=14.025,P=0.000;F交互作用=15.805,P=0.000).除中低度SE试验组有1例患者术后10d角膜上皮愈合不佳外,其余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愈合良好,未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试验组均无患者停用溴芬酸钠,而对照组有6例8眼因眼压升高而使用降眼压药物;中低度SE组术后屈光状态稳定.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近视眼LASIK术后安全、有效,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术后视力、眼压、抗炎、抑制屈光回退等方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高度近视患者还需要大样本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降眼压药物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1年7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近视LASIK术后不同时期出现屈光回退、局部应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6例(30眼).收集用药前、用药后及停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显然验光屈光度数、Pentacam眼前节分析参数、Goldmann压平眼压值.将用药前后测量数据以及停药前后测量数据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眼压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P=0.002) 显然验光屈光度数、角膜屈光力及UCVA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0、-3.36、-4.57 P=0.000、0.001、0.000) 中央角膜厚度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P=0.876).所有眼在用药前后的BCVA均达到1.0及以上.停药后与用药后相比,眼压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6,P=0.002) 角膜屈光力、显然验光度数及UCVA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2、-2.52、-1.98 P=0.034、0.012、0.047) 停药后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改变(Z=0.59,P=0.556).结论 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眼压作用,对近视LASIK术后出现的屈光回退有显著的疗效,但停药后屈光回退仍可再次发生,故需长期维持用药.  相似文献   

3.
探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在预防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屈光回退中的作用。 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者68例13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第1d开始用1g/L氟米龙、1g/L玻璃酸钠和1g/L普拉洛芬滴眼液3次/d,1wk后试验组停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并且加用20g/L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停用1g/L玻璃酸钠以外的其他滴眼液,术后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裸眼视力≥1.0者、屈光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wk;1,3,6mo试验组眼压按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后表面Diff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应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能预防屈光回退,使患者获得更持久的效果,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PRK术后2年以上、屈光回退且屈光度稳定的患者8例14眼行LASIK,对LASIK术后术眼进行评价。患眼PRK术前屈光度为-6.25~-12.50 D,PRK术后屈光度为-1.50~-6.25 D。随访观察LASIK矫正1年后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术后主观症状较轻。LASIK术后1年平均球镜度数为(-0.62±0.94)D。LASIK术后0.5≤裸眼视力〈0.8者4眼,≥0.8者9眼,1眼(7.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4眼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haze,包括2级haze 3眼、3级haze 1眼。应用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后,haze及屈光回退减轻;术后1年,1级haze 2眼,2级haze 2眼,3级haze 1眼。LASIK术前角膜厚度为(467±38)μm,术后为(422±21)μm。结论高度近视PRK术后屈光回退行LASIK矫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haze,仍需治疗。  相似文献   

5.
近视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LASIK对72例(141只眼)近视眼患者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根据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和等效球镜屈光度分2组,Ⅰ组屈光回退组视力<5.0且术后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度>1.00I),计35只眼;Ⅱ组视力正常组视力≥5.0,计106只眼.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i者多因素关系.结果 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4.4~5.1,平均4.97±0.13,以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与术前近视屈光度(X1)、角膜切削比(X2),术后第12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3),术后第12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4),术后第12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X5)等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同归方程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19<0.01).术后随访角膜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屈光度降低,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8.56、4.68、2.49;均P<0.05),变化尤以术后3个月内明显;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处厚度有差异外,余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7.27,P<0.01;其余均P>0.05).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噻吗洛尔滴眼液对准分于激光原位角膜磨馕术(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8章至2008年8月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821例(1621眼),随访1年余。发生屈光回退者有54例(88眼)。随机分为2组:一组使用0.2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进行治疗,另一组(即埘照组)使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将两组的各项指标(视力提高行数、眼压变化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视力提高行数:噻吗洛尔组视力提高1~4行,平均(3.17±1.16)行;对照组提高-2~2行,平均(-0.12±0.93)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P〈0.01)。眼压变化:噻吗洛尔组眼压下降2~6mmHg,平均(4.084-0.34)mmHg,对照组眼压下降-1~1mmHg,平均(0.23±0.38)mmHg;两组差异何统计学意义(t=11.16,P〈0.01).结论0.2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治疗厅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角膜瓣上使用不同光区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视力变化及像差差异,研究对一些LASIK术后屈光回退而角膜已不足够厚的病例,进行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方法 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病例48例(84只眼),因残余角膜薄而不能在角膜基质床行增强治疗,将84只眼分5组,在角膜瓣上分别使用4.5 mm、5.0 mm、5.5 mm、6.0 mm、6.5 mm的光区进行激光切削,对各组术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力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像差变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光区组术后短期内(1个月以内)裸眼视力均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但4.5 mm、5.0 mm5、.5 mm的光区组术后3个月视力有不同程度的回退,而6.0 mm6、.5 mm光区组视力稳定;术后6个月各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大,而5.5 mm以下组像差增加又明显高于6.0 mm以上组(P〈0.05)。结论在角膜瓣上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LASIK术后屈光回退而角膜薄的问题,但其应用也有一定范围,在角膜瓣上进行切削最好使用6.0mm以上光区,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术后屈光再回退及高阶像差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timolo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准分子中心2007-08/2008-08接受LASIK手术病例1400例2650眼,随访0.5a以上,发生屈光回退者有53例66眼,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1g/L玻璃酸钠眼液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wk,治疗结束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视力提高行数)。结果:试验组视力提高-1~4(平均1.45±1.09)行,对照组视力提高-2~2(平均0.61±0.86)行,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0,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2.5g/L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探讨其与haze及屈光回退的关系.方法 低中度近视214眼和高度近视154眼行Epi-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并观察术后haze和屈光回退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87跟(23.6%)出现0.5级或1级haze,术后3个月69眼(18.8%),术后6个月48眼(13.0%).术后6个月37眼(10.1%)出现屈光回退.出现haze和屈光回退的病例均属于高度近视组.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BUT值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的BUT下降程度较低中度近视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7.51、6.73,P均<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泪液分泌量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之间泪液分泌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明显多于低中度近视组(t=5.48、5.23、7.67,P均<0.05).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中haze的发生与BUT下降幅度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呈正相关(r=0.892、0.881,P均<0.05).术后6个月,高度近视组屈光回退眼的BUT值下降幅度较无屈光回退眼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P<0.05);屈光回退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明显多于无屈光回退眼(t=5.27,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泪膜和眼表变化与haze及屈光回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 D.计55眼:Ⅱ组-6.00~-8.75 D,计40眼:Ⅲ组≥-9.00 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 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  相似文献   

11.
吴杰  魏静  罗斌  刘涛  余晓玲 《眼科研究》2013,(12):1159-1162
背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Petacam辅助观察手术后IOL在眼内的位置,为评估手术安全性提供了良好途径。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角膜接触镜(1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8例25眼的近期疗效,患眼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7.52±1.73)D,平均柱镜度为(-0.75±0.28)D,术后随访6~32个月。均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将小数视力换算成最小分辨角对数(10gMAR)视力,同时测定术前及术后术眼的等效球镜度和眼压,用角膜内皮计检测结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术后ICL拱高的变化。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5眼均成功植入ICL,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为0.26±0.15,明显高于术前的1.4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0)。术后6个月术眼的等效球镜度明显低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少于术前,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度:t=-48.60,P=0.00;角膜内皮细胞计数:t=13.07,P=0.00;角膜内皮六角细胞:t=10.79,P〈0.05);术后6个月前房角度为(25.02±4.77)°,较术前的(38.43±4.04)。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2,P=0.00);而术后6个月术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压:t=-1.57,P=0.13;前房深度:t=1.46,P=0.16)。术后6个月ICL拱高为(542.17±39.46)μm,明显低于术后1周时的(363.33±44.3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0)。2例2眼术后出现轻度眩光,所有术眼观察期内均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结论ICL保留了生理性调节,对于高度近视眼的矫治安全、有效,但术后应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非甾体与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行薄瓣LASIK手术患者314例(628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氯替泼诺组和溴芬酸钠组各157例(314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 d、15 d、1个月、3个月行视力、电脑验光、眼压(IOP)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2组间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柱镜度和IOP的差异;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UCVA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χ2检验比较2组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发生率。结果氯替泼诺组与溴芬酸钠组在观察时间点达到术前BCVA的UCVA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05)。术后15 d氯替泼诺组与溴芬酸钠组球镜度分别为(0.04±0.68)D和(0.16±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4,P<0.05);IOP分别为(14.67±4.00)mmHg(1 mmHg=0.133 kPa)和(10.91±2.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232,P<0.01)。术后15 d氯替泼诺组高眼压累计发生35眼(11.2%),溴芬酸钠组无一例发生高眼压。2组间Ⅲ级以下DLK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替代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薄瓣LASIK术后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减少了术后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获得较稳定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13.
毛伟  陆斌  张哲  李诚 《眼科》2012,21(5):336-339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在LASIK术后的应用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行LASIK手术的300例患者(600眼)。方法 根据术后用药方案不同分为氯替泼诺组、氟米龙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00例。在LASIK术后,三组分别使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1周,0.1%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0.1%地塞米松滴眼液1周,三组患者除术后所使用的糖皮质激素不同外,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分别观察术后第1天、第1、3周及第3个月的眼部症状和体征,随访3个月或以上,分析比较患者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SE)、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评级、眼干评分及眼压。主要指标 UCVA、SE、DLK评级、眼干评分和眼压。结果 各组手术前后UCVA、SE的变化及术后眼干评分、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第1周,氯替泼诺组与地塞米松组DLK的发生率分别为1%和2%(P>0.05),而该二组DLK的发生率均低于氟米龙组(1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6.6,21.7; P均<0.01)。随访期间,地塞米松组2例出现激素性高眼压,氯替泼诺组与氟米龙组均未出现。结论 与氟米龙滴眼液相比,氯替泼诺滴眼液在LASIK术后短期使用可达到与地塞米松滴眼液相似的减少DLK的效果,同时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眼科, 2012,21:336-339)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治疗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行TPRK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38例(72眼)作为TPRK组,选择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手术患者34例(6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1、3、10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上皮修复情况,记录患者主观疼痛评分,术后10 d,1、3、6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评分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数据处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角膜上皮一期愈合。LASEK组和TPRK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3.3±1.9)d和(2.3±1.2)d,TPRK术后上皮修复时间明显较短(t=8.659,P<0.01)。2种手术方式术后1、3 d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3、-0.380,P>0.05)。术后3 d视力≥1.0者LASEK组和TPRK组分别占13%和35%(χ2=9.105,P<0.01),术后3个月2组患者均达到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0 d TPRK组等效球镜度(SE)小于LASEK组(t=5.691,P<0.05),术后1、3、6个月2种手术方式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所有角膜透明,无明显haze形成,共聚焦显微镜显示TPRK术后1个月角膜基质高反光和细胞激活程度较LASEK轻。结论TPRK可以有效治疗近视和散光,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LASEK相比,术后角膜上皮和视力恢复快,可获得同样良好的预期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临床效果、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角膜像差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44例(87眼)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Topography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22例44眼)及Wavefront组(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22例43眼)。Topography组应用Wavelight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采集角膜地形图数据。术后6个月,对2组视力、屈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激光切削的居中性及角膜波前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出现术后BCVA低于术前。术后2组间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39.9±13.0)低于Wavefront组(44.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2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5.216、7.870,P<0.05)。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平均切削偏心量[(0.24±0.29)mm]低于Wavefront组[(0.29±0.31)mm],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术后6个月,Topography组角膜水平彗差(Z31)及球差(Z40)[(-0.166±0.357)μm和(0.390±0.263)μm]均低于Wavefront组[(-0.362±0.353)μm和(0.486±0.16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2.096,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相比较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确诊为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TDCP组56例62眼和小梁切除术组39例44眼.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术后需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以及后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DCP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27,P=0.002),治疗后1周视力改善的眼数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8,P=0.002),但治疗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小梁切除术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345,P<0.001),小、梁切除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的眼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治疗前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3.836,P=0.053),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的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57.078,P<0.001),两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末次随访时TDCP组需用降眼压药物者占48.4%,小梁切除术组为2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6,P=0.029).TDCP组中术后20眼再行睫状体光凝术或小梁切除术,占32.3%,小梁切除术组为2眼,占4.5%.结论 TDCP治疗PAACG持续性高眼压与小梁切除术的短期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差别,且其操作更为简便,手术持续时间短.TDCP治疗后的远期降眼压效果较小梁切除术差,需用降眼压药物和重复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根据SMILE术矫正近视的初期临床结果,评估其对视力、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分析术前屈光度与术后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进行SMILE术的40例近视患者(76眼).利用iTrace视觉分析仪测量并计算出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在小瞳孔(3 mm)及中等瞳孔(5 mm)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的均方根值(RMS),并检测屈光度、UCVA、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对比敏感度.对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5 mm瞳孔直径和3 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轻微增高.5 mm瞳孔下,术后1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RMS值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球差RMS值有所增加(P<0.05);3 mm瞳孔下,术后1个月球差RMS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球差RMS值较1个月时明显增加(P<0.05).无论瞳孔大小,术后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RMS值与术前屈光度存呈正相关.5、10、15、20、25、30 c/d空间频率下,术后1 d MTF值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较术后1d有所减少(P<0.05).在3、6、12、18 c/d下术后对比敏感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术中、术后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SMILE术能有效矫正近视,提高UCVA,但是高阶像差有所增加,尤以球差最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测定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变化,评估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神经损伤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LASEK手术患者34例(68眼).测定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2个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LASI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582±175)μm、(58.82±0.53)mm.术后1周[(208±32)μm]、1个月[(254 ±32) μm]、3个月[(588±65)μm]、6个月[(648 ±65) μm]、1年[(938±119)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7.13,P<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147,P>0.05).术后1周[(0.59±0.40)mm]、1个月[(15.59±2.67)mm]、3个月[(41.18±3.44)mm]、6个月[(52.88±2.58)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78.13,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144,P>0.05).术前LASE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406±195)μm、(58.82±0.53)mm.术后1周[(182±33)μm]、1个月[(538±83)μm]、3个月[(784±74)μm]、6个月[(1024±74)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34.51,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906,P>0.05);术后1周[(1.18±0.53)mm]、1个月[(38.82±3.11)mm]、3个月[(55.29±1.00)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361.98,P<0.05);术后6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899,P>0.05).LASEK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角膜知觉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