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小丽 《安徽医药》2012,16(3):416-417
目的分析尼美舒利制剂的安全性,探讨尼美舒利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尼美舒利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的462例尼美舒利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尼美舒利以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发生较多,且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生,以消化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结论应加强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的监测,确保临床使用尼美舒利制剂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用炎琥宁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53例注射用炎琥宁ADR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炎琥宁所致53例ADR病例中男性29例(54.72%),女性23例(43.40%),<10a年龄组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50.94%,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30min内。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注射用炎琥宁所致ADR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陈莉 《中国药房》2011,(24):2281-2282
目的:提示临床重视尼美舒利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报道并分析尼美舒利致严重手足表皮剥脱1例。结果与结论:未见尼美舒利致严重手足表皮剥脱报道。应用尼美舒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用量,及实施必要的监护措施,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应引起临床医师、药师和护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11年中尼美舒利所致的不良反应文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尼美舒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60例,ADR与年龄、性别有关,在妇女、儿童、中老年人中易于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胆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有3例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规范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3,(42):3999-4001
目的:了解某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2012年收集并上报的181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1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13岁患儿比例最高(29.83%);ADR涉及药品种类有34种,抗感染药物占13个品种(124例,占68.5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168例;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有121例;严重ADR占19.89%,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中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最多(44.44%)。结论:医院应重视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84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76例曲克芦丁注射剂ADR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曲克芦丁注射剂所致76例ADR病例中男性40例(52.63%),女性36例(47.37%),≥50a年龄组患者ADR最多,占73.69%,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30min内。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曲克芦丁注射剂所致ADR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8年120例不良反应报告归纳、分析、总结。结果:120例ADR报告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ADR,占75例(62.50%);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生ADR,占37例(30.83%);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占50例(41.67%);ADR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8例次(40.8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占52例(42.33%);ADR发生的时间以0.5h~24h发生的最多47例(39.17%)。结论:加强ADR监测力度,安全、合理、有效使用药品,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8.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徐学君  徐德琴  汪骏 《安徽医药》2010,14(6):733-734
目的介绍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近几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刊物报道的有关尼美舒利所致的不良反应病例。结果尼美舒利可致肝损害、药疹、全身水肿、血尿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关注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4,(32):2994-2996
目的:揭示痰热清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甘肃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提取2011-2013年痰热清注射液致ADR报告136例,就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儿童(014岁)发生ADR最多见(占44.1%);多为一般的ADR(占97.1%),严重的ADR有4例(占2.9%),而所有ADR中新的ADR有30例(占22.1%);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5.1%),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9.5%),排第3位的是消化系统损害(占11.6%);所有病例经停药并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后ADR症状均好转或痊愈,无死亡病例及后遗症发生。结论:临床应重视痰热清注射液致ADR的各种因素,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加强用药过程监护,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2011年自发呈报系统上报的1 606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对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ADR年份、类型、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06例报告中,男883例,女723例,30~60岁患者最多(72.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43例,新的严重ADR 86例;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占59.95%,其次为肝胆系统损害占10.76%。结论:临床在运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丙肝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ADR,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积极干预和防治,以有效减少和防止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310例抗感染药物AD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度收集的31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及诱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10例抗感染药物ADR中,女50.65%(157/310),男49.35%(153/3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率为35.81%(111/310);涉及14类59种药品,其中发生率最高为头孢菌素类29.35%(91/310),其次是喹诺酮类23.87%(74/310);静脉给药ADR82.58%(256/31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84%)。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上报的有效ADR报告420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中,男性214例,女性206例,男女之比为1∶1.04;ADR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静脉滴注为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共290例(占69.05%),其次为口服给药,共81例(占19.29%);抗感染药导致的ADR为最多,共126例(占30%),其次是中药制剂,为59例(占14.05%);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170例(占40.48%).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院494例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  姜新道  于进彩 《中国药房》2010,(14):1321-1323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门诊药房收集到的49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62.96%)明显高于男性(37.04%);静脉给药最易导致ADR(58.5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菌药物(51.21%),其中又以氟喹诺酮类(104例)和大环内酯类(90例)抗菌药物最为普遍,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13.97%)和中药制剂(13.1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9.17%)、消化系统损害(22.37%)和神经系统损害(17.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26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3例ADR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6%);抗感染药引发ADR居首位(75例,占28.52%),其次是中药制剂(56例,占21.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03例,占39.16%)。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祝子明  王敏  朱敏  李明真  张年宝 《中国药房》2012,(46):4387-439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35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30.59%;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分别占56.94%和43.06%;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79.05%;由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6.74%。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要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关注ADR的易发人群,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刚  骆伟  钟长珍  漆玲 《中国药房》2009,(26):2061-20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71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上报科室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例ADR中,共涉及药品14类91种,其中抗肿瘤药引发ADR最多,有152例(占56.09%),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有26例(占9.5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有247例(占91.14%);引发消化系统的ADR较多,有79例(占29.19%)。结论: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应用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重点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别是儿童和妊娠期、围产期妇女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2011-2012年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66例ADR为研究对象,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患者中,女性107例,男性59例;0~12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共82例,其中1~3岁的儿童为40例;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多,共118例,占71.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150例,占90.36%;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105例,占63.25%;166例ADR中,新的ADR为2例,严重的ADR为2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知识的培训和普及,使每位医务工作者都能充分认识到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特别要加强特殊人群的用药监测,防止不良反应重复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勇  程军  王儒强  韩一萱 《中国药房》2010,(26):2468-247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合格的535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发生率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10∶1;≥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有197例(36.82%)。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占80.37%(430例)。引发ADR最常见的是抗微生物药,有254例(占47.48%);其次是中药制剂,有75例(占14.0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12例(占39.63%);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有164例(占30.65%)。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应不断加强我院医、药、护人员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不良事件(ADR/ADE)报告,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下载安徽省上报的灯盏花素注射剂ADR报告301份,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1份报告中,ADR占37.87%;ADE占62.13%。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ADR/ADE的原因复杂,提请临床医生、药师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