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癌提供参考。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0例非前列腺癌查体男性的血清tPSA,57例非急诊入院BPH患者以及23例BPH并发急性尿潴留(AUR)患者的血清tPSA值。结果:非急诊入院BPH患者血清tPSA(3.50±1.45)μg/L,BPH并发AUR患者血清tPSA(16.6±3.56)μg/L与非前列腺癌男性查体人群血清tPSA(1.15±0.95)μg/L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诊入院BPH患者与BPH并发AUR患者血清tPSA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尤其BPH并发AUR患者血清tPSA显著升高,故对血清tPSA大于4.0μg/L而准备行前列腺穿刺的患者应审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病理特点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BPH患者的血清PSA水平与其术后病理检查特点。结果以腺体增生为主的140例患者血清PSA值明显高于以非腺性增生为主的16例患者(<0.05)。BPH合并炎症或梗死者,其血清PSA值和PSA密度(PSAD)值明显高于无病理事件的BPH病例(<0.05)。结论BPH腺上皮的广泛增生特别是合并炎症或梗死,可能是BPH患者PSA分泌或释放过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5例PCa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患者(BP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血清总PSA(tPSA)和血清游离PSA(fPSA)采用酶放大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并计算fPSA/tPSA的比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PSA和fPSA水平均显著高于BPH组(P0.01),BPH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当tPSA的值4.0、4.0~10.0及10.0μg/L时,BPH患者分别占64.0%、30.0%和4.0%,PCa患者分别占8.9%、22.2%和68.9%,正常对照组分别占97.8%、2.2%和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PSA/tPSA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P0.01),而BPH组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4.0~10.0的灰色区域内,PCa和BPH患者在fPSA/tPSA临界值为0.16时,观察组中80.0%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而BHP组中86.7%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tPSA结合fPSA/tPSA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PCa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姚少利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77-147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5例PCa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患者(BP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血清总PSA(tPSA)和血清游离PSA(fPSA)采用酶放大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并计算fPSA/tPSA的比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PSA和fPSA水平均显著高于BPH组(P0.01),BPH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当tPSA的值4.0、4.0~10.0及10.0g/L时,BPH患者分别占64.0%、30.0%和4.0%,PCa患者分别占8.9%、22.2%和68.9%,正常对照组分别占97.8%、2.2%和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PSA/tPSA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P0.01),而BPH组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4.0~10.0的灰色区域内,PCa和BPH患者在fPSA/tPSA临界值为0.16时,观察组中80.0%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而BHP组中86.7%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tPSA结合fPSA/tPSA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PCa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与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BPH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BPH合并高血压组,100例为单纯BPH患者组。对两组的IPSS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PH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IPSS评分、PSA和前列腺体积明显大于单纯BPH组(P<0.05)。舒张压≥90 mmHg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大于舒张压<90 mm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140 mmHg组与收缩压<140 mmHg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单纯BPH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BPH合并高血压组中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患者的BPH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 BPH同时合并高血压多见,长期高血压尤其是高舒张压状态能够促进BPH的发生以及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伴发前列腺炎的患病情况,探讨BPH患者前列腺液中白细胞(EPS-WBC)计数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关系。方法某社区161名老年男性,分别行I-PSS、尿常规、EPS常规等检查,按EPS-WBC计数≥11/HP为标准来诊断前列腺炎,并分析EPS-WBC计数与I-PSS的相关性。结果BPH患者伴发前列腺炎的患病率为23.6%,EPS-WBC计数与I-PSS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27)。结论BPH患者常伴有前列腺炎症,BPH与前列腺炎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林  张志根  顾苗根 《浙江医学》2001,23(8):460-461,463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在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BPH和22例PC患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计算FPSA/TPSA比值,并测定BPH患者的实际前列腺体积(PV).结果BPH患者FPSA值为(1.63±1.08)μg/L,TPSA值为(12.38±8.26)μg/L,FPSA/TPSA比值为0.25±0.13;PV为(14.0±1.08)cm3,PV每增加1mm3,TPSA平均增加0.17μg/L,而FPSA平均增加0.03μg/L;BPH患者年龄、PV分别与FPSA、TPS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与FPSA/TPSA比值无相关性(P>0.05);患者年龄与PV无相关性(P>0.05).PC患者FPSA值为(6.05±1.46)μg/L,TPSA值为(37.44±11.58)μg/L,FPSA/TPSA比值为0.14±0.11,与BPH患者比较,FPSA、TPSA值均明显上升(均P<0.05),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BPH患者血清PSA水平随年龄、PV的增加而上升;PC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且较BPH患者更为明显,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当其<0.15时诊断为PC的准确率达77%;测定PSA水平对指导BPH和PC的诊断和治疗、判断P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液(EPS)内IL-6(白细胞介素6)、IL-8浓度水平对区分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的意义。方法 100例前列腺手术的BPH病人,在术前行前列腺液IL-6、IL-8浓度检测。术中取前列腺组织标本,根据病理前列腺炎诊断标准确定单纯BPH患者与BPH合并CP患者。结果 BPH合并CP病人EPS中IL-6、L-8浓度较单纯BPH病人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 EPS中IL-6、IL-8浓度水平与BPH患者是否伴发CP的关系密切,二者在区别单纯BPH与BPH合并CP时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疾病血清PSA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BPH+AUR)、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52例健康体检者,50例BPH患者,31例BPH+AUR患者,41例前列腺炎患者及16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的水平。结果:5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SA均<4.0μg/L,BPH患者与前列腺炎患者的PS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与BPH+AUR患者PSA水平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二者PSA值重叠甚多。结论:PSA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与BPH+AUR的鉴别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ⅢA型前列腺炎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KEP)的影响。方法对51例BPH患者前列腺液及抽血相关指标进行分组,其中单纯性BPH组患者20例,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组患者31例,对两组的术前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组前列腺液中相关细胞因子IL-6、IL-8、IL-10显著高于单纯性BPH(P0.05);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组较单纯性BPH组总体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多(P0.05);且术后中性粒细胞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单纯BPH组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IL-8与hs-CRP呈显著性正相关(r=0.315, P=0.025),与APTT呈显著性正相关(r=0.328, P=0.015)。术后6个月复查尿流率结果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ⅢA型前列腺炎BPH患者可因其本身炎症影响TUKEP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和评价前列腺增生症 (BPH)开放治疗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BPH开放术后再手术患者主要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继发性出血 6例 (40 %) ,膀胱颈挛缩 6例 ,(40 %) ,腺体残留复发 2例 (6 .6 7%) ,前列腺癌 1例 (3.33%) ,全部患者均进行开放手术 ,术后出血停止 ,尿路梗阻症状解除 ,生活质量改善。结论 BPH开放手术后继发性出血 ,膀胱颈孪缩造成的排尿困难是BPH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BPH常规开放治疗的并发症及再手术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游离PSA(FPSA)/PSA比值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85例Pca和BPH病例(其血PSA值均在5~20ng/m l)的FPSA值,并求出FPSA/PSA比值。结果Pca和BPH各自的FPSA/PS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结论FPSA/PSA比值可用于鉴别Pca和BPH,尤其对Pca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见。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 4 0例正常前列腺 (NP)、38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 )组织中b -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BPH组织中b -FGF的表达明显高于NP组织 (P <0 0 1 )。b -FGF表达升高的程度与BPH的分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b -FGF可能为BPH组织自身分泌 ,与其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起 《黑龙江医学》2019,43(12):1446-1447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睾酮、体重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BPH患者96例(BPH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睾酮水平、BMI、PSA水平。结果 BPH组睾酮、游离PSA和总PSA分别为(440.15±102.16)ng/dl、(6.12±1.03)ng/ml和(19.80±6.5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和对照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睾酮、游离PSA和总PSA分别为(470.41±110.43)ng/dl、(7.84±1.00)ng/ml和(21.15±7.20)ng/ml,明显高于无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与睾酮、游离PSA和总PSA呈正相关(r=0.344、0.351和0.368,P<0.05),与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 BPH患者睾酮、PSA水平明显升高,尤其伴前列腺炎患者升高明显,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②方法回顾性分析386例BPH行TURP治疗的临床资料。③结果TUPP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从术前平均(30±2.5)分降到术后(8.1±2.5)分,最大尿流率由术前(5.1±2.4)mL/s升到术后(18.6±5.3)mL/s,残余尿由术前50~1 000mL降到术后0~40mL,术后并发症3.9%,其中出血11例,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4例。④结论TURP是治疗BPH之金标准,但在较大BPH手术时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采用美国CIR-CONF25.6汽化电切镜对30例BPH患者行TUVP,随访6~24个月。结果30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7±2分,平均降低20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UVP治疗BPH可快速去除前列腺组织,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病检结果分为单纯BPH组(21例)和合并CP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前列腺体积等的差异。结果 BPH合并CP的发生率为65%。合并CP患者的病程、年龄、IPSS、PSA及前列腺体积均明显高于BPH组(P<0.05)。结论 CP在BPH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炎症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故积极治疗C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采用PKRP治疗BPH80例,随访1~10个月.结果 80例BPH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止血效果满意,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由(27.4±3.2)分降至(8.1±4.2)分.最大尿流率(Qmax)由(6.1±1.9)ml/s升至(23.7±3.1)ml/s.结论 PKRP治疗BPH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BPH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TUVP)合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4月~2005年10月间行TUVP结合TURP治疗的121例BPH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顺利,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等,均有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TUVP结合TURP治疗BPH,手术时间缩短,出血少,手术安全,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BPH值得选择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VP)是近年来开展的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基础上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新方法.我院近3a采用TUVP治BPH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