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经关节突、横突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2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得到随访78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96±6.88)个月.其中38例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平均1.08±0.35级).13例术前无神经症状者术后无迟发神经损伤.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6例, 2例螺钉松动,无感染.后凸角由术前10°~39° (平均27.43°±6.67°),矫正到术后0°~11° ,平均(4.40°±0.82°) (P<0.01),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2%~49%,平均(30.55±6.20)%,恢复至术后78%~100%,平均(94.12±9.45)% (P<0.01).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涛 《西部医学》2011,23(8):1476-1477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板及横突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17个月(6~72个月)。其中23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3级(平均2级);A级6例有1例恢复到B级,其余患者部分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3例,1例螺钉断裂,1年后取出。无一例发生感染。随访病例均行X线片检查,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7°(13°~32°)矫正到术后11°(0°~17°),椎体前缘高度矢状径指数术前28°(13°~49°),恢复到术后83°(70°~100°)。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板及横突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和固定可靠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以来56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48例,随访平均20个月(6个月~62个月), 其中29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级~3级(平均1.8级).A级16例有2例恢复到B级,1例恢复到C级,其余患者部分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5例,有2例出现轻度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螺钉松动, 无1例发生感染.随访病例均行X片检查,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8° (11°~35°)矫正到术后10° (0°~1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径指数术前32°(15°~55°),恢复到术后88°(72°~100°).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解除神经及硬膜囊压迫的同时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88例.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88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恢复至平均92%.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神经损伤的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9例无变化,余79例均提高1~2级.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讨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横突及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横突及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结果 经6~2,4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前缘29.5%和后缘81.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3.5%和后缘98.5%.COBB角由术前平均24°恢复到术后平均3°,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按ASIA分级除A级5例无改善外,其余均有2~3级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对4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问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其预后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获随访,平均16个月(8~48个月),Cobb角降至平均5°(O~13°),骨折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至94.0%,椎管狭窄率平均恢复至6.4%(O%~15.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一手术节段失稳。结论本方法具有创伤相对较小、减压充分、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椎体撬拨胎儿骨植骨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术后形成"空心椎引起的钉松动、断钉及伤椎再塌陷、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方法: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8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用神经根探子撬拨压缩下陷的伤椎上终板和前中柱,使之复位,经伤椎通过椎弓根胎儿骨植骨成形。结果:术后随访6~18月,全部获得骨折愈合(100%)。脊柱后凸cobb角度术前平均22.5度(n =18)矫正至术后平均4.7度(n=18)。随访角度5.3度;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由术前平均46%恢复至术后97%,随访是94%;伤椎椎管内矢状径术前7.5mm,术后16.9mm,随访矢状径16.7mm,无明显狭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弯曲。结论:椎体撬拨胎儿骨植骨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安全性高,经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恢复了伤椎的强度和刚度,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凸畸形,降低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行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600ml.术后CT或MRI复查显示脊髓受压解除,无明显椎管狭窄,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晚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Cobb's角由术前的22°恢复到5°.IVW术前0.63±0.05,术后0.91±0.03.螺钉植入椎弓根位置的优良率85.53%,椎体压缩高度恢复优良率89.47%;术后随访12~24个月,4枚椎弓根螺钉折断,3枚弯曲,1例连杆折断,2例后期发现Cobb角有平均5°再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环状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椎管环状减压、AF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及椎体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2例。结果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 erican sp inal in jury assoc iation,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27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5例完全性损伤患者部分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面指数(sagital index,SI)有显著改善;螺钉位置全部良好,无折断、弯曲、松动现象。结论椎管环状减压、AF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脊柱的生理弧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融合技术进行治疗,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本组54例均获得随访,术后X线、CT显示复位、固定良好,椎体内、外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角由术前(27.2±1.3)°下降到术后(3.5±0.4)°;伤椎前缘压缩比由术前(36.27±16.54)%恢复到术后(94.21±12.17)%;平均椎管容积比由术前(82.67±5.24)%上升到术后(95.67±3.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7、20.734、15.546,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椎管占位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矫正和防止脊柱后凸畸形,为早期康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选择性单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2011年8月采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选择性单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外伤至手术时间1~7d,平均3d。男16例,女12例。年龄25~69岁,平均45岁。比较术前及术后Cobb角、伤椎前、中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占位情况,并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未出现切口感染,无医源性脊髓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未出现术后神经损伤加重,无内固定失败.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前及术后Cobb角、伤椎前、中缘高度丢失率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术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Cobb角度明显减小,椎管占位情况明显缓解。结论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选择性置钉可显著提高伤椎前中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角度。具有损伤小、固定牢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张禹  段荣华  高波 《中原医刊》2011,(5):60-61,63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以来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植骨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5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伤椎前、后缘高度术前为(35±8)%、(68±15)%,术后恢复至(94±6)%和(98±6)%。手术前后Cobb角由260±60矫正为4.6°±1.5°。2例神经完全损伤,神经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外,其余不完全损伤患者ASAI分级较术前均有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发挥了手术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临床疗效满意,骨性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椎弓根螺丁治疗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术后伤椎的高度.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患者术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以上,患者Cobb角从术前(26.75±2.18)°降低为(10.75±4.85)°,两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3.16±10.86),术后为(2.33±0.95)mm.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脊柱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椎板开窗骨折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佐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57-158,160
目的探索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的新术式。方法设计并应用脊柱后路椎板开窗,通过打平器将骨块复位,探查椎管及神经根,完成椎管内减压,GSS钉棒系统固定,既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后柱的稳定结构,又完成了椎管减压,术后1~2年取出钉棒系统,恢复腰椎的自然形态和功能,完成腰椎骨折的自然重建过程。结果术前Cobb角平均25.6°,椎管面积残余率平均79.1%,术后Cobb角平均5.4°,椎管面积残余率98.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板开窗,既能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又能直接对骨折复位,完成椎管内减压,最终能够恢复腰椎的生理形态及功能,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此技术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可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作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52例患者随访18—46个月,平均22.5个月,发现术后受伤胸腰椎明显恢复,椎管狭窄症状明显改善。复查x线片未见复位椎体高度丢失,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亦获得较大改善。结论胸腰椎骨折严重损伤脊柱的稳定性,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通过复位、固定和减压可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严伟 《安徽医学》2010,31(8):920-921
目的评价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基础上经伤椎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至椎体内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自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结果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自体骨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杜绝异体骨植骨的排异反应,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和内固定的松动、断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余建清 《当代医学》2011,17(28):71-7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诊断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7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行X线片、CT等检查,且其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结果患者伤椎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程度、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均比术前各指标小,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以看出术后随访1年后37例患者恢复状态佳,各观察指标与术后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佳,稳定性好,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沛  肖少雄  熊伟 《微创医学》2014,(6):711-713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88例,以纠正伤椎的后凸畸形和移位,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37个月,术前术后Denis腰痛分级,定期复查脊柱正侧位X光片,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5.1±10.2)%,Cobb角(17.0±7.8)。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15.5±5.9)%,Cobb角(5.5±6.1);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3±7.7)%,Cobb角(7.2±5.3);术后18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20.5±8.7)%,Cobb角(8.5±5.4)。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和骨折的愈合,改善固定强度,防止断钉和脱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4例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21例急诊应用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23例择期应用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度和椎管前后径,12个月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个月时伤椎椎管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椎椎管前后径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应用单侧椎弓根减压后路复位固定术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可在短时间内解除脊髓和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确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9例,全部均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受累35例,T11 5例、T12 15例、L1 15例。双节断受累4例、T11和T12 3例、T12L1 1例。结果:所有的脊髓均获得了充分的有效的减压,脊柱得到了良好的内固定,平均随访了24个月,植骨处融合良好,有1例出现了脊柱后凸畸形,有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伤椎由术前的(1.6±0.3)cm恢复到术后的(3.0±0.3)cm,cobb角由术前的(27±2)°恢复到(40±3)°。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路均为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