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莹  陈辉  朱寅 《眼视光学杂志》2011,13(2):120-125
目的 探讨闪烁光诱导小鼠实验性近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将28日龄的健康C57BL/6(B6)小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闪烁光照组、形觉剥夺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养在模拟的正常光照环境中,光照时间为早8:00至晚8:00,光照度为250 lx;晚8:00至早8:00为暗室环境,光照度为0 lx.闪烁光照组使用白色LED灯闪烁光照明,时间为早8:00至晚8:00,闪烁光照频率为2 Hz,明暗周期为50%,峰值光照度为250 lx,谷值光照度约为1 lx;晚8:00至早8:00为暗室环境,光照度为0 lx;闪烁光照6周后撤去闪烁光,在与对照组同样环境中再饲养2周.形觉剥夺组使用半透明塑料眼罩遮盖右眼,饲养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光照环境中.分别在实验前以及实验后2周、4周、6周、8周使用红外偏心验光仪和动物专用的A超测定仪来测量所有小鼠右眼的屈光度及眼轴,同时观察小鼠眼部和行为学变化.组间屈光度和眼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闪烁光照组屈光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闪烁光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眼轴与时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结果 闪烁光照6周后,小鼠的屈光度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的近视性改变[(-2.49±1.32)D vs(6.26±1.18)D,P<0.01],眼轴也显著增长[(3.12±0.04)mm vs(3.08±0.02)mm,P<0.01].闪烁光照组小鼠不同时间点眼轴与屈光度之间呈正相关(r2=0.677,P<0.01).实验6周末,形觉剥夺组小鼠发生的近视程度高于闪烁光照组[(-6.42±2.21)D vs(-2.49±1.32)D,P<0.05],眼轴增长也更为显著[(3.27±0.04)mm vs(3.12±0.04)mm,P<0.05],但是眼罩较易脱落,经常需补戴,并有晶状体混浊发生.结论 闪烁光刺激可以成功诱导出小鼠实验性轴性近视,但近视程度低于形觉剥夺诱导,是一种更为安全、方便的近视模型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或及时干预。

方法:对11所学校连续6a的2 050名体检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就引起近视的常见原因对比、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中选出较明显的致近视因素。

结果:在诸多致青少年近视的因素中,作业过多及光源闪烁的系数分别为1.132和1.254,危险度为3.590和3.681,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作业过多分值为(OR=2.054)、光源闪烁(OR=2.036)。

结论:作业过多及光源闪烁的持续存在是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闪烁光对豚鼠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g ZY  Li JH  Li R  Xie YB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9):601-604
目的探讨闪烁光对豚鼠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0只4周龄豚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在闪烁光照明环境中饲养,闪烁方式为亮2s,暗2s;Ⅱ、Ⅲ组在日常照明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Ⅱ组照明时间为每天12h,Ⅲ组照明时间为每天24h。3组中光照度均为200流明。实验6周后分别用检影法测量眼屈光度,A超测量眼轴长度;摘除眼球,用电子天平测量眼球重量,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眼球后极部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闪烁光照明环境中饲养的动物发生-7.00D的近视,眼轴增长0.56ml/l,眼球加重68mg,后极部巩膜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胶原纤维间隙扩大,脉络膜层变窄,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盘变短、排列不规则。结论闪烁光能促进豚鼠眼球增长、诱导近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和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两种综合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2例172只眼,甲组46例87只眼,年龄4~10岁(5.65±1.57岁),乙组46例85只眼,年龄4~9岁(5.57±1.36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3只眼、45只眼、19只眼;乙组为25只眼、43只眼、17只眼(χ2=0.217,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0只眼、35只眼、32只眼;乙组分别为18只眼、36只眼、31只眼(χ2=0.112,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24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57.47%,有效率为27.59%,无效率为14.94%;乙组基本治愈率为38.82%,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1.18%,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99,P<0.05)。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效果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近视性弱视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7例186眼,甲组47例89眼,年龄4~12(平均5.79±1.98)岁,乙组50例97眼,年龄3~10(平均5.92±1.72)岁; 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6眼、52眼、21眼,乙组分别为18眼、55眼、24眼(χ2=0.004,P>0.05); 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3眼、49眼、17眼; 乙组分别为26眼、55眼、16眼(χ2=0.136,P>0.05); 甲组患者采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 乙组患者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24mo,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

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5.96%,有效率为40.45%,无效率为23.60%; 乙组基本治愈率为56.70%,有效率为26.80%,无效率为16.4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P<0.05); 甲乙两组治疗后近视度数增加≤1.0D,1.0~3.0D及≥3.0D者分别为:甲组3眼、49眼、37眼; 乙组4眼、69眼、24眼,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5)。

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法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好,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发展较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对儿童近视性弱视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近视性弱视患儿分组,对照组予短小遮盖+近距离功能性视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屈光动态变化、BCVA、弱视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视性屈光度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 观察组治疗1a后的近视性屈光度、年均屈光度变化值和弱视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优于治疗前,治疗1a时优于治疗6mo(P<0.05)。

结论: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可有效降低年平均屈光度变化值,矫正最佳视力,降低弱视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朱寅  俞莹  陈辉 《眼视光学杂志》2012,14(7):434-437
目的 探讨闪烁光频率对诱导C57BL/6J(B6)小鼠近视的影响.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双眼屈光度相近的28日龄健康B6小鼠9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实验分为3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各15只小鼠分别在频率为10、5、2 Hz的闪烁白色光照下饲养;对照组15只小鼠在不闪烁白色光照下饲养;形觉剥夺组30只小鼠右眼配戴半透明塑料眼罩,在不闪烁白色光照下饲养.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周时,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屈光度,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小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实验前对照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分别为(2.627±.0.494)D、(2.597±0.626)D、(2.552±0.558)D、(2.617±0.568)D、(2.590±0.657)D;眼轴长度分别为(2.805 ±0.029)mm、(2.803±0.026)mm、(2.804-±0.029)mm、(2.806±0.026)mm、(2.804±0.025)mm.实验前,5组间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73、0.077,P>0.05).实验2周后对照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分别为(3.720±0.555)D、(-1.710±0.632)D、(-2.020±0.705)D、(-2.612±0.686)D、(-2.873±0.670)D;眼轴长度分别为(2.924±0.022)mm、(2.995±0.024)mm、(3.000±0.020)mm、(3.017±0.029)mm、(3.026±0.016)mm.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9.172、105.718,P<0.01),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分别与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频闪烁光组(2 Hz)和形觉剥夺组对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影响最显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所用各频率闪烁光均能诱导小鼠近视,但以低频2 Hz闪烁光诱导近视能力最强,接近于形觉剥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近视屈光度下,高度近视眼视功能状态的改变,寻找不同近视屈光度对高度近视眼功能、形态损害的相关早期客观敏感指征。方法:采用视野的中心低视力程序(LVC)和黄斑程序(M2,C08,TG2),以及视觉电生理系统中反映眼视功能状态的指标进行定性定量观察,包括单次视锥-视网膜电图(ERG)、30Hz闪烁ERG、P-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中一阶反应1、2环。结果: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视野的光敏感度(MS)下降;视觉电生理中PVEP、单次视锥细胞和30Hz闪烁b波、1环和2环振幅密度、1环b波振幅和2环a、b波振幅和潜时延长有下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近视屈光度的数值与眼轴呈负相关关系,并与PVEP振幅呈正相关关系、与单次视锥b波潜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视野、视觉电生理振幅可以较早检测到不同近视屈光度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近视度数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就诊及体健的近视患者127例254眼,年龄12~45(平均32.2±7.7)岁。测量非接触眼压及验光检查近视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LM)(-3.00D-0.25D,n=46)作为无近视组(NM)。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眼压的差别,应用相关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近视眼眼压与近视度数之间的关系,应用χ2检验对近视以及非近视组的高眼压患者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压测量值非近视组(15.32±3.07)mmHg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16.46±2.85)mmHg,P=0.032和中度近视组(17.90±3.37)mmHg,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度近视组(16.12±2.5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5,中度近视组眼压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3,<0.01,所有近视患者近视度数与眼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543,近视患者高眼压(眼压>21mmHg)患者(18眼)占8.6%,对照组非近视患者中高眼压患者占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非接触眼压仪测量眼压,近视患者会比非近视患者更容易出现高眼压,中度近视患者眼压最高,高度近视患者测量值同无近视患者相比无差异,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视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在我国学生近视呈现出高发、低龄化趋势。近视影响着人们心理的发展。人格作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性,与近视也存在联系。近视患者多以内向型人格、情绪型人格为主,但也有研究表示近视患者尚未出现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的人格特质。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近视与人格因素的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近视的人格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学龄期近视患者的随访研究,初步探索波前像差与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测量屈光状态,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像差,对北京市150例(300眼)单纯性近视少年儿童进行测量,并随访重复测量。观察学龄期近视患者屈光度的变化,探讨近视发展与波前像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例近视患者中,随访132例(120例纳入研究),近视屈光度增加(0.74±0.55)D,发现近视发展与年龄、近视时间、基础屈光度均有相关性(均为P<0.01),高阶像差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近视发展迅速组较发展缓慢组高阶像差3阶均方根值及C7(慧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12(球差)的变化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高阶像差3阶、慧差较高可能是影响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的因素之一,近视屈光度增加可能引起球差向负值方向增大。  相似文献   

12.
全世界近视患者占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成人近视患者中,青年人的患病率较老年人高,老年人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亚洲地区儿童近视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地区。近视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是近视发病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人体测量参数(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光照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性别、阿托品治疗、年龄、睡眠时间等因素也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从近视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6岁早产儿近视患者屈光参数的变化,探讨早产儿近视发生发展与屈光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1/2018-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随诊的1~6岁早产儿近视者158例316眼作为早产儿近视组,选取同期随诊的早产儿非近视者164例328眼作为早产儿非近视组。检测并分析两组受检者角膜曲率(CR)、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等屈光参数。结果:1~3岁受检者中,早产儿近视组较早产儿非近视组CR陡(44.47±1.14D vs 43.38±1.22D),AL延长(21.89±0.71mm vs 21.24±0.56mm)(均P<0.05),而ACD、VITR及LT值无明显差异(均P>0.05);4~6岁受检者中,早产儿近视组较早产儿非近视组AL延长(22.49±1.32mm vs21.43±0.72mm,P<0.05),而CR、ACD、VITR及AT值无明显差异(均P>0.05)。1~3岁早产儿高度近视患者较低、中度近视患者CR陡、AL长,4~6岁早产儿高度近视患者较低、中度近视患者VITR深、AL长。结论:屈光参数发育不匹配可能是早产儿近视发生的原因之一,其中眼轴长度变化起主要作用,而角膜曲率陡是低龄(≤3岁)早产儿近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朱寅  陈辉  俞莹 《眼科研究》2012,30(12):1070-1075
背景闪烁光异于正常的光学环境,研究已证实闪烁光能诱导多种动物发生近视,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目的研究闪烁光诱导性近视小鼠眼视网膜内c-fos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经屈光度检查双眼屈光度相近、28日龄的健康C57BL/6J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和形觉剥夺组。除形觉剥夺组外,其他4个组每组15只小鼠,分别在持续白色光照下及频率为10、5、2Hz的白色闪烁光下饲养;形觉剥夺组30只小鼠右眼佩戴半透明塑料眼罩,在白色不闪烁光照下饲养。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后2周测量各组小鼠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实验2周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os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分别用Westernbfot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视网膜内e-yo~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2周后各组小鼠视网膜中c—fos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000±10.368)%、(51.000±6.519)%、(46.000±6.519)%、(31.000±7.416)%、(25.000±7.071)%,各频率闪烁光诱导组及形觉剥夺组c—fos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4、4.017、6.490、7.661,均P〈0.05),而低频闪烁光组与形觉剥夺组c—fos蛋白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9,P=0.226)。Westernbfot检测结果显示,5个组小鼠c—fos蛋白表达的平均相对值(c—fos/GAPDH)分别为0.804±O.050、0.687±O.047、0.667±0.036、0.5584-0.036和0.532±0.056,各频率闪烁光诱导组和形觉剥夺组c—fos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1、3.184、6.971、6.276,均P〈0.05)。逆转录PCR法检测表明,5个组小鼠视网膜中c—fosmRNA相对含量(c—fosmRNA/GAPDHmRNA)分别为0.820±0.056、0.663±0.061、0.627±O.034、0.521±0.041及0.474±0.045,各频率闪烁光诱导组和形觉剥夺组c—fos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2、5.070、7.173、8.305,均P〈0.05)。结论随闪烁光频率的增加和形觉剥夺诱导近视程度的增高,视网膜中c-fos基因的表达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王远  黄韵洁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6):1200-1201
目的:观察早期真性低度近视者戴镜足矫或欠矫对近视发展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研究2010-07/2011-08来院就诊的50例100眼8~12岁在校学生,近视度-1.00~-2.00D。分为两组,均用睫状肌麻痹剂作医学验光,第1组50眼患者近视度-1.55±0.37D,戴镜足矫;第2组50眼患者近视度-1.50±0.48D,戴镜欠矫。将两组患者1.5a后的近视增长结果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近视增加的程度。 结果:第1组患者近视增加-0.75±0.43D,第2组患者近视增加-1.55±0.27D,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于欠矫的患者近视增长较快,近视在-1.00D以上者看远应戴足矫眼镜,以提高视网膜上成像质量,其近视程度的发展也较戴镜欠矫者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真性低度近视者不戴眼镜与配戴合适的眼镜对近视发展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12/2009-12年就诊于我院的8~12岁在校学生中有完整病例,近视在-0.50~-2.00DS之间的初诊患者,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医学验光。第1组:未配戴眼镜组24眼;第2组:戴框架眼镜组28眼。将两组患者2a近视增长结果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近视增长的程度。结果:第1组患者近视增长-2.07±0.52D,第2组患者近视增长-1.49±0.48D,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未戴镜患者近视增长较快,近视-0.50D以上者看远应配戴眼镜,以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使家长走出近视后不愿戴眼镜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青壮年近视患者的眼压变化及其规律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的眼压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对 46 6例 ( 891眼 )年龄在 16岁~ 46岁、屈光度从 -0 5 0D~ -2 3 5 0D的近视患者的眼压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非近视组对照。结果 :近视患者眼压水平随屈光度增加而升高 (P <0 0 0 5 ) ;近视组平均眼压较非近视组高约 0 9mmHg ( 1mmHg =0 133kPa) ,高度近视组较非近视组高约 1 3mmHg ;不论中、低度近视还是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其平均眼压水平均高于非近视组 (P <0 0 5 ) ;在近视组内 ,中、低度近视的平均眼压与高度或超高度近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中度与低度近视之间、高度与超高度近视之间无明显差异。屈光度从 0D增加到 >8D时 ,眼压均值上升辐度大 ,净升值高达 1 2 7mmHg ,屈光度从 -8D上升到 -12D时 ,眼压均值升辐小 ,净升值低 ,仅 0 14mmHg。近视男性眼压高于女性 (P =0 0 0 0 1)。近视眼压与年龄及眼别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平均眼压随屈光度增加而升高 ,应加强对近视患者的眼压监测 ,对男性患者更为重要 ,降低眼内压也许是控制近视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近视患者表现出更显著的暂时性近视反应,其中迟发型近视的暂时性近视反应消退时程延长;进展型近视则表现出比其他近视更显著的暂时性近视反应幅度.研究推测,暂时性近视通过反复累积,增加视网膜离焦,进而引起眼轴增长,发生永久近视.目前,近距离工作后的暂时性近视被认为是近距离工作诱导近视进展的一个可能原因.本文综述了暂时性近视的概念、测量方法,近年来对于暂时性近视测量的一些结果和暂时性近视导致近视进展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宁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6):487-489
目的通过对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非接触眼压的测量,观察近视度数与非接触眼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门诊选取角膜厚度在450~550μm之间非青光眼性近视患者405例(405只眼),年龄18~40岁,平均(23.28±7.76)岁。测量非接触眼压及验光检查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LM)(-3.00D〈SE≤-0.5D,n=65只眼)、中度近视组(MM)(-6.00D〈SE≤-3.00D,n=163只眼)和高度近视组(HM)(SE≤-6.00D,n=177只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眼压的差别,应用相关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所有近视眼近视度数与眼压及角膜厚度间的关系。结果眼压测量值低度近视组(15.92±3.27)mmHg明显低于中度近视组(16.55±3.01)mmHg和高度近视组(17.54±3.20)mmHg,两者比较均P=0.000。中度近视组眼压亦低于高度近视组(P=0.0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所有近视患者近视度数与眼压之间的关系,所有近视患者近视度数与眼压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近视度数越深,相应眼压测量值越大。而近视患者的近视度数与角膜厚度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利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不同程度近视眼压测量有差异性,且近视度数与眼压呈正相关,提示对近视眼眼压偏高的患者,应建立随访资料,追踪观察其眼压、视野及OCT,预防青光眼发生。  相似文献   

20.
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近视正相对调节差异。方法:以2008年寒假和暑期到我院小儿眼科就诊的17岁以下初次被诊断为近视的67例患者(远视力<1.0,近视力≥1.0,电脑验光为近视)为研究对象,检查他们的5m时正相对调节后,通过10g/L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分成3组: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混合近视组,对比三组5m时正相对调节。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LSD法对比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混合近视三组正相对调节差异的显著性。统计软件为SPSS11.5软件。结果: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组间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真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假性近视与混合近视组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m时正相对调节力≤1.25D的近视患者有调节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