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是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是判断机体止血和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手术前筛查凝血系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实验的标准化是检测结果的保证。因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不同方法测定都存在着差异,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诊断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疗效评估和手术前预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在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受到受血者状态,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与处理、抗凝剂与试剂、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文就标本采集量、标本有凝块、溶血、放置时间、离心时间长短等  相似文献   

3.
王瑾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F0004-F0004
近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研究的迅速发展,血栓与止血试验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普及面越来越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手术及抗凝、溶栓治疗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由于凝血试验不同于一般酶类的检测,它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被催化、活化,  相似文献   

4.
应重视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对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的遗传方式、发病机制的了解已经十分清楚,达到了分子水平。而对于凝血、纤溶和血小板等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也从分子水平上有了深入的了解。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血栓与止血方面已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用于实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出血危险说明手术前进行止血功能检查的必要性,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进行止血功能监测也为取得良好疗效和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5.
自动凝血分析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止血与血栓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 ,止血与血栓的检测技术与手段日趋先进和自动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自动凝血仪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止血与血栓的检测从传统的手工法发展为全自动凝血仪 ,操作日趋简便 ,结果愈加精密和准确。现就近年来自动凝血分析取得的进展作一简述。一、概述自动凝血分析是指通过自动凝血分析仪 ( auto-mated coagulation analyzer)或其他分析仪对止血与血栓系统中相关成份进行分析并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回顾凝血分析的发展史 ,Duke于 1 91 …  相似文献   

6.
吴俊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8):561-563
血栓与出血性疾病见于临床各科室,对于出凝血疾病,全面完整的诊断才能帮助临床治疗决策。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名及亚型、病变部位、作用靶点、对整体功能影响程度、伴发疾病及用药。对于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也应关注这五要素,完整诊断应包括:原发疾病及亚型、血栓或出血部位、血凝学异常的靶点及程度、整体凝血状态评估、伴发疾病及用药。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亦有不同。该文针对血栓和出血性疾病,分别阐述临床诊断五方面要点,以期帮助临床检验人员规范出凝血疾病诊断的全面性,提升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7.
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实验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止血与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或在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使疾病的诊断方法、药物检测手段及血栓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止血和血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临床各科几乎无一不涉及止血与血栓的问题。止血和血栓检验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和确诊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易检症的评价、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近10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和止血的检验方法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止血、血栓的检测原理及方法作一简述。1根据检测原理分:1.1凝固法(Coagulationmethod)凝固法是在血浆中加入各种不同的凝血成份启动内或外凝血系统,观察纤维蛋…  相似文献   

9.
凝血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已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也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的重要过筛试验。它不仅对止血与血栓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还对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凝血因子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因此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对提高凝血试验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碰到一些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血浆PT、APTT在女性妊娠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妊娠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PT、APTT的测定均为凝固法,用德国TECO CoatronM4半自动血凝仪检测,孕妇20.0例为测定组。结果测定组中妇女与对照组或早期妊娠妇女比较,PT、APTT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女性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期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PT、APTT测定时间缩短的生理基础,其对预防、诊断妊娠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临床试验对于止血与血栓方面的检测广泛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检测和预后分析,以及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在自动化及半自动化凝血分析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分析的今天,分析中及分析后的影响因素对检测结果影响已大大减小,而分析前因素的影响日益显  相似文献   

12.
止凝血功能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止凝血检查对于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评估等.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林晓  金正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342-1342
凝血四项的检测已经被临床日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出血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友病、肝病、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疾病以及在血栓性疾病和抗栓与溶栓治疗中。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凝血酶原时问(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4.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其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实验监测。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常温下非常容易失活,而凝血/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其实验的因素很多。因此,做好以下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已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在肝病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异常,我们对23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检测,以探讨血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老年人的凝血情况,预防和早期发现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方法对500例65岁以上的健康老人使用真空管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I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测定。结果65岁以上的老年人PT、APTT显著缩短,FIB升高,而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定期进行凝血象均检测,可早期发现血栓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对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作为多种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也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止血血栓学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筛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凝血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使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配合凝血诊断试剂国家行业标准的推出,本文试对当前临床实践中的误区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作为多种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也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止血血栓学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筛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凝血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使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配合凝血诊断试剂国家行业标准的推出,本文试对当前临床实践中的误区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作为多种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也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止血血栓学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筛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凝血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使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配合凝血诊断试剂国家行业标准的推出,本文试对当前临床实践中的误区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0.
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近10余年来发展很快,其内容与方法颇多.并且大多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特点;主要分为内皮细胞受损标志物、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抗凝和纤溶活化分子标志物。检测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对血栓性与出血性疾病,特别是临床各类疾病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前DIC(Pre-DIC)状态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