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宏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93-794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清代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在《通俗伤寒论》一书中,从广义伤寒立论,以仲景六经辨证为本,融气化学说于六经辨证之内,全面论述四时外感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且在仲景《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基础上多有引申发挥,其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2.
《伤寒全生集》四卷,明代余杭医家陶节庵氏著,凡169篇10万余言,以论述伤寒诸证包括温热病的病机诊法、辨证施治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辨析精详,变通圆活,既能阐发仲景要旨,又不为伤寒六经所囿,而于温热病诊治方面尤多发明,甚为外感热病切  相似文献   

3.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由清代著名医家吴瑭著于嘉庆三年(1798)。该书创立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后世认为,此书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叶桂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当代中医耳科学疾病为例,探讨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在中医耳科疾病的运用。提出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贯穿在当代中医耳科外感病中,其辨证规律遵循伤寒学派思想所论述六经辨证规律,而且其传变规律亦遵循六经传变规律。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耳科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展望伤寒学派六经辨证方法将会焕发出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伤寒论》三阳三阴(伤寒六经)的实质作了探求。认为它是中医临证最重要的理论格式之。历代医家多有研讨。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是经络说和运气说,这涉及到伤寒六经的继承性(即源流问题);经界说和辨证说则涉及到伤寒六经的创造性(即分证与辨证相统一问题)。因此,弄清楚上述两个问题的属性,也就搞清了伤寒六经的实质。伤寒六经的继承性,主要表现是对《内经》经络六经和运气六经的继承,而《内经》的这两个六经则又是直接继承于先秦易学的。也即源于先秦学,流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伤寒六经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分证与辨证的相统一。六经病是分证的格式,它是相应证类的集合区域,并以提纲条文作为各病域的特征标志,这种标志又作了以证代病的权变。而辨证是对证的确认,它与一定的辨证尺度(八纲)相联系。这样,八纲是六经的客观内涵,两者实质完全一致,其区别是相辅相成关系上分与辨的异用。基于上述,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一个关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分证(病)与辨证相统一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中医临证理论格式。它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7.
黄煌 《山西中医》1996,12(6):29-31
古方的学习与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黄煌关键词古方方证体质临床古时称中医为方脉家,医术为方技。日本则称中医为汉方。可见,对中医来说,方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伤寒派,还是温病派,是古典派,还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派,是讲脏腑辨证,还是讲六经辨证,到最...  相似文献   

8.
六经辨证与十二经病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六经辨证与十二经病候的内在关系和其临床意义,认为十二经病侯是伤寒六经辨证产生的文献依据,六经证候的形成又充实和发展了十二经病侯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体质与伤寒六经病传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除了正邪的性质,脏腑经络的相关性之外,体质是重要因素。探讨体质与伤寒六经病的关系,是认识伤寒病发病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伤寒病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许多医家认为“其仅适用于外感病”,并随温病学之兴起,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之立,六经辨证又由广义伤寒降为仅适用于风寒性质之外感病,目前,此种看法较为普遍,如《中医诊断学》即曰:“属风寒者,用六经辨证方法,属温热者,可选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1]对此,早在清代就已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清代医学大家柯琴即曰:“仲柯氏之说,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对柯氏之说,至今仍有人存有疑虑,笔者以往亦然。今读福建中医学院张喜奎教授所著《肾脏病六经辨治》[2]一书,始信柯氏之说不虚也。现就该书内容,浅谈个人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寿全,字钦安,是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重视阳气,善用姜桂附等温热之品,人誉“郑火神”,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是火神派鼻祖。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郑钦安以阴阳为纲.明辨六经,执万病之牛耳;凡议病,识证,用药务求阴阳之实据,其对阴阳学说的体悟和应用,堪为后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4.
杜雨茂教授对伤寒六经本义阐释精确独到,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对《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的继承和发展,三阴病是对《灵枢.经脉篇》分经论治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应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辨证应从属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使八纲辨证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八纲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疫病理论可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伤寒论·辨脉法》及《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宋代以前诸多医家从时行寒疫的角度归纳了张仲景疫病六经传变的思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王孟英从"疫邪夹杂,清浊不分,三焦相溷"角度提出张仲景疫病理论的三焦传变。挖掘张仲景疫病理论,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角度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方证治法的认识,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中医病机复杂,对其辨证历代医家认识不同。伤寒六经辨证最早揭示了外感热病包括流感病的传变规律,认为外感热病是"伤于寒"所致。明清时期医家通过临床发现了伤寒学的一些不足,补充了伤寒对某些疾病包括流感病的认识,如叶天士和吴鞠通基于《内经》分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温病包括流感病提供了辨治方法。从伤寒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三方面探讨,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区佩仪  李瑞丽  傅金英 《光明中医》2023,(21):4122-412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通过查阅及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古籍、各医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妊娠病的医案,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理论对于妇产科妊娠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可行性及有效性,经方在妊娠病中辨证论治的思路及临床应用疗效,希望为中医药治疗妊娠病提供更多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庞龙 《新中医》2011,(1):6-8
眼科六经辨证是按伤寒六经分证,以六经命名各种目病;并将眼疾呈现之六经证型,分别列出,作为各经之纲领;把病情的发展变化,按伤寒六经传变方式进行归纳;并与现代眼科学解剖部位相联系,是中医眼科辨证论治的阶段论和部位论的体现。六经学说在中医眼科辨证中的应用,不仅发展了六经学说,也丰富了六经辨证的内容;同时是对眼科中医临床辨证方法的发展,对眼科五轮辨证的深入和细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仲景原文分析了伤寒六经的经络意义;举例说明了经络在伤寒发病、传变及辨证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和《素问·热论》的若干方面的对比,说明了伤寒六经辨证和《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在理论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