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和红骨髓有关的骨病变定位依赖于红骨髓的分布。它随着红、黄(脂肪)骨髓正常转换以及骨髓浸润性或应激性病变所引起的黄、红骨髓逆转换而变化。红(造血的)骨髓是两种病变的起源部位:(1)起自网状细胞或其衍生物的病变(如尤文氏肉瘤、组织细胞淋巴瘤又称网织细胞肉瘤和骨髓瘤);(2)和红骨髓血管供应有关的病变(如转移瘤,感染和骨髓梗死)。这些病变的定位取决于红骨髓的分布且随骨骼部位不同及伴随年龄改变而出现的红骨髓向黄骨髓的转换而异。这些病变的部位亦可由于使黄、红骨随逆转的一些疾病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骨原发网状细胞肉瘤是起源于骨髓网状细胞的一种少见的恶性骨肿瘤,1939年Par-ker和Jackson首先提出骨原发网状细胞肉瘤这一名称,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公认。1942年国内首先由谢志光氏报告3例后,至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了97例骶骨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患者年龄16~71岁。所有患者均行骶—尾骨标准位置的X 线摄影,其中20例还行了X 线充气造影,24例行了腹主动脉造影。97例患者中有脊索瘤48例,软骨肉瘤10例,尤文氏肉瘤7例,网织细胞肉瘤6例,恶性巨细胞瘤5例,血管内瘤3例,骨髓瘤2例、巨细胞瘤10例、软骨瘤4例、骨纤维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认识到组织细胞性肿瘤其病理本质是独立的肿瘤,已往认为是网织细胞肉瘤。作者报道一例原发于子宫的恶性组织细胞性肿瘤。患者女性,41岁,因子宫出血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证实是起源于组织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之后做了子宫全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8例间变型脑膜瘤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光镜下呈四种组织学类型:纤维肉瘤样、血管肉瘤样、多形性巨细胞肉瘤样和血管乳头状结构。电镜观察到来分化原始细胞、过渡细胞、梭形细胞、巨细胞,和从幼稚细胞到喃膜瘤细胞的各种过渡形态。本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与恶性间皮瘤十分相似,均显示有间叶和上皮组织织的双相分化特点,笔者认为两者的组织发生可能相同。  相似文献   

6.
颅内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继发性淋巴瘤均不多见,但随CT 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在增加。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性淋巴瘤罕见,大致占脑原发肿瘤的1.5%。免疫抑制病人罹患率较高。对其起源有争论,有很多命名,包括网织细胞肉瘤、微胶质瘤、周上皮肉瘤、外膜肉瘤、浆细胞性骨髓瘤、圆细胞肉瘤和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性脑炎。尽管命  相似文献   

7.
原发腹膜后肿瘤起源于腹膜后间隙器官之外。作者复习90例的CT扫描、病理标本与临床病史,并作了相关性研究。其中恶性者59例,占66%,计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6例,脂肪肉瘤11例,平滑肌肉瘤10例,神经纤维肉瘤5例,成神经细胞瘤及成神经节细胞瘤4例,恶性胚芽细胞瘤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3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未分化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良性肿瘤31例,占34%。计有副神经节瘤9例,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8.
<正>喉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瘤为主,占95.0%~99.0%;肉瘤较为罕见,占0.5%~1.0%,其病理学可分为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细胞瘤、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横纹肌肉瘤、浆细胞肉瘤等~([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喉裂开肿物切除术治疗喉横纹肌肉瘤患者1例,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儿颜面恶性肿瘤少见。作者报告25个这样的病例,目的在于报道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并回顾估计这些病变时有用的X 线检查方法。文内列表说明病人年龄、性别及组织学诊断。横纹肌肉瘤最多,占7例,其次为组织细胞恶性瘤及恶性淋巴瘤。绿色瘤及神经母细胞瘤不常见。绿色瘤为局限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沉积物。纤维瘤病在组织学上是良性的,但可复发及局限侵袭,故为潜在恶性,恶性组织细胞瘤为非典型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的侵蚀性增殖。与其说组织细胞淋巴瘤或组织细胞型的恶性淋巴瘤是由移行淋巴细胞莫如说是由移行的巨噬细胞或组织细胞所构成。以前称它为网织细胞肉瘤,纤维性组织细胞瘤是一个细胞性组织细胞肿瘤,具低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网织细胞肉瘤属非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此种肿瘤来源于骨髓网状内皮组织。好发于单一长管状骨。一般病人除有肿瘤的局部症状外,全身情况一般较好。X线检查发现明显的骨质破坏。病理检查虽可确定肿瘤组织类型;但鉴别为原发或继发也较困难,故应将临床表现、病理和X线三者相结合而确认。现将我们所发现的3例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历摘要:王某某,男,25岁.1980年8月不明原因咽痛伴发热,抗炎治疗无效.10个月后症状加剧并声音嘶哑,出现高热39℃~40℃,体重减轻7kg.1981年10月在某院行咽部活检诊断“网织细胞肉瘤”,经化疗和钴60放疗后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1982年3月27日治疗停止后症状再现,并出现鼻阻鼻衄.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肾脏恶性非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儿童肾脏恶性肿瘤中 90 %以上为肾母细胞瘤或Wilms瘤。而非Wilms瘤很少见 ,其总和不足儿童期恶性肿瘤的1% [1] 。由于非Wilms瘤的病理、治疗和预后与Wilms瘤有所不同 ,有必要在术前进行CT检查 ,提出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994年以来资料完整的小儿恶性非Wilms瘤 8例 ,其中肾透明细胞肉瘤 3例、肾细胞癌 3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及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 1例。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除 1例肾透明细胞肉瘤拟诊“错构瘤”外 ,其余 7例均误诊为Wil…  相似文献   

14.
尤文氏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文氏瘤系Ewing氏1921年首先报告,为一种圆形细胞骨肉瘤,目前多数认为该肿瘤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但有些学者持不同意见,由于肿瘤起尚未定论,故多数人仍沿用尤文氏瘤这个名称,该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高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1),国内1966年开始有个案报告(2),本病发病部位广泛,临床及X线表现多样,易误诊,本文试图通过临床及X线表现的分析,探讨其误诊的原因,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前儿童肢体的软组织肉瘤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放疗可影响生长期之长骨骺板、干骺端且使放疗部位的骨髓成份受到仰制;化疗也可造成骨髓抑制导致贫血和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但化疗又反过来刺激了四肢造血骨髓的再生。MR成像可显示骨及骨髓并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的表现提供重要的监控手段。作者报道了2例滑膜肉瘤;1例骨外尤文氏瘤综合治疗效果的MR表现。3例儿童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7.
叶状瘤占乳腺肿瘤的1%,约占乳腺上皮样肿瘤的2~3%[1]。与纤维腺瘤一样,叶状瘤是由上皮成份及结缔组织基质构成的,但叶状瘤具有更完善的基质细胞结构。肉眼观察叶状瘤呈肉质。分叶、囊状,MulerJ首先于1838年将叶状瘤描述为“叶状囊性肉瘤”,并认为该肿瘤为良性。1931年L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网状细胞肉瘤起源于骨髓的网状细胞,比较少见。多发生于长管状骨,其中以股骨,肱骨和胫骨多见,其次为扁平骨及脊柱,偶见于坐骨,颅骨,肋骨,下颌骨和胸骨。发生于足部蹠骨者至今国内未见报导,我们遇到一例,报导如下: 男,39岁,患者因半年前从车上跳下,左足挫伤,足背外侧有一血肿,未作特殊治疗,基本痊愈,半年后左足  相似文献   

19.
金腾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2014,(9):1099-1100
__滑膜肉瘤是起源于未分化间叶细胞、具有滑膜分化特点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关节旁软组织内,起源于脊柱的滑膜肉瘤十分罕见,国内外报道原发于脊柱的滑膜肉瘤仅15例[1],其中胸椎来源的仅1例,大多来源于骶椎。笔者搜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胸椎旁滑膜肉瘤1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以前报道的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0%以上为间质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的卡哈尔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原癌基因C—KIT(CD117)的细胞。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