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每组80例。开胸组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胸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疼痛NR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胸腔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胸腔镜组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胸腔镜组短于开胸组(P<0.05);术后24 h疼痛NRS评分胸腔镜组低于开胸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镜组低于开胸组(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叶根治性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4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NSCLC患者,并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予以开胸肺叶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予以胸腔镜下肺叶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切口长度、并发症、手术时间、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后胸引流总量以及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与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后胸引流总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NSCLC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叶根治性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60例肺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组(电视胸腔镜手术组,n=80)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传统开胸手术组,n=8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视胸腔镜手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开胸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开胸手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开胸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开胸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对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并发症出现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癌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等一般手术效果及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230.5±80.3)ml、(3.5±1.0)d、(8.7±2.4)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总体状况得分为(88.5±8.7),明显高于对照组(70.4±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疗效安全可靠,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一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1):4933-4934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38例给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大疱切除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进行传统开胸手术的肺大疱患者3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VAS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大疱切除术效果显著,明显缩短手术、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减轻疼痛。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及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状况.方法:将64例肺癌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应激反应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切除肿块,但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具有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同的肿块清除效果,且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引流时间和降低疼痛,降低手术的风险;此外手术的微创性能较好的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47例行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行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26例(胸腔镜组),行开胸(OT)肺叶切除术21例(开胸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别。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胸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开胸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方式具有微创、恢复快和疼痛轻等优点,其手术安全性与开胸手术相当,是肺叶切除术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临床比较。方法从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选择我院100例入院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照组行电视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胸管引流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48 h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肺癌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切口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在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46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21例在小切口(腋前线肋间6~8 cm)辅助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VATS组),25例在常规开胸手术下完成肺叶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传统开胸组).结果 VATS组术后通气功能明显优于传统开胸组,术后镇痛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胸组.结论 与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相比,小切口电视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适合于早中期肺癌,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病人的手术创伤,可以作为非小细胞型肺癌的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0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50例NSCL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行常规外侧切口开胸手术治疗的60例NSCLC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NSCLC的手术治疗中使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疼痛轻的临床优势,而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手术没有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手术彻底性,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在胸外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收治的胸外伤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及对照组57例,分别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疼痛均明显较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指证前提下,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外伤比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创伤性血气胸的诊治价值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将124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的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胸腔引流量显著降低,体质量和卡氏评分显著提高。结论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治疗创伤性血气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微创等特点,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镜组(n=30,电视胸腔镜辅助肋骨内固定术)与开胸组(n=30,传统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个月,胸腔镜组的MVV、FEV1/FVC、FVC均高于开胸组(P<0.05)。术后1 d,两组的SaO2、PaO2/FiO2均较术前升高,且胸腔镜组高于开胸组(P<0.05)。术后3 d,胸腔镜组VAS评分低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胸组,骨折愈合率高于开胸组(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肋骨内固定术可明显改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及血气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单孔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治疗后的围术期状况及远期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1月该科同一术者收治的行VATS的1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孔VATS治疗肺癌52例(单孔组),同期三孔法VATS手术89例(三孔组),统计并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单孔组与三孔组相比,两组在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引流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6.1±19.6)和(162.7±1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3±13.6)和(176.5±15.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1.7)和(9.2±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单孔VATS能够达到三孔胸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虽然手术时间增加,但能避免多余切口对胸壁肌肉、肋间神经或血管的损伤,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是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椎旁间隙置管持续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8例,根据置管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胸腔镜下椎旁间隙置管镇痛组) 35例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椎旁间隙置管镇痛组) 33例。置管成功后,两组均经导管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作为负荷量,术后以2 mL/h的速度持续泵入0.1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镇痛副作用及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静止状态及咳嗽时,两组术后2、4、6、8、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和低血压等镇痛相关副作用,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肺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观察到与麻醉镇痛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胸腔镜下椎旁间隙置管用于术后持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中,安全、有效、可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单易学,无需超声设备辅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传统开胸肺大疱切除术与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4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传统开胸肺大疱切除术)和观察组(47例,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比较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WBC、CRP水平、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所需时间、术后留置闭式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3 d SF-M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两组的WBC、CRP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肺大疱切除术相比,单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传统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实行全胸腔镜下及传统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共为176例,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95例,传统肺叶切除术81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疼痛、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等有无差异。【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较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VATS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均无死亡。【结论】VATS行肺癌根治术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手术与全胸腔镜手术在小儿纵膈肿瘤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武汉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46例纵膈肿瘤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2组,A组为全胸腔镜手术组,共29例患儿;B组为单操作孔手术组,共17例患儿,2组患儿年龄、体质量、肿瘤大小、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4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中转开胸2例,B组无中转开胸,术后5例带气管插管回ICU。A组平均手术时间(69.35±8.24)min,较B组平均手术时间[(72.80±6.28)min]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2组间比较[(21.47±6.85)ml vs(27.52±4.1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平均胸腔引流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略长,分别为(5.46±1.72)d vs (4.68±1.39)d,(6.93±1.34)d vs(5.92±1.67)d。2组患儿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恢复顺利。 结论与全胸腔镜手术相比,单操作孔手术治疗小儿纵隔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前方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在单孔胸腔镜肺上叶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单孔胸腔镜技术行肺上叶癌根治手术的患者20例,对比该科室同期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上叶癌根治手术的患者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第7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孔胸腔镜组(支气管前方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在疼痛评分方面较单操作孔胸腔镜组(支气管后方清扫隆突下淋巴结)低,在肿瘤大小方面较单操作孔胸腔镜组(支气管后方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小,在手术时间方面较单操作孔胸腔镜组(支气管后方清扫隆突下淋巴结)短。两组患者均无术后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均无出血、肺不张、胸腔包裹性积液和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患者影像学复查无复发、转移情况。结论经支气管前方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方案,在手术质量及安全性上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丘平  王正  林少霖  杨林 《新医学》2011,42(4):219-221
目的:评价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2002-2006年203例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开胸术组(100例)和VATS组(103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和VATS肺叶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VATS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当日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开胸术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两组术后1年及3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治疗肺癌安全、可行,既可以减少开胸探查率,又可以达到传统开胸术的远期疗效,可作为肺癌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