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肺俞穴对新型抗癌药物紫杉醇在肺鳞状细胞癌小鼠体内分布趋势的影响,为化疗药物靶向给药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进一步验证针药并举协同增效的机理。方法:选用肺鳞状细胞癌小鼠36只,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4组,即模型组、针刺肺俞组、紫杉醇药物组、针药结合组(针刺肺俞+紫杉醇药物组),每组6只。针刺治疗针、药、针药结合组,施以电针疗法,每天1次,连续5 d。紫杉醇以腹腔注射给药,最后1次针刺后立即给药。给药后1、2、8、12、24 h每一时间点取6只小鼠肺、肝脏组织。用ELISA法进行各脏器P糖蛋白表达分析。结果:针刺、紫杉醇、针刺联合紫杉醇均能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良好的抑瘤作用。针剌联合紫杉醇抑瘤效果更加显著。结论:针刺联合紫杉醇治疗有更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能改善实验动物的生存状态,针药结合对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肺癌大鼠体内紫杉醇脂质体趋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肺俞”、“太渊”对紫杉醇脂质体在肺癌大鼠体内趋向性的影响,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方法,紫杉醇脂质体用”“锝标记,选用单纯尾静脉注射药物以及注射药物分别与针刺“肺俞”、“太渊”(相关穴位)、“神门”(无关穴位)相结合等4种方法对造模成功的肺癌大鼠进行干预(每组18只)。分别于静脉注射后60、90、120min(每个时间点取6只)后处死大鼠,用γ-放射免疫记数器分别测定肺、肝、肾等脏器紫杉醇脂质体的药物含量。结果针剌“肺俞”和“太渊”在全部或部分时间点使肺癌大鼠肺组织紫杉醇脂质体含量增加。针刺“神门”未能使肺组织药物含量升高。结论针刺“肺俞”和“太渊”对紫杉醇脂质体在肺癌大鼠体内的分布具有趋向性影响,“肺俞”对药物在肺脏的靶向性影响大于“太渊”。  相似文献   

3.
成泽东  陈以国 《针刺研究》2007,32(3):153-157
目的:采用针刺联合抗癌新药紫杉醇对Lewis肺癌小鼠进行治疗,探讨针药结合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Lewis肺癌小鼠48只,体重18-22 g,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2只。针刺选取“肺俞”穴,施以手针疗法,每日1次,共治疗10次;紫杉醇以腹腔注射给药,10 m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0 d。通过检测瘤重抑制率及瘤细胞凋亡率,观察针刺联合紫杉醇对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针刺、紫杉醇、针刺联合紫杉醇均有抑瘤作用,但针药结合抑瘤作用最强。光镜下3个治疗组可见到癌细胞排列较规整,肿瘤团块较小,异型性不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较少,瘤组织有坏死,针药结合组效果最佳。TUNEL法检测针药结合组的凋亡指数为(11.09±2.98)%,与针刺组(4.58±1.93)%和药物组(8.20±2.82)%比较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1.03±0.81)%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凋亡指数也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针刺加紫杉醇具有联合诱导小鼠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两者表现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内独活有效成分趋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中药有效成分在人体内吸收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的作用机理.方法:用Freund's完全佐剂给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制作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药物法、针刺法及针药结合法分别连续治疗1周.在造模前、造模成功后及治疗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痛阈值;用HPLC法测定治疗后各组大鼠独活香豆素的血药浓度及在肝脏、肾脏和膀胱等组织器官中的含量.结果:治疗后针药组痛阈值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在相同的时间内针药组大鼠肝脏、肾脏、膀胱中独活香豆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结论:针刺特定穴位或穴位群对于大鼠体内特定药物的吸收有趋向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大承气汤治疗基础上,研究电针调控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肺、大肠经俞募穴减轻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大承气汤组、俞穴组、募穴组、俞募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各8只,胰胆管逆行注入3%牛黄胆酸钠建立AP大鼠模型。各针刺组于造模后24h内电针3次,每次40min,间隔7h;大承气汤组、俞穴组、募穴组、俞募组及模型组均在模型建立后24h给予大承气汤。给药12h后取大鼠心血测定血清TNF-α、IL-10、IL-6水平,取胰、肺组织测定MPO、MDA含量。结果:经电针与大承气汤治疗后,募穴针刺组血清TNF-α均明显降低(P0.05),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募穴针刺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俞募配穴组(P0.05);各针刺组血清IL-6水平较大承气汤组变化不明显(P0.05)。各针刺组大鼠肺组织MPO活性均低于大承气汤组(P0.05),但各针刺治疗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组间胰腺组织内MPO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募穴组胰腺组织内MDA含量明显低于大承气汤组,也低于俞募穴组(P0.05);俞穴组、俞募组大鼠肺组织MDA含量均较大承气汤组明显降低,且俞穴组明显低于俞募穴组(P0.05)。结论:电针针刺肺、大肠经俞募穴,可减轻AP大鼠胰、肺病理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升高IL-10水平,抑制TNF-α促炎细胞因子合成,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的浸润,维持机体制炎-抗炎因素平衡,抑制胰、肺组织中MPO活性,降低MDA含量抗氧化有关,针刺作用对IL-6的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Song XJ  Luo MF  Jiang J  Zhang JL 《针刺研究》2011,36(4):247-251
目的:观察穴位干细胞因子(SCF)抗体注射及电针后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讨电针过程中SCF对大鼠穴区MC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选取左侧"胃俞"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强度0.1 mA,频率2 Hz/15 Hz,针刺25 min。注射抗体+电针组先给予左侧"胃俞"足三里"穴1∶200 SCF抗体稀释液0.1 mL封闭,然后进行电针刺激25 min,其它参数同电针组。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兰复染法观察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胃俞"足三里"穴区内MCs总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胃俞"穴区、"足三里"穴区组织MCs总数均升高,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总数均下降,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总数与电针组、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脱颗粒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电针组和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脱颗粒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CF抗体穴区注射及电针后,穴区MCs显著减少,SCF是电针过程中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针刺"肺俞"穴治疗哮喘大鼠后,对大鼠肺组织中副交感神经受体M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肺俞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氢氧化铝和卵蛋白(OVA)混合液,雾化吸入OVA,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应用肺组织HE病理染色法确定造模成功,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印迹法测定肺组织中毒蕈碱受体M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过3周针刺肺俞穴的治疗后,肺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肺组织中M1含量明显降低(P<0.05),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肺组织中M1含量降低(P>0.05)。结论针刺哮喘大鼠的肺俞穴可以降低肺组织中副交感神经受体M1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联合药物穴位注射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刺取夹脊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俞穴,穴位药物注射夹脊穴及配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联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耳-体穴电针对大鼠胆汁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穴位电针组(n=10)给予耳-体穴电针方法,耳穴取大鼠耳部“肝胆”区,体穴取“胆俞”穴;非穴位电针组(n=8)分别在耳廓的“耳轮”区和体穴的“胆俞”穴旁开约1.0 cm处作为对照刺激;注射1组(n=8)尾静脉注射穴位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液2 ml/kg;注射2组(n=8)尾静脉注射非穴位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液2ml/kg;生理盐水注射组(n=8)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各组大鼠经胆总管插管,于不同时间点观察胆汁流量. 结果 穴位电针组大鼠电针10、30、50min时及电针后10、30、50、70、90、110min胆汁流量较电针前升高(P<0.05或P<0.01).穴位电针组的胆汁流量在电针时和电针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非穴位电针组(P<0.05或P<0.01).注射1组注射后10、30、50、70、90、110min胆汁流量高于注射前(P<0.05或P<0.01).注射2组在注射后10、50 min胆汁流量低于同时间点注射1组(P<0.05或P<0.01).穴位电针组与注射1组大鼠在电针/注射后各时间点胆汁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体穴电针可促进大鼠胆汁流量的增加,停电针后有较强的后作用,可能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调整胆道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后小鼠肝组织内ET-1、NO含量变化,探究电针对小鼠肝脏血管活性物的影响以及电针不同穴位效应的差异。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电针足三里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各电针组电针30min和对照组不电针30min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内内皮素-1(ET-1)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分析比较各组肝组织内ET-1、NO含量水平的差异。结果: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水平为对照组>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曲泉组>电针足三里组;NO平均含量水平为电针足三里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经非穴组>对照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穴组、对照组肝组织内NO平均含量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电针非穴组、对照组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与电针曲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作用可使正常小鼠肝组织内NO含量增高,ET-1含量降低;这一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即电针足三里穴产生的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肺俞"穴对病毒性肺炎小鼠肺指数及其肺组织和血清中白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针灸抑制病毒性肺炎的效应机制,为针灸介入小儿病毒性肺炎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KM小鼠采用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滴鼻感染复制病毒性肺炎模型,造模后小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同时选健康K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电针组及艾灸组电针及艾灸小鼠背部双侧"肺俞"穴,每日灸或针刺两次,共治疗1周;西药组腹腔注射炎琥宁,每日1次,治疗1周。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肺组织及血清中IL-10、TNF-α水平,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肺指数及血清TNF-α、肺组织TNF-α及IL-10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西药组、电针组及艾灸组肺指数及血清TNF-α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电针组较西药组降低更明显(P0.05)。造模后血清IL-10较空白组变化不明显(P0.05),各组治疗后血清IL-10较模型组升高(P0.01)。各治疗组肺组织TNF-α及IL-10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正常组小鼠肺脏无充血水肿,模型组肺脏充血水肿明显,西药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肺脏轻度充血水肿。结论:针灸"肺俞"穴辅助治疗病毒性肺炎可能是通过抑制或调节相关炎性因子IL-10、TNF-α水平来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进一步抑制TNF-α的过量产生而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穴位注射组与单纯电针组,每组30例。两组电针治疗相同,穴取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阳陵泉; 电针穴位注射组在此基础上于L2-L5夹脊穴中选取2-3穴以2ml(5%)的当归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穴0.6-1ml。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点穴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单纯电针组的76.6%(P<0.05),结论:穴注对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穴位刺激因素和药物因素在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复制AR模型。模型成功的大鼠保留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药物组(穴药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穴生组)、非经非穴点注射药物组(非经非穴药组),每组11只。穴药组将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转移因子混合液注射于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每穴0.1mL,隔日1次,共7次;非经非穴药组将药物混合液注射于大鼠左右胁下1寸处和左臀部"后海"穴与"环跳"穴连线中点3个非经非穴点,给药剂量、时间同穴药组;穴生组将生理盐水注射于穴位,取穴、注射剂量和时间同穴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变化并评分,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组胺含量。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药组、穴生组较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非经非穴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3个治疗组间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比较,穴药组明显低于穴生组、非经非穴药组(P0.05,P0.01),穴生组明显低于非经非穴药组(P0.01)。结论: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AR有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抑制鼻炎发生重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减轻鼻黏膜局部炎性损伤。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效源根本因素来源于穴位刺激,而效源增效因素来源于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腰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2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5例行电针联合腰俞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行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治疗组复发率为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9%。结论:电针联合腰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cALI)小鼠血液流变学和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cALI小鼠肝脏功能的微循环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组,每组10只。胃内灌注50%乙醇(15 mL/kg, 2次/d,每次间隔8 h) 28 d建立小鼠cALI模型。电针穴位组给予双侧"肝俞""足三里"电针干预,电针非穴组给予双侧"肝俞"旁开1 cm处、"足三里"旁开5 mm处电针干预,均20 min/次,1次/d,共14 d。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观察各组小鼠的肝脏血流灌注情况;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P0.05);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下降(P0.05);血清ALT、GGT水平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小鼠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5);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水平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清GGT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中有少量肝细胞脂肪变性,局灶性坏死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非穴位组的血浆粘度、血沉水平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P0.05)。电针穴位组的血沉水平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电针非穴组(P0.05)。结论:电针"肝俞""足三里"对cALI小鼠血液流变性障碍、肝脏微循环以及肝损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甲钴胺穴位注射与脉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景芝  黄海存 《陕西中医》2006,27(12):1561-1562
目的:观察甲钴胺穴位注射与脉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5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脉冲取肺俞、胰俞、脾俞等穴;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28例,维生素B12肌肉注射。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3.2%(P<0.05)。提示:穴位注射药物,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既可发送肢体的血液循环,又可促使经络气血流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对高脂血症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质量为18~22 g的雄性小鼠1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40只)、模型组(40只)、针刺组(20只)和药物组(20只)。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针刺双侧丰隆、曲池、三阴交穴并接通韩式电针仪,以辛伐他汀为对照药。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第15天检测模型组小鼠血清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针刺组针刺10 d,检测针刺组高脂血症小鼠血清MDA含量低于模型组含量;针刺组高脂血症小鼠血清SOD活力高于模型组。针刺丰隆、曲池、三阴交穴可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MDA含量,提高SOD活力。结论:针刺丰隆、曲池、三阴交穴可抑制高脂血症小鼠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体内自由基,调节和改善自由基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针灸科就诊的感冒后咳嗽患者共2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针刺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穴取双侧定喘、风门、列缺、肺俞、肾俞,每天针刺1次,治疗6天休息1天,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针刺结束后进行穴位注射,药用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穴取双侧定喘、肺俞穴,隔日1次。结果:25例感冒后咳嗽患者中治愈8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感冒后咳嗽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针肺与大肠背俞穴对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影响,为阐明针药合用机理奠定药动学基础。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和中药组,每组各6只,采用3%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构建SAP大鼠模型。针刺组造模后予以电针"肺俞"、"大肠俞"处理,每日两次,每次20 min,连续2天。两组大鼠均于造模后24 h灌胃中药大承气汤,并分别于灌胃后10 min、20 min、40 min以及1 h、2 h、3 h、4 h、8 h、12 h、24 h尾静脉取血。利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各个时间点大承气汤主要成分血药浓度,并拟合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针刺组芦荟大黄素Cmax明显低于中药组芦荟大黄素Cmax,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AUC(0~24 h)均大于针刺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大承气汤复方中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和厚朴酚Tmax达峰时间均比中药组提前,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柚皮素、柚皮苷、厚朴酚Cmax均大于中药组,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肺俞"、"大肠俞"可以影响大承气汤在SAP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建平  徐斌  杨彬 《中国针灸》2003,23(6):355-357
目的 :研究不同穴位皮肤经皮吸收药物的作用差异。方法 :观察组分别选择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穴———“肺俞”和“膻中”为用药部位 ;对照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用药部位 ,测定氨茶碱贴剂给药后皮肤穴位电阻和血药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肺俞”和“膻中”给药后皮肤电阻较低 ,氨茶碱透皮浓度较高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肺俞”和“膻中”穴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