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FI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它是耶氏鼠疫杆菌荚膜的主要成份。由于受感染动物对FI抗原可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所以FI血清抗体检测可用于本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及诊断。另外,又由于FI抗体滴度与机体通过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成正比,所以FI抗原一直被认为是现行的全细胞鼠疫疫苗中的保护性抗原。这种疫苗由于抗原成份不纯,可引起一些副作用,从而广泛应用受到限制。不久前,美国科学家以PYPR1质粒为载体,用DNA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上表达F1基因,得到了分子量与天然F1抗原相同并能与抗鼠疫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蛋白。用这种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可诱生出足以抵抗鼠疫杆菌攻击的保护性抗体反应。一般来说,大肠杆菌对其表达的蛋白质是不能进行糖基化修饰的,但这里大肠杆菌所表达的F1抗原可能含有糖基。这可能是因为当初克隆的9.4Kb的DNA片段除3F1编码基因外,还包含有编码F1蛋白糖基化酶的基因。和鼠疫杆菌一样,该重组的大肠杆菌在表达F1抗原时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即在37℃时表达良好,27℃时表达较差。F1抗  相似文献   

2.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但仍有5%~10%的接种者不能产生有效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应答.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影响机体对各种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近年来,各国学者比较了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在接种疫苗后不同抗-HBs水平人群的分布情况,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区(A、B、C)、Ⅱ类区(DP、DQ、DR)、Ⅲ类区(C4A)和细胞因子基因如白介素-2(- 330)、肿瘤坏死因子-α(- 308)、干扰素-γ(5644)等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乙型肝炎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机理.  相似文献   

3.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免疫接种能否获得成功,不但取决于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这一内部因素。接种疫苗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内外环境因素都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维持和终止。所以,接种过疫苗的鸡群不一定都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近年来,一些免疫鸡群常常爆发传染病,给养鸡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就引起鸡群免疫失败的因素及防治对策概括如下,供参考。一、影响免疫失败的因素1.疫苗及稀释剂(1)疫苗的质量疫苗不…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低应答和无应答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自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使用以来,乙肝疫苗免疫后的低应答和无应答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可分为4类14种因素(1)疫苗因素,如疫苗抗原成分、含量、灭活方法、佐剂的质量;(2)机体因素,如接种人群的年龄、性别、体重、遗传因素;(3)接种因素,如接种的途径、部位、针次、程序;(4)其它因素,如母亲乙肝病毒感染指标的状况、疾病因素、不良嗜好和病毒变异等.针对免疫失败的原因,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可以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无效接种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无效接种产生的原因1.1 有效接种率低1.1.1 疫苗免疫源性 抗原性质和质量直接影响抗体的产生。现行使用的省统一供应疫苗 ,贮运条件符合“冷链”要求 ,血清抗体阳性也只有 90 %左右 ,而现场流行病学保护率只有 80 %左右。目前冷链装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未给及时装备 ,“冷链”出现“断链”现象 ,这是有效接种率低的原因之一。1.1.2 机体特异性 机体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有防御、稳定和监视作用。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 ,接种疫苗后可出现弱应答或无应答现象。1.2 冷链过程中的问题 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方…  相似文献   

6.
许建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937-3938
[目的]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探讨应对方法。[方法]对首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未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者,再次全程接种疫苗,并在第7个月检测抗体,对仍未产生抗-HBs者,进行乙肝5项、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结果]通过对36例被观察者连续两次全程接种,有18例为抗-HBs( ),6例为抗-HBs()±;5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同时阳性( );7例HBcAb( )。乙肝病毒阳性结果与HBV-DNA阳性及ALT上升一致。[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HBs的原因,主要为被接种者免疫应答迟缓或已发生乙肝病毒的隐匿感染,或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免疫应答迟缓者重复接种疫苗可产生抗-HBs。  相似文献   

7.
1 计划免疫与扩大免疫规划的概念1.1 预防接种 泛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 (疫苗 )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机体 ,使个体或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特异性的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计划免疫 (计免 )简单地说是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即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达到控制以便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目前我国计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四苗六病” ,即对 7周岁或 7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卡介苗 (BCG)、百白破混合制剂 (DPT)、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联合免疫?如何掌握四苗联合免疫的接种时间? 目前,在疫苗的联合应用方面可分为两类。一是混合免疫,即使用时将几种疫苗混合在同一注射器内,注入身体的某一部位;二是同时免疫,是将疫苗通过不同途径同时使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上述两者皆属于联合免疫。我们系采用后者对初免儿童施行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TOPV)、百白破(DPT)、麻疹疫苗(MV)的联合免疫。为掌握好以上四苗联合免疫的接种时间,应严格执行我国1986年颁布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规定了起始免疫月龄,即儿童一出生可接种BCG、满2月龄开始服TOPV、满3月龄初种DPT、满8月龄接种MV,因为这个时期是儿童产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疫苗递送系统"GEM微球",可用于制备诱发机体同时产生局部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的多价疫苗.方法 利用乳酸菌制备GEM微球,获得融合了蛋白锚定结构(PA)的抗原或多肽等免疫原,二者结合后直接运载至黏膜作用于靶点,进而发挥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疫苗作用.结果 与PA融合表达的蛋白,可高载量与革兰氏阳性菌递送系统"GEM微球"结合,制备多价疫苗. 结论本文提供的构建"GEM微球疫苗"的相关实验技术,即GEM新型的疫苗递送系统,可为对迄今无安全有效疫苗的布鲁氏菌病的免疫防护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技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免疫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手段[1]。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可以让儿童获得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乃至终生的免疫保护[2]。儿童的机体组织稚嫩,与成人的免疫接种和儿童常规药物注射法有很多不同之处,掌握儿童的免疫接种技巧,可有效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刺激,减轻儿童躯体上的痛苦,保证接种安全。现将免疫预防的几点接种技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PTa)是预防儿童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制品,它是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PTw)的一种新型疫苗.虽然,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DPTw在控制这些疾病上很有成效,但是,由于该疫苗使用百日咳全菌体配制,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少数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1~3].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先研制成功含有丝状血凝素(FHA)和百日咳毒素(PT)两种主要保护性抗原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实践证明DPTa的副反应低,预防效果好[4,5].我国于1993年研制成功DPTa,经人体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证实,其接种反应轻微,免疫效果好[6~9].我们于1998年12月在上海市卢湾区随机选择部分婴儿,基础免疫接种DPTa,用DPTw作对照,免疫后观察人体反应及血清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年龄21~24岁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广西籍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不同免疫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中或强阳性组和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两组各88名,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3.88±4.57)pg/ml,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7.49±7.0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45±1.64)pg/ml,也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5.25±3.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阴性或弱阳性者其体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较产生抗-HBs中或强阳性者显著低下;提示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似可应用IFN-γ、IL-4作为乙型肝炎疫苗佐剂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无效接种即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实施了部分或全部操作过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产生相应免疫效果的接种。无效接种导致了部分地区“双高现象”’(即接种率高、相应传染病发病率也高)的产生,降低了预防接种在群众中的信誉,干扰了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我国1995年消灭小儿麻痹目标的实现。无效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制品在贮运过程中承受温度过高或过低,特别是在接种现场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消失;或者接种场所选择不当,如在阳光直射下进行预防接种,阳光中的紫外线对活疫苗产生杀灭作用。这种情况接种疫苗,接种后机体难以产生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目的此文对于大规模的麻疹疫苗(MV)免疫活动,提供了有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监测的一个摘要。2 AEFI AEFI是在接种后发生的,被认为是由接种引起的任何不良反应。AEFI可分为五类(表1),可因疫苗的内在属性(疫苗反应)或预防接种过程中的一些失误(操作失误)所发生。这类不良反应可能与预防接种不相关,但有时间上的关联(偶合反应)。接种产生的焦虚可能源于害怕或注射引起的疼痛而不是疫苗本身。在某些情况下,AEFI的原因并不清楚。表1 AEFI的分类疫苗反应疫苗正确接种后发生的,是由于疫苗的内在成分引起的。操作失误疫苗准备、处理…  相似文献   

15.
如何接种卡介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介苗(下以BCG表示)于1978年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至今,全国已使用数亿人次。BCG是由卡介菌经培养后冻干制成的,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而起到预防结核病(TB)。接种BCG时,从接种对象的确定,疫苗的吸取,部位的选取,部位的消毒,进针的角度等一系列工序,都十分严格。现浅谈笔者在接种BCG时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以精子抗原为基础的疫苗开发代表了一种大有希望的避孕途径。精子抗原在避孕疫苗开发上的应用在于其精子特异性,参与人类生育,并可在生殖道局部产生足以能够终止受精的抗体应答的免疫原性。几种涉及生育的精子表面抗原已被鉴定。例如:乳酸脱氢酶(LDH)-C4,兔精子自身抗原(RSAs)、PH-20,SP-10,HSA-63,受精抗原-1(FA-1),FA-2,卵裂信号蛋白-1(CS-1)。综述这些抗原对开发免疫避孕疫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WPDT)在我区广泛应用以来,有效地控制了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发病。但就接种反应来看,它是计划免疫现用疫苗中接种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疫苗。为了减少接种反应,我区已开始使用新型制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APDT),并对318例使用两种疫苗后的接种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制剂配方 APDT:百日咳抗原15~18μg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特异性抗体。它是一种中和抗体,反映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抗—HBs的检测,可用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的筛选,以及在接种疫苗后,考核是否发生了免疫应答。我国人群的抗—HBs平均滴度较低,低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往往不易检出抗—HBs,不  相似文献   

19.
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引起阿瑟氏反应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瑟氏(Arthus)反应即局部免疫复合物损伤,是由于局部再次注入相同抗原后,血液循环中的抗体与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粒细胞浸润,释放组织损伤因子,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阿瑟氏反应曾见于既往接种菌体疫苗(颗粒抗原),而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引起阿瑟氏反应国内尚无报道.2001年9月,天津市发生1例接种第2针乙肝疫苗所致的阿瑟氏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程序对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2-S基因的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重组质粒DNA疫苗单独免疫、重组MVA(r MVA)载体疫苗单独免疫、DNAprime/r MVAboost、DNAprime/r MVAboost并以表达鼠IL-18(mIL-18)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佐剂的程序免疫C57BL/6小鼠,通过ELISA检测抗-HB-sAb及ELISPOT检测IFN-γ评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结果表达PreS2-S抗原的各组疫苗在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滴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ELISPOT检测IFN-γ的产生可知,所有免疫组均可引起针对特异性抗原的细胞免疫,r MVA单独免疫组强于DNA疫苗单独免疫组,弱于DNAprime/r MVAboost和DNAprime/r MVAboost+mIL-18组,DNAprime/r MVAboost和DNAprime/r MVAboost+mIL-1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HBV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MVA病毒可以诱导针对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将其与表达相同抗原的DNA疫苗联合,采用DNAprime/rMVA boost的免疫方案,可以诱导比两者单独应用更强的细胞免疫反应。IL-18对免疫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