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病、早衰决定因素是内因(正气不足)。《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刺法》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凋内因是疾病与健康的根据,重视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但《内经》不是唯内因论者,不排除外因所起的作用,如《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就东垣脾胃学说对抗老强身的意义 ,结合脾实质研究 ,作进一步探讨 ,供同道参考。   1 祖国医学的脾 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决定着人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中医病因学在发病方面认为 ,疾病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果“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反之“邪之所凑”则“其气必虚”。然而 ,正气盛衰与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 ,东垣继承和发展了《金匮》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个论点 ,这就强调了保养机体本身 ,即内因以脾胃为主的决定性作用。所谓正气 ,是指机体应有的防御机能是由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气相互化生而成…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4.
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索問評热病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是指受病之先,必定是在人体正气不足之处,或身体因种种因素作用,以致抗病能力减弱时,外邪才可乘虚而入。因为祖国医学在病因学說上极重視内在因素,主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必須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气內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塞热,不得虛,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虛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这都是說明正气先虛,邪再凑之的重要經文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续上期)2“正邪博弈”是《伤寒论》辨治外感病证及疫病的核心理念《伤寒论》辨识和诊疗疫病及外感病证的基本理念和法则可以概括为两点:“正邪博弈”是其辨识病证的核心理念;“病证辨治,以辨证论治为主”是其辨治疾病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博弈的过程。一般而言,当人体虚弱,即自身正气不足时,则淫邪疫毒易乘虚入侵人体而致病,即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谓“两虚”,一指正气虚,二指乘虚而入的外邪,即《内经》所谓之“虚邪贼风”)。  相似文献   

6.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人体防病免疫的一门科学。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对正气与免疫的研究,从理论到临床,从病种到方药,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已获得了新的进展。我国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然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为之抵御,祛除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内经》又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弱,邪气则易乘虚侵入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强调内因的作用,是符合辨证法的。由此认识到中医  相似文献   

7.
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精僻,理法方药俱全,其理论,其方药,验之临床,多见显效,不愧医圣之称。在邪与正的关系上,十分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上,时时顾护胃气,不致损伤;在疾病后期,多以阳气为本,阳复则生,阳亡则死。本文仅就仲景重视正气、胃气、阳气加以阐述,不当之处,敬望指正。一、重视正气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就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人之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就是邪正斗争的反映。张仲景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福建中医葯》六卷四期所刊登的孙文发医师《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一文,我們讀后对孙医师的論点,有不同的見解。所謂“正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或叫做“真气”,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机能,而且具有抗御病邪的力量。“邪气”就是不正之气,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果人体的正气充沛,体质强壮,那末抗御病邪的力量也强。《内經》所說“其气必虚”的“气”,正是指着人体的“正气”。所以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正气”的足与不足。丹波元簡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中医学认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 ,人之根本也”(《难经 .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阴平阳秘 ,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 ,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 ,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低下 ,则人体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导致疾病发生 ,亦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灵枢 .百病始生》篇亦谓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而不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认为《伤寒论》自愈的机理可能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即:一、疾病自然病程结束,病即向愈;二、感邪轻微,阴阳偏颇不甚严重;三、邪有出路无需用药;四、阳气来复,疾病自愈。并且进一步指出张仲景以"勿伤正气"作为保证疾病具有自愈能力的手段,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内容,认为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以保胃气、存津液为顾护正气的总原则,不可孟浪乱投,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  相似文献   

13.
正"胃气"泛指脾胃之气,代表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理功能。胃气盛衰,关系到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预后转归,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后世称之为"六经辨证"。三阳病属阳,属热,属实,邪实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在《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正气之盛衰,人得天地之气旺而能御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阳六经之经气在一昼夜各有当旺之时,在主时之时治疗和预防该经疾病,较非主时之时奏效为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条文中提出,“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在《伤寒论》中,胃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是指脾、胃、肠的功能和气机;其二是指胃气指人体的正气。仲景所论之“胃气”,不出《内经》之范围,可以说完全继承了《内经》重视“胃气”的这一临床重要的核心思想,并将《内经》中这一思想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以前我在西医学习中医班时期,曾于《福建中医药》六卷四期发表“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文,认为本句经文可有三方面的意义: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因而发病;二、外因影响内因——邪气过盛,相对正虚,正不胜邪,同样得病;三、外因累及内因——邪气侵入,正气续虚,损害人体,急须救治。后来看到该刊七卷三期有两篇“对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文的意见”,主要是不同意本句经文可有后二方面的意义;有的并认为我所举例说明邪气过盛,相对正虚的“厉气”,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概括在本句经文的发病机制之内;还有提出一些引证经文不够恰当,及经文中标点不够合理的问题。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没有想到我这篇短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8.
论中医诊治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对传染病早有认识,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强调寒邪,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急性传染病又提出了“戾气”、“厉气”和“杂气”说。中医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是由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诊断模式应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补充。中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危害,但更重视“正足以胜邪”,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单在于杀灭病邪,而重在使“邪气”不得安生而被逐出体外,历代众多名方验方即是战胜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库”。今后,更应加强培养“铁杆中医”,发展中药针剂,加强运气学说研究,引进西医的分析科学方法进行辨证,进一步提高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食物的预防作用身体早衰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自身。人体正气旺盛,而又能避免邪气的侵袭,就会保持健康状态,反之则发生疾病。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一切损害正气、助长邪气的因素都能引起疾病,从而导致早衰和死亡。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义地来说,所有关于饮食的保健措施都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按排的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如  相似文献   

20.
肝炎早期(主要甲肝急性期)属于祖国医学“黄疸”之“阳黄”范畴。传统认为本病的早期治疗“忌补”。然而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正气)与外因(邪气)两方面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即乘虚侵入导致疾病的发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肝炎早期似已存在正气不足的病理状态,由此治疗急性肝炎不可拘泥于“肝炎早期忌补”的传统中医思维程序。未尝不可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