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66例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常规术前准备,胃镜检查发现粘膜色泽异常、局部粘膜粗糙、浅表糜烂等可疑病灶,则进行多处活检送组织学检查。结果:66例早期胃癌,占同期胃癌检出率的7.09%。一次性胃镜检查确诊39例(59.09%),2次以上胃镜检查确诊27例(40.91%)。Ⅰ+Ⅱa型28例(42.42%),Ⅱb型8例(12.12%),Ⅱc+Ⅲ型30例(45.45%)。病变小于20mm27例(40.90%),20~30mm34例(51.51%),大于30mm5例(7.58%)。粘膜层癌40例(60.60%),粘膜下层癌26例(39.39%),有淋巴结转移3例(4.54%)。结论:早期胃癌临床无特征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医师认真细致观察和识别早期胃癌的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86例胃癌患者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病变大小超过3cm者占9.1%,肿瘤浸润达肌层后超过3cm者占36.4%(P<0.05)。早期胃癌Ⅰ型、Ⅱa型及Ⅱb型以粘膜内癌为主占63.6%,Ⅱc型及Ⅲ型以粘膜下层癌为主占90.9%(P<0.01)。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内镜下形态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参考价值,对进展期胃癌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胃癌淋巴结转移特征,进而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术中浆膜下注射亚甲蓝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SN),再行胃癌根治术。术后淋巴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远低于进展期胃癌。SN检出率为86.8%,由SN组织学状态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准确率为80.3%(53/66)、假阴性率为27.1%(13/48);T1、T2期胃癌的准确率均为100%。结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低。SLNB在T1、T2期胃癌中有较高的可靠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人胃癌干细胞,冻融法制备抗原,将胃癌干细胞负载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干细胞和DC、CIK细胞表型;将胃癌细胞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联合培养,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不同组别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经胃癌干细胞抗原刺激的DC细胞,DC表面成熟标志CD83和CD86表达明显增加,CD83和CD86表达率为80.4%,高于DC组、DC-CIK组、胃癌细胞抗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检测结果显示:负载胃癌干细胞抗原组、胃癌细胞抗原组、DC-CIK组、DC组对胃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80.6±0.8)%、(72.3±0.6)%、(58.4±0.2)%和(4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干细胞作为抗原刺激DC细胞,可增强树突状细胞免疫原形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提高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苑德峰  邢生贵 《医学综述》1999,5(11):506-506
<正>胃癌为消化系疾病中的高多发病,由于此病发生隐缓,预后较差,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各学者对此研究甚多,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不少的进展,笔者在此论述胃癌在临床诊治中值得注意的有关问题。1 加强早期胃癌的认识,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侵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而不考虑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癌变过程,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不突出。组织病变复杂而不明显,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能及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则预后较好。 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一般是通过病理组织活检来确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病早期的认识。有文献把早期胃癌的临床特征列为以下几条:①40岁以上的患者,尤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72—1984年初经内窥镜发现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177例,其中直径10mm以下40例(小胃癌23例、微小胃癌17例),占全部早期胃癌的22.6%。早期胃癌、小胃癌及微小胃癌检出率的提高与器械的更新有密切关系。早期胃癌检出率由1974年的4.9%上升至1983年的18.5%,同时我们积累和分析了多年来临床实践的经验,将微小胃癌分类为三型: (一)隆起型(I、Ⅱa型) (1)臼型:似臼齿状,表面中央浅  相似文献   

7.
曹鸿 《吉林医学》2013,34(5):908
目的: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对胃癌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与胃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出病变位于胃窦部60例(50%),胃底贲门部18例(15%),体部24例(20%),弥漫型18例(15%);其中局限性胃壁增厚100例,广泛性胃壁增厚20例;早期胃癌24例,进展期胃癌96例;胃癌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24例;远处脏器转移17例。检出率为100%,诊断结果与胃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显著提高胃癌的检出率,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侵及范围及有无转移,全面准确地呈现胃癌的病理特征,为胃癌的术前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胃癌的诊断敏感性、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定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临床上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IL-6及其受体和凋亡相关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Fas、FasL、Bcl-2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胃粘膜病变标本中IL-6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胃粘膜病变标本中Fas、FasL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IL-6及其受体在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前病变(P<0.05);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5);而早期胃癌中IL-6及其受体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癌变粘膜中Fas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粘膜和癌前病变(P<0.05),正常粘膜与癌前病变、癌前病变与癌变粘膜之间FasL的阳性表达率存在着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粘膜Bcl-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其余粘膜(P<0.05).结论:IL-6是反应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上,对Fas、FasL、Bcl-2进行相应的调节将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夏爱玉 《安徽医学》1990,11(3):13-14
本文综合5所医院经胃镜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29例。部位在胃窦48.2%、胃体31%、胃角17.3%,弥散广达体窦1例。病灶长径≤1cm者以早期胃癌为主,>2cm者以进展型为主,差异非常显著(P<0.001),说明加强微小胃癌和对小胃癌的识别力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得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立体显微镜,对胃癌早期胃小区粘膜形态进行观察,可将胃粘膜细小胃癌病变,分为“粘膜增生型”、糜烂(颗拉)型、细乳头状息肉样增生三个亚肉眼类型。认为细乳头状息肉样增生型具有早期胃癌病理分型的特征。组织学常见为高分化乳头腺癌。本文并就胃小区形态变化的病理组织学基础,胃粘膜细小胃癌亚肉眼分型与炎性胃小区形态变化的鉴别,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特征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Notch1蛋白表达的差异,探讨Notch1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标本和相应的54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Notch1蛋白的表达。结果 Notch1蛋白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较多,在早期胃癌组织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表达较少。Notch1蛋白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早期胃癌组织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57.9%和25.7%;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Notch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早期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Notch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Notch1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cl 2蛋白与胃癌标本X线形态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低张气钡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 ,确诊胃癌患者 3 5例 ,手术切除后新鲜标本沿大弯 (或小弯 )剖开 ,摄取大体标本照片 ,标本均匀涂钡 ,摄取标本涂钡照片 ;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 3 5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中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bcl 2阳性表达率为 82 86% ,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胃粘膜组织 (P <0 0 1) ,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3 5例胃癌标本涂钡照片 ,其中 2 9例清晰显示癌肿周围粘膜破坏情况 ,在高中分化胃癌中 ,癌肿组织与周围正常粘膜皱襞中断截然的为 42 86% ,而在低分化胃癌中 ,80 %的患者 ,癌肿与周围正常粘膜皱襞中断截然 ,但经统计学处理P =0 0 6,无统计学意义 ;在胃癌的大体分型、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方面 ,与粘膜皱襞中断形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 2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胃癌预后的指标 ,但胃癌涂钡标本中粘膜皱襞中断形式与bcl 2基因之间的关系 ,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胃癌中PDGF-B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DGF-B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PCR与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40例中晚期胃癌、20例早期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PDGF-BmRNA与PDGF-B蛋白进行检测。结果:PDGF-BmRNA与PDGF-B蛋白在中晚期胃癌表达率分别为87.5%(35/40)、77.5%(31/40),在早期胃癌表达率分别为80.0%(16/20)、70.0%(14/2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率10.0%(2/20)、10.0%(2/20)(P<0.01);PDGF-BmRNA表达与肉眼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P<0.05);PDGF-B蛋白表达与肉眼类型、分化程度密切有关(P<0.05)。结论:PDGF-BmRNA、PDGF-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小胃癌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7例小胃癌,对其行X线双对比造影片与胃切除标本对照,分析造影所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病例均为病灶大小在5.1~10 mm间的早期胃癌,其主要X线表现为限局性胃壁伸展不良,浅凹陷面和黏膜纠集等征象.结论:合理的X线检查能准确发现小胃癌,良好的双对比造影对小胃癌的定性和定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邹际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9):150-151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片特点,提高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探讨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11例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表现。结果:胃平滑肌瘤10例,胃平滑肌肉瘤1例。11例均见腔内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5例黏膜改变,4例胃壁改变。7例经X线气钡双对比检查确诊,诊断率63.6%,误诊为胃癌1例,胃溃疡2例,胃息肉1例。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要与胃癌、胃溃疡、胃息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对28 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28 例慢性胃炎胃窦粘膜及20 名正常对照胃粘膜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HP)进行了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上述患者及正常对照粘膜组织中的IL- 1、IL- 8 及TNFα活性。结果:慢性胃炎粘膜与胃癌癌旁粘膜组织H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胃癌组织中的HP检出率明显低于胃癌癌旁粘膜与胃炎粘膜组织(P< 0.01);胃癌患者癌灶粘膜组织IL- 1、IL- 8 活性降低,尤以IL- 1 更为明显,TNFα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1)。结论:HP感染局部粘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在胃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进展期胃癌术前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对胃癌原发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次屏气快速删扫描序列,对2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扫描,根据手术、病理、胃镜结果对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进展期胃癌检出率达100%,胃癌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捎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结论:进展期胃癌在MRI上的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是一项有价值的胃癌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磁共振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方法:32例患者均经过胃钡餐透视、纤维内窥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磁共振检查使用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并利用脂肪抑制技术、水成像技术及Gd--DTPA增强行多维扫描。结果:磁共振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能进行正确的TNM分期,磁共振诊断与病理分型符合率为90.6%。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进展期胃癌的形态学表现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清晰显示腹膜后及腹腔内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可发现远位器官的转移及相邻器官的受侵清况。对术前分析及愈后的评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62例粘膜下层早期胃癌和342例进展期癌的光镜观察,发现:1,部分胃癌在向深层发展中,组织学类型可以转变;2,胃癌生长方式与癌组织所在部位(层次)、组织学类型有关,同一病例粘膜层癌和深层癌的生长方式可以不同。结论:胃癌的生长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形态学上表现为组织学类型和生长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