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1].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由于黑热病临床表现多样,鉴别比较困难,需要特殊的诊断方法才能确定病原。除了典型临床表现,黑热病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指标异常或类似血液系统疾病症状等,很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特殊黑热病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总结临床经验,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黑热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谦  李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821-182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利什曼病中的一种,利什曼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 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1-2].国家加大了防控力度,基本控制了该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甘肃、四川等地区[3-4].近年来,该病在本地区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本院 2016—2020 年通过骨髓涂片检查检出利什曼原虫而确诊的 6 例重庆地区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本地区黑热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粟军  张崇唯  杨新春 《华西医学》2008,23(2):348-350
黑热病(Kala-azar),亦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重要的以白蛉作为传播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利什曼原虫属于鞭毛纲、原鞭毛目、锥体科。病原体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称为利杜体,为无鞭毛体。该病在中国流行已有100多年历史,为  相似文献   

5.
<正>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是我国主要的利什曼病类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利什曼病发病率已显著降低,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等流行区依然有部分病例报道。云南省作为非流行区域,此种病例更是较为罕见,本文将本院诊断的1例内脏利  相似文献   

6.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曾在中国多个省份广泛传播,现在虽基本消灭黑热病,但在新疆、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仍有新的散发病例出现[1]。黑热病潜伏期较长,据报道可长达4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刘惠莲,王德成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大约全世界已有一千二百万人新近被感染利什曼病[1]。近年来黑热病疫情在亚洲数处均有回升。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4年间,全国黑热病的新发病例数远较前4年(1981-1984年)为高[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86例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转归.结果 四川地区有黑热病流行疫区,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为黑热病主要临床表现.予葡萄糖酸锑钠正规治疗,总治愈率为95.3%(82/86),脾切除2例(2.3%),复发1例(1.2%),初始误诊率达30.2%.好转后自动出院3例.结论 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误诊率较高,对疑诊患者应及早行骨髓涂片或组织活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结合39 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有利于及时诊治,减少并发症.葡萄糖酸锑钠仍是治疗黑热病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1]。2011年4月,我院收治1例黑热病患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儿治愈  相似文献   

11.
<正>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1],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通过媒介白蛉叮咬传染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2],仅个别地区(四川川北、新疆)有少数发生。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3]。杜氏利什曼病共有3种类型,即皮肤型、内脏型、黏膜皮肤型[4]。儿童黑  相似文献   

12.
1例黑热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建国以来,在广大平原地区已基本消失,但近年来在西北荒漠和山丘地区有散发病例,以陇南、川北地区多见.由于黑热病具有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特殊的临床特征,其护理必然有其特殊性,我科2001年12月30日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4.
何青平 《新医学》1997,28(6):311-312
黑热病误诊2例报告四川岳池县人民医院(638350)何青平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寄生虫病。临床较少见,易误诊误治。现将2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23岁,农民。因不规则发热、畏寒4个月,贫血、瘀点、鼻衄1个月于1992...  相似文献   

15.
正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巨噬细胞内所致,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发病后1~2年内易并发其他感染导致死亡。黑热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易与血液系统疾病等混淆,极易误诊、漏诊~([1])。本研究对2018—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黑热病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黑热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会灵 《现代护理》2004,10(3):291-29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国际统称“内脏利什曼病”,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利杜体)寄生于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由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消瘦,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进行性脾大常见,全血细胞减少和蛋白比例倒置等,如不给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症而死亡。目前本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川西北的汶川、南坪、茂县、理县、北川和黑水等6县(市)。在非疫区的输入性病例较少见,易被误诊和漏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输入性黑热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  相似文献   

19.
内脏利什曼病或称黑热病是世界许多地区的地方性疾病。五价锑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直到1980年早期,还用葡萄糖酸锑钠10毫克/(公斤·天),6~10天来治疗印度内脏利什曼病。经常失败促使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0毫克/(公斤·天),至少20天。甚至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许多病人还是复发了或者没有反应,须用羟  相似文献   

20.
刘英  郭正印  孙磊  张东东 《疾病监测》2023,(9):1134-1137
目的 了解新发黑热病的传染源,传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药物治疗及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黑热病的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根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市县两级医院临床病历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患者以不规则发热为主、全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和脾脏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抗体阳性,PCR扩增和测序显示为婴儿利什曼原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传播黑热病的媒介中华白蛉。本村犬监测黑热病抗体虽为阴性,但邻村犬只黑热病血清学阳性率为10%。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人后痊愈,疗程短效果好。结论 疫区要定期监测白蛉和犬只感染情况,及时提供科学防治数据。医务人员应提高对黑热病的再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