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和糖尿病冠状动脉正常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CRP、TNF-α、IL-5、sICAM-1。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较糖尿病冠状动脉正常组CRP、TNF-α、IL-6、slCAM-1水平明显增高于;CRP、TNF-α、IL-6、sI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0.55,0.36,0.34,0.32,P〈0.01);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加重,血清CRP、TNF-α、IL-6、sICAM-1水平明显升高。炎性反应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CRP、TNF-α、IL-6、sICAM-1水平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女性冠心病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确诊冠心病的女性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CAD组,n=112例)和非冠心病组(n=64例);冠心病组又分为HUA组(A组,n=32例)和血尿酸正常组二个亚组(B组,n=80例)。结果 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在冠心病组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A组患者的年龄、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B组;A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支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协同其它危险因素导致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女性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成多支性,狭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之间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v C—reactiveprotein,hs—CRP)和同型半胱氧酸(homocysteicacid,Hcy)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134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选年龄≥60岁未患冠心病者11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尿酸、hs—CRP和Hey含量及三者的关系。结果AMI组及UAP组血清尿酸、hs-CRP和Hcv含量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y含量呈正相关(r=0.73.P〈0.01:r=0.71,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71,P〈0.01);UAP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v含量呈正相关(r=0.63,P〈0.01;r=0.70,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尿酸、hs-CRP和Hcv可能联合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蔡燕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08-1509
目的观察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3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行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0例,颈动脉正常组69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24hSBP,dSBP,nSBP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24hSBP有关。  相似文献   

5.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燕 《中国校医》2007,21(6):687-68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中青年的区别。方法对34例住院的老年(年龄≥65岁)、27例中青年(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双支、多支病变明是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中重度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但吸烟、饮酒、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显著低于中青年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王振坤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22-122,12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30例,冠心病组30例,以及由30例健康志愿者组成的对照组。检测其血脂、载脂蛋白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及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TC、TG、LDL-C、apoB显著升高盼别为P〈0.01、P〈0.01、P〈0.01、P〈0.05),而HDL—C、血清apoAl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组TG水平高于冠心病组(P〈0.05)。结论冠心病组和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的TG水平高于冠心病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之间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v C—reactiveprotein,hs—CRP)和同型半胱氧酸(homocysteicacid,Hcy)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134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选年龄≥60岁未患冠心病者11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尿酸、hs—CRP和Hey含量及三者的关系。结果AMI组及UAP组血清尿酸、hs-CRP和Hcv含量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y含量呈正相关(r=0.73.P〈0.01:r=0.71,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71,P〈0.01);UAP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v含量呈正相关(r=0.63,P〈0.01;r=0.70,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尿酸、hs-CRP和Hcv可能联合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红坚  周雪坚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0):1376-137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对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142例老年2型DM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对照组,高尿酸血症组29例(占20.42%),对照组113例。对其血尿酸(BUA)、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C)、血脂代谢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等代谢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采高尿酸血症组甘油三脂(TG)高于对照组(t=2.37,P〈0.05);高尿酸血症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65,P〈0.01)。结论老年2型DM合并高尿酸血症能加重血脂代谢和Hcy代谢异常,共同促进机体代谢紊乱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且绝经后妇女9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张琳  孙慧灵  李海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2-3993,399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2年1月间于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4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65例病例为A组,单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6例为B组,监控两组动态脉压,对比观察两组动态PP的差异;另对B组176例病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共91例为α组,其余85例为β组,比较两组动态PP的差异.结果 合并冠心病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的24 h APP、dPP、nP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结论 动态脉压水平对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提示作用,动态脉压越高,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及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于本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30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分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先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251例)和非冠心病组(54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nmltiplelinearregress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直线相关(1inearcorrelat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高血压患病率、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患病率、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年龄(β1=0.251,P〈0.01)、性别(β2=0.235,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β3=0.241,P〈0.01)、糖尿病病程(β4=0.226,P〈0.01)进入直线回归方程,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直线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两者呈负相关(r=-0.362,P〈0.01)。结论在对临床上高度怀疑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前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是否患高血压、是否伴有血糖异常、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等以提高冠脉造影的阳性率,年龄、性别、LDL—C、糖尿病病程是影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功能呈减退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与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03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调查,结果为:有高血压病史者患冠心病的OR为4.636;高血压水平及年限与冠心病的OR值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有剂量反应关系;经常服降压药则可使其患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下降70~80%;高血压致冠心病的平均潜隐期为10年;分层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196例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冠心病组,分析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心电图均可见fQR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fQRS多出现于下壁导联(59.41%)。两组在fQRS出现的导联数、QRS波群时限、心电轴及心电图中是否出现J波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的出现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FPG〈5.6mmol/L者297例;B组5.6mmol/L≤FPG〈6.1mmol/L者185例;C组6.1mmol/L≤FPG〈7.0mmol/L者148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A组冠心病患病率为32.7%,单支病变50.5%、双支病变30.9%,多支病变18.6%,Gensini积分13.26±3.15,B组冠心病患病率为40.5%,单支病变42.7%、双支病变32.0%,多支病变25.3%,Gensini积分24.53±4.26,C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7.4%,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2.9%,多支病变36.5%,Gensini积分30.45±4.03,三组比较,随着F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2)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1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92;P〈0.05)呈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27,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281,P〈0.05)独立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3.042,95%:2.589—6.275,P〈0.01)。结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F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