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6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为单眼初发的CSC患者进行时域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其中34例(34眼)在恢复期行OCT复查,对比分析发作期与恢复期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定量测量结果。采用直线相关法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各参数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FA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51眼(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3眼.其他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OCT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49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6眼,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5眼。(3)恢复期患者视力较发作期患者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发作期(P〈0.01)。(4)视力与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水平横径、垂直纵径、高度及中心凹6mm范围内容积均显著相关fP〈0.01),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OCT能够无创伤性地在活体上观察CSC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可明确应用于CSC的临床分型及视力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aphy,0CT)探讨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4l例42眼CSC患者进行检查,对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色素上皮脱离高度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5种测量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39只限,色素上皮脱离15只限。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增厚,但视力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无显著相关。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及追踪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46例(4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对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可清晰显示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36例38眼占总眼数的76.17%)、神经上皮层并色素上皮层脱离(8例8眼占总眼数的16.67%)、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2例2眼占总眼数的4.17%)3种表现。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OCT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和分析Vogt-小柳-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典型图像特征.方法 对23例(46眼)Vogt-小柳-原田病急性期患者进行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并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23例患者OCT均表现为后极部程度不等的神经上皮脱离,呈“拱桥样”高度隆起,通常被薄的间隔分成几部分,呈囊样或多囊样,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914.64±391.30) μm.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逐渐恢复正常,最终完全吸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失,OCT恢复正常,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160.88±29.49) 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9,P<O.01).结论 Vogt-小柳-原田病OCT图像的特征性表现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并能够直观地呈现其视网膜组织微细结构的改变,同时为疾病的病情追踪、疗效评价及视力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定量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分期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5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综合FFA及OCT特征分为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合并色素上皮层脱离(晚期),辨证为水湿上泛型,脾虚挟痰型,脾肾虚,湿浊困阻型,肝肾不足型,分别用五苓散,香贝养荣汤,参苓白术散及明目地黄汤加减。结果: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2例。结论:结合FFA及OCT特征分期辨证施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独到之处,为笔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变情况。方法:对9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矫正视力检查、眼底检查、OCT检查。观察患者OCT表现,分析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CT检查有异常148眼(75.5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4眼(56.76%),色素上皮层及椭圆体层改变38眼(25.68%)。其他改变如视盘水肿,视网膜有出血、棉绒斑等改变26眼(17.56%)。患者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对视力的影响最大。结论:75.51%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通过OCT检查出异常,其异常表现主要有3种,显示出OCT在该病眼底检查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格子样光凝术后黄斑水肿(ME)吸收的详细过程,评价黄斑中心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的前期治疗对该过程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37例伴有严重ME的BRVO患者。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格子样光凝治疗,并随访6个月。对比基线和治疗后的视力(VA)、眼底荧光造影、黄斑水肿的详细OCT图像。并且测量黄斑厚度,其定义为从视网膜内表面到感知层视网膜外表面的距离(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从视网膜内表面到含SRD在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表面的距离(总的中心凹高度)。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半剂量光动力治疗(PDT)前后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二维和三维图像的变化特点,比较二维图像中神经上皮层厚度指标和三维图像中神经上皮层容积指标在治疗前后与视力的相关性以及在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选取经间接眼底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OCT确诊的C...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中的图像特征。方法:对确诊为CSC患者29例34只眼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采用二极管反射的红外光对眼底黄斑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面积6mm×6mm,扫描深度2m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18μm,扫描模式512×128。从断层成像图和冠状面成像图观察CSC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中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32只眼(94.1%),其中,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合并色素上皮脱离(PED)7只眼(20.1%);神经上皮层脱离区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反射信号不连续甚至消失15只眼(44.1%);脱离区内可见颗粒状高反射信号12只眼(35.3%)。病灶处IS/OS层反射信号中断消失23只眼(67.7%)。视网膜PED9只眼(26.5%);RPE呈结节状突起改变9只眼(26.5%),呈波纹状改变3只眼(8.8%)。视网膜神经上皮平均脱离高度(237.16±107.33)μm;RPE平均脱离高度(69.25±36.12)μm。结论:FD-OCT能清楚地显示CSC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地发现各种细微改变,可全面、多方位地观察CS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张青蔚  张风  马凯  马彦 《北京医学》2002,24(1):45-46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32例(34只眼)进行检眼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OCT检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只眼的OCT图像中,均有色素上皮反光强弱不等及色素上皮下可见高反射组织的表现,并可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及色素上皮层脱离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结论 OCT诊断技术可对CEC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将高度近视眼47例(47眼)和正常对照者42例(4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网膜地形图各地区域平均厚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和神经上皮层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周边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颞侧和上方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显著;但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测量神经上皮层厚度时,应综合分析某一点厚度和该点所在区域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RD) includes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severe hypertensive choroidopathy, posterior scleritis, multifocal choroiditis, metastatic tumor, and uveal effusion. Some cases of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occur as a result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R). Typical CSCR generally affects healthy middle-aged male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localized serous RD of the neurosensory retina an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the macula that often spontaneously improve within 2 to 3 months. On rare occasions, variant CSCR with bullous RD occurs which is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We report on a case of variant CSCR with severe bullous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in the left eye that was initially treated at another hospital under the misdiagnosis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Because the retinal detachment developed so fast that a laser could not be applied to all leaking spots, we performed a pars plana vitrectomy, pertluorocarbon liquid-assisted external drainage, and final treatment with an endolaser. The retina was well attached after thi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色照相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43例(49眼59个渗漏点)行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测量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59个渗漏点在OCT上和/或眼底彩色照相上有阳性体征者54个(91.5%)。FFA测量的54个渗漏点到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2.15±1.06)mm,OCT测量的平均距离为(2.09±1.0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可以用于CSC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