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萍艳 《中外医疗》2009,28(17):134-134
目的探讨剖宫产的社会因素率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所有孕产妇资料,观察剖宫产情况及社会相关因素。结果5年间分娩总数为1600例,剖宫产共780例(48.75%),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324例,占同期剖宫产率的41.54%(294/780)。具体为:高龄初产、巨大儿及珍贵儿110例、孕妇对分娩的恐惧80例、对剖宫产的误解80例、择日择时分娩20例、医生掌握宫产指征不严或回避医疗纠纷等34例。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手术并发症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是保证产科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剖宫产的社会因素及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街道辖区内分娩的产妇资料,观察剖宫产情况及社会因素.结果 两年间分娩总数为443例,剖宫产共336例(78.85%),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195例,占同期剖宫产率的58%(195/336).结论 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做好孕期宣教,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及责任心,创造安全和谐的行医环境,有助于控制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4年间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分娩病例57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娩方式中,阴道分娩4191例,占72.8%,剖宫产1566例,占27.2%.1994年至2000年12月平均剖宫产率为14.09%,实现了WHO提出的目标,2001年开始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明显增高,2001年至2007年12月平均剖宫产率达35.07%,剖宫产率上升,而围生儿病死率下降不明显.头位难产、胎儿窘迫、臀位、社会因素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结论 要降低剖宫产率,确保母婴安全,需加强孕期健康教育,产前宣教尤其是分娩方式教育质量,提高医务人员的助产技术水平,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促进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回顾分析了1998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3年间分娩的7167例产妇的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结果,3年中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逐年增加,1999年和2000年剖宫产率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明显高于1998年.高龄初产及珍贵儿、惧怕疼痛不愿试产、选择出生日期、医生害怕医疗纠纷等因素所致的剖宫产分别占到总例数的54.1%、23.4%、7.8%、7.3%.认为高龄初产、珍贵儿、惧怕疼痛、不愿试产、选择出生日期、医生害怕医疗纠纷等因素是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赵英  唐素贞 《海南医学》2007,18(7):94-94,153
目的 总结和统计我院近6年来的剖宫产指征和剖宫产率,从而分析妇产科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方法 对于1999年~2005年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进行统计及对2005年210例社会因素剖宫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社会因素已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惧怕疼痛不愿试产、医生害怕医疗纠纷对剖宫产指征掌握不严、选择出生日、高龄初产、珍贵儿是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主要原因. 结论 普及妊娠分娩知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转变产时服务模式,消除心理害怕因素,为自然分娩创造有利条件,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石玉秀 《当代医学》2010,16(36):38-38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2299例(阴道分娩1282例,剖宫产1017例),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 2007年1月~2010年1月的剖宫产率逐步上升,平均剖宫产率为44.20%。主要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28.00%;瘢痕子宫18.92%;其他因素12.85%;臀位11.41%;难产10.60%;妊娠合并症10.17%;胎儿宫内窘迫8.05%。结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其他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等导致的不必要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院和全市接产医院剖宫产率及指征情况,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0年剖宫产情况与全市抽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0年本院剖宫产率为60.11%,高于全市剖宫产率47.44%;主要指征构成依次为社会因素(38.9%)、胎儿窘迫(13.6%)、臀位(7.2%)及相对性头盆不称(5.9%).2000年全市剖宫产主要指征构成依次为胎儿窘迫(22.41%)、社会因素(16.93%)、相对性头盆不称(9.78%)及臀位(6.84%).结论本院剖宫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因素剖宫产显著高于全市.为降低剖宫产率,提出3方面的措施①产科医务人员应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②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深入宣教,使他们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利弊,改变对剖宫产的盲目追求而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③转变产时服务模式,推广导乐陪伴分娩及分娩镇痛法,为自然分娩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尤其社会因素的增长,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2001~2005年在安图县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045例(阴道分娩1084例,剖宫产961例),其中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之间分娩的997例(阴道分娩489例,剖宫产508例,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占258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 5年来剖宫产率明显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50.8%),其次为胎位异常、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等.结论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做好产前宣传教育,有效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而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影响因素及指征现状,为临床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到本院分娩的482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剖宫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当前剖宫产指征.结果482例孕产妇中选择剖宫产的有275例,占57.05%;剖宫产率影响因素中,胎儿因素占45.82%,母体因素占28.36%,心理因素占23.27%,社会因素占18.18%;剖宫产指征主要有胎儿窘迫、瘢痕子宫、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巨大儿等.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多种多样,临床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指导产妇正确选择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导致剖宫产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合理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4644例,统计分析导致剖宫产的因素及所占比例.结果 从导致剖宫产的因素看,主要是病理因素为791例,占83.70%,其次为社会因素81例,占8.57%,再次为医源因素73例,占7.72%.结论 剖宫产率上升与诸多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发生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婴并发症,方法对住院行剖宫产术孕妇1 51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分娩总数3 215例,剖宫产率为47.1%,非医学指征(社会心理因素)剖宫产率14.99%,其中产妇提出剖宫产要求358例(11.14%)、其家庭成员要求实行剖宫产124例(3.86%).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分别显著高于产妇因素(8.96%)、头盆因素(5.19%)及官内因素(4.82%)(P<0.01),与胎儿因素(13.19%)刮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剖宫产率(53.64%)显著高于经产妇(19.90%)(P<0.01),初产妇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也显著高于经产妇(9.87%)(P<0.01),初产妇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显著高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P<0.01),经产妇医学指征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9.87%,P>0.05).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73%,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窒息、肺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40%,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心理因素,应严格剖宫产指征.开展有效的陪伴分娩和镇痛分娩等,增加产妇和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创造选择阴道分娩的良好社会环境,严格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是降低刮宫产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并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三年共1384例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剖宫产率为56.88%,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剖宫产术后并发症高于自然分娩者.结论 提高助产技术及产科质量评估、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对产妇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几年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病例6538例,其中,剖宫产2842例。结果⑴五年间剖宫产率分别为31.3%、32.6%、37.9%、37.5%、47.9%。⑵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占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阴道助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期阴道助产占分娩的比率逐年下降。⑶2007年后列入剖宫产手术指征前几位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相对头盆不称、脐带绕颈、臀位、妊娠合并症等。⑷自2007年起社会因素已作为剖宫产指征之一,且居于剖宫产指征的第六位。⑸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⑹胎儿宫内窘迫一直被列为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而社会因素目前成为剖宫产指征之一,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社会因素是导致近年来剖宫产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视社会因素,加强孕产期宣教及保健,加强潜伏期及第一产程的管理监护及心理护理问题,是降低临产后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指征已大大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分娩方式的选择,只有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才能降低,使围生儿死亡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几年来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致使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2011年期间我院住院分娩产妇12541例,其中5864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谈话时记录孕妇及家属要求剖宫产原因作为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依据,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我院2008~2011年四年剖宫产率45.95%,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其中社会因素致使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胎位不正、疤痕子宫、头盆不称等因素均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潜在原因.结论近几年我院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社会因素是第一位的剖宫产原因,成为其强力推手,社会因素剖宫产与孕妇及家人对阴道分娩的生理过程缺乏了解,对剖宫产术的利弊无正确认识,相信迷信,性别鉴定,以及产科工作中阴道助产能力及服务沟通能力下降,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过度诊断,医患关系紧张致使对阴道分娩中存在的不可预测的风险,医务工作者往往为了回避医疗纠纷,保护母婴安全,有时迎合患者及家人心理而放宽手术指征,因此,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产前宣教,正确对待分娩过程,推广导乐陪伴分娩和镇痛分娩,提高产科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阴道分娩助产服务能力及责任感,改善对阴道分娩中医疗风险的认识,改善医疗环境,严格胎儿窘迫的过度诊断,有效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从而达到降低剖宫产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因素分析提倡正常分娩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娩的2390例产妇,其中剖宫产752例.结果①5年间剖宫产率分别为28.69%、29.31%、31.24%、32.61%、33.91%;②胎儿窘迫被列在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近年来社会因素也作为剖宫产指征之一,且所占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社会因素是导致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孕产期宣教及保健,加强潜伏期及第一产程的管理监护及心理护理问题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院近五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5-2009年我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 对2005-2009年我院20 981例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结果 剖宫产率有增加趋势,2005年为59.63%,2009年为66.98%.剖宫产主要指征依所占比率的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难产、妊娠并发症等,而且社会因素上升最快.结论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剖宫产指征掌握较宽松,剖宫产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积极处理难产,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 a来要求剖宫产的各种原因以及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2003年1月至12月间1 541例要求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a中剖宫产占分娩总数的52.64 %,要求剖宫产占剖宫产61.62 %,是造成剖宫产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脐带绕颈、社会因素、胎儿偏大、巨大儿、瘢痕子宫为前5位主要因素.结论:要求剖宫产造成剖宫产率过高,其原因与孕妇、胎儿、社会因素均有关系,降低剖宫产率应减少无指征剖宫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的原因和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84例分娩产妇中,剖宫产820例,剖宫产率为37.55%。剖宫产原因依次为胎儿因素、疤痕子宫因素、社会因素,分别为26.34%、22.43%、20.50%。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是保健知识普及、诊疗技术水平提高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正确认识妊娠和分娩,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曲星华  李召芳  杨文东 《吉林医学》2010,(34):6212-6213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发生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儿并发症。方法:对住院行剖宫产术孕妇151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分娩总数3215例,剖宫产率为47.15%,非医学指征(社会心理因素)剖宫产率14.99%,其中产妇提出剖宫产要求358例(11.14%)、其家庭成员要求实行剖宫产124例(3.86%)。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分别显著高于产妇因素(8.96%)、头盆因素(5.19%)及宫内因素(4.82%)(P<0.01),与胎儿因素(13.19%)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剖宫产率(53.64%)显著高于经产妇(19.90%)(P<0.01),初产妇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也显著高于经产妇(9.87%)(P<0.01),初产妇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2.13%)显著高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16.21%)(P<0.01),经产妇医学指征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9.87%,P>0.05)。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73%,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窒息、肺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40%。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心理因素,应严格剖宫产指征,开展有效的陪伴分娩和镇痛分娩等,增加产妇和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创造选择阴道分娩的良好社会环境,严格控制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近8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对2000~2007年来10 377例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0年为29.4%,2007年升至60.1%。剖宫产主要指征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难产、妊娠并发症,其中社会因素上升最快。结论: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积极处理难产,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