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进行先天性巨结肠Soave手术的婴幼儿随机分为A、B组,A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进行单次骶管阻滞,B组进行单纯气管插管全麻,分别观察诱导前、摆手术体位后、扩张肛门、游离肠管、拔管后5、15 min患儿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麻醉的合理性。方法:选择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单纯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B组用舒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骶管阻滞,各20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良好,B组在麻醉过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平稳,全麻及肌松药的用量明显少于A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后的恶心、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两组间观测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麻醉采用舒芬太尼全麻联合骶管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檀文好  韦有全  黄光俊 《广西医学》2011,33(11):1459-1461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HD)经肛门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40例施行经肛门改良Soave根治术的HD小儿,随机分为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组20例(A组)和全身麻醉组20例(B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静脉麻醉药用量,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3 min、骶管阻滞后3 min、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和单纯静脉全麻方式用于体重较大患儿下腹部以下手术的优缺点,观察骶管阻滞用于体重较大患儿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Ⅰ级患儿,均为下腹部以下手术,分两组,A组为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结果:A组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肌松良好,镇痛完善,苏醒迅速而安静,全麻药用量小。B组患儿生命体征波动大,术中牵拉反应明显,肌肉不松弛,麻醉后苏醒时间长,苏醒后哭闹,全麻药用量多。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复合浅全麻是体重较大小儿的下肢及下腹部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浅全麻,单纯静脉全麻及骶管阻滞复合浅全麻等麻醉方式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的优缺点,观察骶管阻滞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I级患儿,均为下腹部以下手术,分三组,A组为连续硬膜外阻滞复管浅全麻,B组为单纯静脉全麻,C组为骶管阻滞复合浅全麻。观察各组生命体征变化、牵拉反应、肌松及麻醉操作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结果A、C组患儿生命体征平稳,B组患儿生命体征波动大,B组患儿术中牵拉反应明显,肌肉不松弛。A、C组患儿肌松良好,镇痛完善。B组麻醉操作时间最短,但术后苏醒时间长,苏醒后述疼,哭闹,A组麻醉操作时间最长,A、C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后安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一期根治术的麻醉方法。方法:20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采用骶管阻滞联合浅全身麻醉,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后、骶管阻滞后10min、手术开始、分离结肠时各时点的HR、PETCO2变化。结果:全部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各项生命体征在各时点表现平稳。结论: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是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连续骶管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和连续骶管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40例,观察不同麻醉方法下小儿在切皮前、切皮时、气腹时、气腹后20 min、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同时记录患儿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入PACU滞留的时间.结果 与切皮前相比,切皮时、气腹时、气腹后20 min的MAP和HR波动幅度A组较B组大(P<0.05),术后A组较B组在PACU滞留的时间长,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术后躁动发生明显增加(P<0.05).结论 连续骶管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快而平稳,并发症的发生减少.  相似文献   

8.
李爱军  樊娟  孙传玮  杨忠刚 《广东医学》2012,33(9):1252-1253
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喉罩和面罩通气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用于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的临床效果,为小儿经肛门直肠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婴幼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60例,分为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组(A组)、喉罩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组(B组)和面罩吸氧下氯胺酮静脉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组(C组).观察3组患儿诱导前、切皮时、手术开始后20 min、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B组各时点MAP、HR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毕时MAP、HR较诱导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点MAP、HR较诱导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各时点SpO2均为100%,苏醒时间较A、C组明显缩短(P<0.05),且苏醒期无不良反应.结论 喉罩通气下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对循环影响小,术后苏醒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少,较气管内全麻和传统氯胺酮静脉麻醉效果更优,可以安全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后对麻醉复苏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年龄3个月至1岁拟择期行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小儿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麻组(Ⅰ组,n=20),全麻+骶管阻滞组(Ⅱ组,n=20).Ⅰ组给予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Ⅱ组给予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辅予0.5%利多卡因溶液行单次骶管阻滞.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围术期平均体温Ⅰ组比Ⅱ组高,全麻用药量Ⅰ组比Ⅱ组多,术后清醒、拔管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结论 单纯全麻比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有利于小儿术中保暖,更有利于术后复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气管插管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做小儿腹部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腹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全麻气管插管组(C组30例)和全麻气管插管复合骶管阻滞组(F组3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各项情况。结果 C组HR、MAP在手术10分钟T1、停药5分钟T2、苏醒T3时高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做小儿腹部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行,优于单纯全麻气管插管麻醉。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某些疾病是有季节性的。某些有昼夜变动的周期性或一些角度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不能用传统的几旬构成比或月旬相对比的方法,应该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圆形分布法目前在国内应用尚不多,其应用的原理是通过三角函数的代换,对季节性或周期性资料分布及高峰期所在时间提供较确切的吋点,对疾病的预防和死囚分析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胆道感染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特别是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我科自1980年1月~1986年12月因患重症急性胆管炎而死亡13例,现就其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手部屈肌腱Ⅱ区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Ⅱ区屈肌腱断裂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8例(219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显微无创技术对断裂屈指肌腱手术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肌腱吻合技术。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TAM系统评定法对两组随访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者60指,良45指,可5指,优良率达95.45%;对照组:疗效优者38指,良52指,可14指,差5指,优良率为82.57%。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7,P<0.01)。结论应用显微无创技术高质量缝合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促进患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胎儿脏器重量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受精龄为13 ̄38周正常胎儿的心、脾重量及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