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68-1069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508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34例及非出血转化组474例,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0.7%;大面积脑梗死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3%;Rt-pa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508例患者HT发生率为6.7%。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是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脑栓塞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Rt-pa溶栓治疗并未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抗凝药物、年龄>70岁与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呈独立相关(均<0.01)。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抗凝药物、年龄>70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196例,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4例),未出血转化组(142例)。收集统计以上患者相关资料信息,所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吸烟史以及饮酒史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空腹血糖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梗死面积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心房颤动(OR=4.528,95%CI:2.035~9.283,P=0.000)、入院时血糖浓度(OR=1.083,95%CI:1.040~2.243,P=0.000)、LDL-C(OR=2.574,95%CI:1.258~5.279,P=0.000)以及梗死面积(OR=2.728,95%CI:1.382~6.907,P=0.000)。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血糖浓度高、LDL-C以及大面积梗死属于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雪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1291-129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与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应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梗死患者31例)根据梗死面积、有无抗凝、溶栓及血管扩张剂应用、是否为心源性梗死分组,并将各组不同HT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29.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T率为0.94%(P<0.01);非心源性栓塞患者HT发生率明显低于心源性栓塞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及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增加了HT的发生率。结论:梗死面积越大、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110例病变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病情稳定组和病情加重组。纳入分析因素为:年龄、发病时的血糖、入院时血压、进食情况、合并症的发生、梗死后出血发生情况等对病情的影响。结果:年龄大,发病时血压高、血糖高,合并感染、进食障碍及梗死后出血等因素与病情进展有关(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维持内环境稳定与改善预后稳定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血糖、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HI)31例],根据梗死面积、血糖、病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组,并将各组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I为36.5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仅1.32%(P<0.01);血糖>11.1mmol/L组发生HI为19.23%,<7.0mmol/L组仅2.76%(P<0.05);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20.83%,轻型组仅2.4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袁仲生 《海南医学》2005,16(12):41-43
目的探讨脑出血性梗死(HI)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HI患者的病例资料,以HI病例为研究组(HI组),同期未合并HI的520例急性脑梗死为对照组(non-HI组),比较两组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HI组的脑栓塞、大面积梗死、抗血栓治疗和高血糖>11.1mmol/L)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on-HI组(P<0.01);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梗死、抗血栓治疗和高血糖>11.1mmol/L)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沈美华 《海南医学》2005,16(9):71-73
目的 对于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对498例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HI组和NHI组;脑栓塞组和脑血栓组,应用,检验。结果 HI发生率为9.24%。Ⅲ发生率大灶梗死与小灶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小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栓塞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患者的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HI组与NHI组无差异。结论 脑栓塞、梗死面积大小与Ⅲ发生密切相关,可认为是Ⅲ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者的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与HI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6年至2018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年龄65岁)分为两组,一组为合并心源性休克(16人),另一组为未合并心源性休克(44人)。对两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老年人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危险因素高于未合并患者,合并休克组血糖浓度、收缩压大小、心率、梗死面积、并发症等均高于非休克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更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且梗死面积更广泛,易发生心脏疾病,且危险因素高于未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未出血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HT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22例和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HT临床特征:HT患者中,脑叶梗死占52.50%,大面积梗死占65.00%,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占62.50%;HT发生在发病后8~14 d占57.50%;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占90.00%,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占10.00%;HT发生后症状加重占42.50%。良好组和不良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服用抗凝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和CE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HT,HT多发于急性脑梗死后8~14 d内,多数为HI型,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症状加重。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H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和非HT亚组。收集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房颤动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HT的危险因素。结果:LAA组与CE组患者间H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OR=1.946,95%CI:1.224~3.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组,他汀类药物治疗(OR=0.212,95%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CI:0.074~0.388)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OR=1.088,95%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FBG(OR=2.168,95%CI:1.131~4.155)和抗血小板治疗(OR=2.224,95%CI:1.142~4.330)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患者较LAA患者HT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与LAA患者HT相关,而FBG高及抗血小板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发病1-2d均行头颅CT平扫,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纳入研究组(n=40),未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纳入对照组(n=40),观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分型、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及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增强CT扫描显示HT为大片低密度灶内的点状、斑块状、条状、团状、散在不规则状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缘不甚清晰,分为边缘型、中心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增强CT诊断HT的灵敏度71.43%、准确度72.50%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 54.29%、50.00%(P0.05),但特异度80.00%、20.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年龄大于60岁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BP、DBP、血糖、NIHS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面积、血糖水平、NIHSS评分、CT低密度改变是导致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增强CT扫描可提高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诊断效能,此外脑梗死面积、血糖水平、NIHSS评分、CT低密度改变等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496例脑梗死患者中108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HI组和非HI组患者的皮质型梗死、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糖、血压.结果:HI发生率为4.3%,多发生在脑梗死后2周内,影像学上多为非血肿型,血肿型少见,但血肿Ⅱ型预后差.HI...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坚洪  陈兴活 《河北医学》2004,10(8):760-76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与血糖值、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4 2 3例急性脑梗死 (其中出血性脑梗死 38例 )血糖含量及评估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各分三组 ,并分别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血糖 7.0~ 11.1mmol/L组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血糖 <7.0mmol/L组 (P <0 .0 5 ) ;血糖 >11.1mmol/L组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血糖 7.0~ 11.1mmol/L组 (P <0 .0 5 )。小面积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 (P <0 .0 5 ) ;大面积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 (P <0 .0 0 1)。中型组神经功能缺损中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 (P <0 .0 1) ;重型组神经功能缺损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型组 (P <0 .0 1)。结论 :梗死面积愈大、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愈严重的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清水平及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C/T多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58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MP-2基因启动子-735C/T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MMP-2水平,根据脑梗死患者基因型分为CC组和CT+TT两组,并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出血转化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CC组和CT+TT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烟酒嗜好、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NIHSS评分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出现出血转化共52例(16.35%),而CT+TT组出现出血转化共26例(9.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其中CC组的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CT+TT组。对血清MMP-2水平进行比较,发现CC组的MMP-2血清水平明显较CT+TT组高,2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17)。 结论 MMP-2启动子基因-735 C/T多态性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转化的风险有关。其中CC基因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转化的易感基因型,而CT及TT基因型可能为保护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T等位基因则可能为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常见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首发脑梗死病人197例,分析青年人群的常见脑梗死高危因素。结果:青年组病人男性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病人肥胖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1),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两指标均为老年组最高,中年组次之,青年组最低(P<0.01);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两指标均为中、老年组大于青年组(P<0.01),中、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多见于男性病人,与血压升高、抽烟、个人饮酒等因素有关。规范降压治疗,戒除不良烟酒嗜好,将有助于防范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确诊的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MRI、SWI检查,比较不同序列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检出情况。结果 180例患者中HT30例,占16.67%,其中HI型25例,PH型5例;常规MRI检出HT18例,其中HI型14例,而SWI检出HT30例,其中HI型25例,SWI对HT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P0.05)。SWI对梗塞伴急性期、梗塞伴亚急性期、小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P0.05)。SWI显示梗死周围微小血管18例,而常规MRI检查无显示。结论 SWI相比常规MRI检查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检测中有明显优势,对继发出血发现时间更早,对病灶周边微小血管可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55例急性TIA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66例)、非老年组(89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TCD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14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09例),结合相关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5例TIA患者中有96例(37.6%)发生脑梗死,其中老年组脑梗死发生率45.8%(76/166),非老年组脑梗死发生率22.5%(20/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24 h内发生TIA的频率相关(P〈0.01)。此外,脑梗死的发生与TIA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等因素相关(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脑梗死的发生率与年龄和TIA发生频率相关;伴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者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宋道远 《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现已超过肿瘤占我国人口死因的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最高,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容易继发出血性转化,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后静脉、动脉和动静脉联合溶栓研究的大量进行,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等引起了很大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密切相关,而尿蛋白、血浆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可以作为预测指标以便更加慎重地进行处理,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