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辅助性肝移植指保留患者的肝脏或部分肝脏,将供体全肝或部分肝脏植入受体,使肝功能衰竭病人得到生命支持或使原肝缺失的代谢、解毒等功能得到代偿。辅助性肝移植基本上是和原位肝脏移植和异位肾移植同时提出。异位肝脏移植由于避免了切除病肝降低了手术难度,病人本身的肝脏仍可能发挥功能,在移植肝脏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时将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制作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猪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观察其肝功能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4头健康良种家猪,体质量23-30 kg,被随机分为供体(n=12)和受体(n=12)。气管插管 全麻,硫喷妥钠静脉维持。移植前切除受体肝左叶,供肝右叶作为植入肝。预实验2例行经体位转流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对照组(5例)行简易转流下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组(5例)行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 供肝被植入受体肝下间隙,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脾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肝胆总管置管外引流。结果预实验中行体位静脉转流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2例受体在肝上下腔静脉阻断后很快陷入血流动力学紊乱死亡。5例行简易静脉转流的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受体,2例在24 h内死亡,1例28 h,2侧超过48 h。而模型组受体 5例中有4例存活超过24 h。AST,ALT指标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呈持续升高。模型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其他组稳定。结论该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简明易建且具有不需静脉转流等优点,为研究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原肝和供肝功能及血流变化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辅助性肝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肝移植足指住保留受体自身全部或部分肝脏的情况下,将供肝植入受体体内.根据供肝植入部位不同,可分为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根据植入肝体积的多少,可分为全肝辅助性肝移植和部分肝辅助性肝移植;供肝可来源于脑死亡供体也可以来源于活体供体.山于原位辅助性肝移植只能移植部分肝脏,故通常称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伴随着肝移植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辅助性肝移植独特的优势再次引起肝移植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长白小家猪到恒河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总结手术操作要点。方法以健康雄性长白小家猪和健康恒河猴各5只建立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以长白小家猪作为肝移植供体,以恒河猴作为受体。保留长白小家猪的右后叶和部分右前叶作为供肝,移植到受体的左肾窝和左结肠旁沟处。短暂阻断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血流后,将移植肝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结扎移植肝的肝动脉,不予重建。术后观察受体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成功建立4对肝移植模型,供肝切取时间24~35min、(30±5)min,供肝修整时间31~51min、(40±10)min,受体下腔静脉阻断时间23~36min、(30±6)min,受体腹主动脉阻断时间22~38min、(30±8)min,肝移植手术时间130~310min、(220±80)min,术中失血35~48mL、(42±6)mL。术后均无吻合口血栓形成及胆漏发生。4只受体分别于术后48、54、88及96h死亡,死亡原因均为排斥反应及术中失血过多。结论猪到猴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的可重复性强、手术易操作、移植器官灌注良好,可用于猪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肝移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辅助性肝移植是一种特殊的肝移植方式,即在保留全部或部分患者自体肝脏的基础上植入移植肝脏[1]。辅助性肝移植最初采用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方式植入供体肝脏。1964年Absolon等[2]对1例1岁的胆道闭锁患儿实施了首例辅助性肝移植,但患儿仅存活了13 d。1988年Terpstra等[3]报道了一种特殊的辅助性肝移植术式,移植物的血流与原位肝移植相似,包括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例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7月,我们进行了猪的同种异体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AHPLT)实验,现将实验情况与供肝动脉重建有关的内容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家猪15头,体重25~35kg,雌雄不限,供受体配对移植。2.手术方式按手术模式不同分两组:A组:共8头,受体肝脏保持原状,其门静脉捆扎缩窄85%以上(直径缩窄至1/3),肝动脉结扎;供肝(右半肝)植入受体右肝下,其肝动脉结扎,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行端侧吻合,胆总管与受体空肠行端侧吻合(内置T…  相似文献   

7.
随着器官移植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供肝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辅助性肝移植术(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ALT)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与原位肝移植术需切除全部病肝不同,它保留患者全部或部分肝脏,将供肝原位或异位植入受体内,从而使肝功能衰竭病人得到临时支持,或使原肝缺失的代谢、解毒功能得到代偿.其优势在于所需的移植肝量少,对原有肝脏影响小,术中没有无肝期,手术损伤较小等.部分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在原肝功能完全恢复后可放弃移植肝,从而停用免疫抑制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辅助性部分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竞争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分3组:正常对照组(A组)(n=10):抽下腔静脉血0.5ml做为正常对照,另两组为手术组,均采用Hess法。手术实验组(B组)(n=10),切除受体大鼠肝的左外叶(32%)和乳头叶(10%)行辅助性部异位肝移植(APHLT)手术,移植肝门静脉与受体的肠系膜上静脉行端-端吻合。手术对照组(C组)(n=10):切除受体右肾,保持受体原肝完整无损,移植肝手术同手术实验组。观察关腹时和手术后1-4d下腔静脉和门静脉血IL-6含量变化以及术后4d的移植肝脏病理变化。结果:(1)IL-6水平手术实验组明显升高,手术对照组升高不明显,两组间存在显性差异(P<0.05)。(2)术后手术实验组移植肝组织增生,手术对照组移植肝萎缩。结论:移植肝的增生与IL-6的水平密切相关。当辅助性肝移植受体肝脏部分切除后IL-6水平升高,刺激移植肝增生;当辅助性肝移植肝脏完好无损,IL-6水平不升高,移植肝因缺乏增生刺激而萎缩。APHLT的两肝功能竞争的本质可能是由肝脏增生的不同刺激途径诱导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PVG(TR-1^c)和DA(RT-1^a)大鼠分别为供受体,联合进行辅助性肝移植和异位心脏移植,建立大鼠辅助性肝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模型。方法辅助性肝移植采用重建门静脉法,异位心脏移植采用腹腔吻合法。结果同品系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及其移植心脏存活超过100d,而异品系对照组移植心脏只存活7d。结论在受体肝脏存在的情况下,辅助性供肝依然发挥其诱导耐受的效应。经长期观察,供肝无萎缩,耐受诱导效应持续存在,指示心脏搏动良好。因此,该模型在肝移植基础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辅助性肝移植临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辅助性肝移植是指在保留部分或整个原肝的情况下 ,将供肝的全部或部分植入受体内。根据其移植部不同分为原位和异位辅助性肝移植 ,按移植肝的大小可分为全肝或部分辅助性肝移植 ,根据供肝来源的不同分为来源于死体供肝和活体供肝。供肝来源于死体供体者 ,供肝可为全肝或部分供肝 ,供肝来源于活供体者 ,均为部分供肝。1 辅助性肝移植的历史Welch 195 5年首次提出辅助性肝移植的概念 ,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就辅助性肝移植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 ,Absolon于196 4年施行了世界首例临床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随着新…  相似文献   

11.
辅助性肝移植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肝移植又称异位肝移植(heterotopic livertransplantation),从理论上它比原位肝移植的优点多,例如:①可以免出切除受体全肝的手术危险,减轻病人对手术的负担;②认为情况合适的时候可以将移植肝摘除,以避免排斥反应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后果;③在移植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期间,有受体肝的残余功能可以得到相互支持。然而,在临床应用中,辅助肝移植的效果很不理想。1979年文献中报告,全球共施行辅助性肝移植43例,其中39例(90.7%)手术后2个月内死亡。在此之后,文献中却很少有新的病例报告。辅助性肝移植的主要困难是其手术技术尚未得到圆满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国外一些作者做了很多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巍  窦科峰  陶开山  遆振宇  曹大勇 《器官移植》2010,1(2):124-125,128
异位辅助性肝移植(heterotopic 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ration,HALT)是将健康的全肝或肝脏的一部分移植在受体的盆腔内或脊柱旁,而不切除原有的病肝。HALT是辅助性肝移植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肝移植发展早期曾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应用中暴露出的众多技术问题及令人不甚满意的临床疗效使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HALT的历史、手术适应证、存在的问题、术式改进以及我院实施的4例脾窝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968年Calne等[1]首次描述在人类肝脏移植的过程中,切除受体病肝时,保留其肝后下腔静脉,将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的3条肝静脉或肝中、肝左静脉所形成的共同开口相吻合,即背驮式技术.该技术由Tzakis等[2]于1989年首次成功应用于成人肝移植中,并做系统总结称之为背驮式肝移植(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又称保留下腔静脉的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preservation of retrohepatic vena cava).但在Tzakis 最初的描述中,受体肝后段下腔静脉仍需阻断,并且需行门静脉的体外转流,以避免门静脉系统的淤血和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 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 ,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 :切取供者小肠和 6 0 %肝脏 ;切除受者小肠 ;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 侧吻合 ,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 侧吻合。对照组 :单行剖腹探查 ;观察 1 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 ,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 ,移植肝脏明显增生 ;受者的肝脏 /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 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 /体重比。  相似文献   

15.
活体部分肝移植(LRLT)中常将活体的左外叶或左半肝作为移植肝,但当受体肝脏体积较大,移植肝可能不能提供足以维持生命的肝功能储备。尽管采用活体的右半肝作为移植肝可提供2倍于左半肝的功能体积,但却增加了供者的危险性。因此,近来已开展了辅助性活体部分肝移植术(APOLT)治疗非肝硬变性代谢性肝病的爆发性肝衰。已有报道APOLT有3个优点:1.在移植肝功能严重不全期间,残留原肝可以有继续工作的能力,至整个肝功能逆转。2.对爆发性肝衰病人,移植肝能暂时维持肝功能,使不需免疫抑制的病变原肝有机会恢复功能。3.对有某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切取供者小肠和60%肝脏;切除受者小肠;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一侧吻合,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一侧吻合。对照组:单行剖腹探查;观察1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移植肝脏明显增生;受者的肝脏/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体重比。  相似文献   

17.
辅助性肝移植是一种保留受者全部或部分肝脏的特殊移植术式, 其可分为异位辅助性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存在对供肝体积需求小, 免疫排斥反应小、自体肝脏功能恢复后可以停用抗排斥药等优势, 在临床上如能常规开展能极大缓解供肝来源不足的问题, 使许多肝病患者获益。本文根据文献报道系统阐述辅助性肝移植术式发展和改进历程, 以及不同术式优缺点, 为临床上开展辅助性肝移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辅助性异位肝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辅助性异位肝移植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410008)吕新生,王志明1基本概念辅助性异位肝移植是指在保留受者病肝的情况下,将供者的肝脏移植于受者体内。1955年Welch首次报道用狗创制辅助性异位肝移植。1964年Absolon首次将本手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方法 用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先行肝移植,再行小肠移植。肝脏为原位移植,供肠异位移植于左肾处(切除左肾)。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采用袖套式吻合法分别与受者的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吻合,回肠末端在左下腹造瘘。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62.5%,动物平均存活时间11.2d。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肝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大鼠辅助性肝 -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整块切取全部小肠和6 0 %的肝脏。同时切取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动脉段以确保移植器官的血供。供体小肠的静脉血通过供体完整的门静脉回流。将供体左肾静脉水平肝下下腔静脉斜形切断吻合于受体两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 ,供体腹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切除受体的小肠 ,通过小肠端 -端吻合重建肠道。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平均为 130min。 3个月的生存率为 8% (16 2 0 )。移植后 90d ,对 3只大鼠行剖腹探查及组织学检查 ,观察到移植物的形态及功能均正常。观察移植后 12个月的 5只大鼠 ,肝功能正常 ,移植肝及小肠均呈正常的组织学结构。结论 大白鼠辅助性肝 -小肠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