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入住ICU 72 h内血糖值,记录初始血糖(GluAdm)、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49例)与死亡组(41例),比较两组间GluAdm、GluAve、GluSD、GluCV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根据GluSD、GluCV值平均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ICU病死率及院内病死率.结果 死亡组患者GluAdm、GluAve、GluSD、GluCV均明显高于存活组[GluAdm:(11.47±3.91)mmol/L比(9.23±2.96)mmol/L,GluAve:(9.22±1.31)mmol/L比(8.28±1.15)mmol/L,GluSD:(2.62±0.97)mmol/L比(1.66±0.64)mmol/L,GluCV:0.28±0.10比0.20±0.07,P均<0.05];GluSD、GluC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049和0.757±0.053,明显高于GluAdm、GluAve的AUC(分别为0.669±0.058和0.690±0.056,P均<0.05).GluSD 4.35~5.66 mmol/L组ICU病死率为95.7%,院内病死率为98.6%;GluCV 0.378~0.500组ICU病死率为83.3%,院内病死率为100.0%.结论 GluSD、GluCV升高与危重症患者ICU病死率和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较GluAdm、GluAve评价预后更准确;降低血糖波动是有效控制血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不同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差别,分析各组内血糖与胰岛素、C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ICU病房的222例危重患者,测定24 h内的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及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按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分析不同组别的血糖与血清胰岛素、C肽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糖[(8.2±3.5)mmol/L]高于糖尿病组[(7.7±2.1)mmol/L],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血清胰岛素[(67±110)μIu/ml]高于对照组[(11±8)μ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肽[(4.6±1.0)μg/L]高于糖尿病组[(1.8±1.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与血清胰岛素、C肽无直线相关。结论 ICU危重症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出现同样血糖、血清胰岛素。反应胰岛细胞功能的C肽,非糖尿病患者高于糖尿病患者。危重症患者血糖与血清胰岛素、C肽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血糖水平及其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成人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及预后观察,血糖监测终点为转入ICU后72 h,预后观察终点为转入ICU后28 d;计算患者转入ICU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血糖变异性[血糖标准差(SD)、平均绝对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不稳定指数(GLI)].按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间转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平均血糖及血糖变异性的差异;按不同血糖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转入ICU时APACHEⅡ评分、血糖变异性以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重症患者85例,与生存组(58例)比较,死亡组(27例)患者转入ICU时APACHEⅡ评分(分:28.9±6.6比23.8±5.9)、平均血糖(mmol/L:11.9±2.9比9.4±1.8)、血糖SD(mmol/L:3.7±1.6比2.4±1.0)、MAGE(mmol/L:0.86±0.46比0.54±0.25)、GLI(255.9±232.7比111.7±110.9)明显升高(均P<0.05).血糖>11.1 mmol/L组(22例)血糖SD(4.3±1.4)、MAGE( 1.1 ± 0.4)、GLI( 345.3±210.3)、28 d病死率(63.6%)均明显高于≤11.1 mmol/L组(63例,分别为2.3±0.9、0.5±0.2、91.9±91.2、20.6%,均P<0.05)和7.8 ~ 11.1 mmol/L组(52例,分别为2.3±0.9、0.5±0.2、85.2±66.4、25.0%,均P<0.05),而7.8 ~ 11.1 mmol/L组与<7.8 mmol/L组(11例)间血糖SD(2.0±0.9)、MAGE(0.5±0.3)、GLI( 123.8±166.7)、28 d病死率(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患者28 d病死率相关,并可能与APACHEⅡ评分一样能够较好地预测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血糖波动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平均血糖和血糖波动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重症监护病房且期间测血糖不少于10次的184例ICU危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63)与存活组(n=121),比较两组间初始血糖(GluAdm)、平均血糖(GluMV)、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GluAdm、GluMV、GluSD、GluCV与ICU患者病死率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GluAdm、GluSD及GluCV均明显高于存活组[GluAdm(10.2±4.7)mmol/Lvs.(9.6±3.0)mmol/L,GluSD(3.61±1.68)mmol/Lvs.(2.52±0.84)mmol/L,GluCV0.328±0.120vs.0.245±0.061,P均<0.05],GluMV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无统计学差异。GluC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0±0.044,明显高于GluSD、GluAdm、GluMV的AUC(分别为0.692±0.045、0.570±0.046和0.506±0.047,P均<0.05)。结论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与病死率密切相关,GluCV较GluSD、GluAdm、GluMV对重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血糖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3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糖尿病病史>10年,其中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及平均餐后血糖水平<11.1mmol/L者35例,为第1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及平均餐后血糖水平≥11.1mmol/L者38例,为第2组;检测2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第2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第1组[(287.80±35.60)vs(162.50±20.30)mg/24h,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大于空腹血糖,积极控制餐后血糖,可能对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时的血糖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35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24例糖代谢正常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同时进行75 g葡萄糖的OGTT,比较两组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糖负荷后3小时内平均血糖值(MBG)、血糖峰值(PPG)、血糖达峰时间(△t)、血糖波动幅度(PGE)和血糖的曲线下面积增值(IAUC)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组OGTT 3小时的MBG、PPG、△t、PGE和IAUC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1.6±13.16) mmol/L vs (7.66±0.80) mmol/L、(14.21±3.79) mmol/L vs (9.09±1.09) mmol/L、(117.09±36.84) min vs (84.04±34.17) min、(6.30±2.87) mmol/L vs (2.96±0.87) mmol/L、(3.22±1.97) mmol·L-1·d vs (1.69±0.71) mmol·L-1·d(均P<0.01).2型糖尿病患者OGTT 2小时血糖达到诊断标准的占68.6%(24/35),与未达该标准的31.4%(11/35)相比,MBG、PPG、PGE和IAUC均明显增高(均P<0.01),分别为(12.99±2.70) mmol/L vs (8.46±0.82) mmol/L、(15.97±3.24) mmol/L vs (10.41±1.15) mmol/L、(7.49±2.44) mmol/L vs (3.70±1.89) mmol/L、(4.02±1.73) mmol·L-1·d vs (1.47±1.21) mmol·L-1·d;△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OGTT时除MBG有显著差异外(P<0.05),PPG、PGE和I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空腹血糖状态时,OGTT的血糖波动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负荷状态下血糖波动加剧,达峰时间延迟;筛查2型糖尿病时,对OGTT 2小时血糖接近标准值上限或糖耐量异常者应复查OGTT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按患者入院时的空腹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和高血糖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高血糖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32.56%、11.62%,P<0.01);死亡组的血糖均值也显著高于存活组[(8.23±1.04)mmol/L,(7.10±1.12)mmoL/L,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早期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预见性血糖管理在改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波动的效果.方法 选取4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预见性血糖管理前后分别收集3个月的血糖值,并进行分析.结果 实施预见性血糖管理后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52±0.63) mmol/L、血糖波动系数(0.18±0.06)、最大血糖波动幅度(5.15±2.35)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1.55±0.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77±0.99)%、总糖化血红蛋白(8.79±1.02)%,均低于实施预见性血糖管理前的(2.30±0.90)mmol/L、(0.27±0.07)、(8.55士3.61)mmol/L、(2.28±0.80) mmol/L、(7.36±1.62)%、(9.99±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预见性血糖管理能降低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糖波动,使血糖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血糖测量值的准确性。方法选取30例门诊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快速血糖测定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结果快速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分别为(7.9±2.8)mmol/L和(8.2±3.2)mmol/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血糖分别为(10.1±3.3)mmol/L和(11.6±3.9)mmol/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糖仪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0.
张淑香  孙楠楠 《护理研究》2011,25(26):2385-238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病人髙血糖控制的目标范围,以降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221例重症病人根据血糖结果给予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7.8 mmol/L~10.0 mmol/L。[结果]221例重症病人179例存活,42例死亡,低血糖发生率0.96%。存活病人血糖(2.26±1.32)mmol/L,死亡病人血糖(3.77±1.83)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CU重症病人血糖控制目标范围为7.8 mmol/L~10.0 mmol/L可降低血糖发生率;病人血糖水平可影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前期人群应用八段锦干预后血糖、血脂水平变化。方法将某院103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控制饮食干预,对照组51例增加健步走训练,观察组52例应用八段锦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后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及糖尿病前期转正率。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体质量指数(BMI)(23.22±0.49)kg/m~2、餐后2 h血糖(2 hPG)(7.01±1.70)mmol/L、腰臀比(WHR)(0.80±0.04)、空腹血糖(FPG)(5.02±0.68)mmol/L、总胆固醇(TC)(4.80±0.57)mmol/L、三酰甘油(TG)(1.91±0.5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0±0.32)mmol/L水平及糖尿病确诊率1.92%均低于对照组(24.99±0.59)kg/m~2、(7.88±1.65)mmol/L、(0.86±0.05)、(5.77±0.90)mmol/L、(5.10±0.83)mmol/L、(2.11±0.67)mmol/L、(3.05±0.71)mmol/L及5.8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49±0.33)mmol/L水平及糖尿病前期转正率48.08%高于对照组(1.35±0.41)mmol/L及27.45%(P0.05)。结论在控制饮食、健康教育基础上,应用八段锦能够有效调节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患者身体形态,提升糖尿病前期转正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性参数在判断重型和危重型(统称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83例重症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转入ICU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72 h内的动态血糖变异性参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Glu-MAGE)、血糖变异系数(Glu-CV)、血糖不稳定指数(Glu-GLI)及72 h平均血糖]。根据患者28 d内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患者72 h监测的平均血糖,以11.1、7.8 mmol/L为临界值分为>11.1 mmol/L组、7.8~11.1 mmol/L组和<7.8 mmol/L组。根据72 h Glu-CV结果,按四分位法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组(Q1组~Q4组),再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分为无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比较各组的血糖变异性参数及死亡率。结果死亡组年龄、APACHEⅡ评分、72 h平均血糖、Glu-MAGE、Glu-GLI、Glu-CV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11.1 mmol/L组Glu-MAGE、Glu-CV均高于7.8~11.1 mmol/L组和<7.8 mmol/L组(P<0.05),而7.8~11.1 mmol/L组与<7.8 mmol/L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3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病死率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Q1组~Q4组中,糖尿病患者的28 d死亡率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无论是否有糖尿病,患者的28 d死亡率均随着Glu-CV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的死亡风险有随血糖变异增大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李云倩  沈洁 《临床荟萃》2012,27(12):1043-1046
目的 应用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分析孕中晚期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与正常糖耐量孕妇血糖的差异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在南方医院行正规产检的初产妇,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两组,采用CGMS行72小时血糖监测,计算评估参数,分析两组各参数的差异性.结果 GDM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糖(MBG)波动幅度(3.5±1.0) mmol/Lvs (2.4±0.3)mmol/L、日内日血糖最大波动幅度(5.2±1.6) mmol/L vs (4.3±1.1)mmol/L、早餐后1小时MBG值(7.1±1.1)mmol/L vs (5.9±0.6)mmol/L、早餐后血糖峰值(8.5±1.1)mmol/L vs(6.8±1.1)mmol/L、早餐后血糖达峰时间(57.4±15.5)分钟vs(45.3±14.8)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GDM患者存在血糖波动,CGMS可以发现GDM患者全天的特点,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到不同水平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20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1例,所有患者血糖均超过33.3mmol/L,均用美敦力MINIMED508胰岛素泵进行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天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皮下持续输注控制血糖,输注速度为4U/h,同时应用血糖检测系统检测血糖,每隔30min检测指血1次。分别计算血糖从22.2mmol/L下降到19.5mmol/L,19.4mmol/L下降到16.8mmol/L,16.7mmol/L下降到14.0mmol/L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结果: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血糖从22.2mmol/L下降到19.5mmol/L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显著多于从19.4mmol/L下降到16.8mmol/L及从16.7mmol/L下降到14.0mmol/L[(5.2±2.6),(3.4±1.4),(2.2±1.1)U,P=0.007,0.0035];血糖从19.4mmol/L下降到16.8mmol/L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显著多于从16.7mmol/L下降到14.0mmol/L(P=0.008)。结论:随着血糖的升高,胰岛素的作用和效果将逐渐减低,单位胰岛素降低血糖数值减低。提示同一糖尿病患者的不同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不同,在血糖高时,胰岛素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手术策略对术后血糖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68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糖变化,按重建方式不同分为3组,毕Ⅰ式吻合术26例(A组),毕Ⅱ式吻合术22例(B组),Roux-en-Y吻合术20例(C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月、6月的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B、C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血糖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好转[(10.03±5.12)、(8.44±5.21) mmol/L与(13.56±3.36) mmol/L;(10.61±3.16)、(7.68 ±4.88) mmol/L与(12.84 ±3.36) mmol/L],且B、C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血糖水平均较A组下降明显[(10.03±5.12)、(8.44±5.21) mmol/L与(11.12±6.32) mmol/L;(10.61±3.16)、(7.68±4.88) mmol/L与(11.12 ±6.32) mmol/L](P均<0.05).而B、C组之间上述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术后情况,以B、C组患者的糖尿病好转较为明显,其中近50%的患者治愈,血糖控制正常,另一部分除少数无效外,糖尿病药物治疗降级,手术效果显著.结论毕Ⅱ式吻合、Roux-en-Y吻合术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作用,患者术后血糖改变与胃空肠吻合术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糖漂移、同型半胱氨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所收治的105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UACR)高低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比较三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综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水平。同时对三组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动态血糖监测,观察三组间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的差异。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结果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病程[(12.85±6.3)年vs.(16.06±6.86)年vs.(8.42±4.17)年]、SBP[(143.21±22.51)mm Hg vs.(157.78±18.41)mm Hg vs.(131.73±20.95)mm Hg]、DBP[(80.12±11.66)mm Hg vs.(86.50±13.30)mm Hg vs.(72.73±12.76)mm Hg]、TG[(2.38±0.98)mmol/L vs.(3.11±2.06)mmol/L vs.(1.75±0.81)mmol/L]、HCY[(7.74±1.40)mmol/L vs.(9.55±1.46)mmol/L vs.(9.94±4.07)mmol/L]、MBG[(8.45±1.68)mmol/L vs.10.65±2.38)mmol/L vs.14.41±5.40)mmol/L]、MAGE[(9.30±1.47)mmol/L vs.(11.73±2.58)mmol/L vs.(25.15±18.45)mmol/L]均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微量蛋白尿组病程[(12.85±6.3)年vs.(16.06±6.86)年]、SBP[(143.21±22.51)mm Hg vs.(157.78±18.41)mm Hg]、DBP[(80.12±11.66)mm Hg vs.(86.50±13.30)mm Hg]、TG[(2.38±0.98)mmol/L vs.(3.11±2.06)mmol/L]、HCY[(7.74±1.40)mmol/L vs.(9.55±1.46)mmol/L]、MBG[(8.45±1.68)mmol/L vs.(10.65±2.38)mmol/L]、MAGE[(9.30±1.47)mmol/L vs.(11.73±2.58)mmol/L]均低于大量蛋白尿组(P<0.05)。UACR与糖尿病病程、SBP、DBP、TG、HCY、MBG、MAGE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病程(x1)、SBP(x2)、MBG(x3)及HCY(x4)是UACR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y=-1.044+0.027x1+0.011x2+1.04x3+1.02x4。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漂移、HCY与尿蛋白排泄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漂移偏大、HCY升高将会引起尿蛋白排泄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44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配法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糖尿病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所有患者随访到2015年7月,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质量指数水平分别为(5.91±3.42)mmol/L、(6.14±0.98)%、(3.75±1.35)mmol/L、(2.01±0.54)mmol/L、(24.9±2.7)kg/m2,与护理前的(6.87±4.25)mmol/L、(7.27±1.36)%、(4.55±1.41)mmol/L、(2.65±0.89)mmol/L、(26.9±3.8)kg/m2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6例,对照组发生13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心脑血管死亡2例,对照组心脑血管死亡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减少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钟娅 《华西医学》1992,7(2):170-171
103例经CT证实的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塞,脑出血患者中39例(37.9%),平均血糖升高达7.30mmol/L,其恶化死亡率(15.5%)高于血糖正常组的恶化死亡率(4.8%)。好转率(22.3%)较血糖正常组差(57.3%)。就血糖升高而言,其恶化与死亡患者的血糖水平(6.52±1.28mmol/L)高于好转患者(5.71±1.36mmol/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多发伤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2 h内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率(GluCV).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49例)及死亡组(51例),比较两组间GluAve、GluSD、GluCV.将GluAve分为5个亚组(3.9 ~5.5、5.6 ~ 6.6、6.7~7.7、7.8~9.9、≥10.0 mmol/L)、GluCV分为4个亚组(<15%、15% ~ 30%、30% ~ 50%、>50%),分别分析不同亚组间院内病死率,并分析不同GluAve水平、GluCV亚组的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GluAve (mmol/L)、GluSD(mmol/L)、GluCV均高于存活组[11.31±4.38比8.50±3.40,2.85±1.94比1.87±1.67,(28.30±23.08)%比(20.90±13.70)%,均P<0.05].随GluAve、GluCV逐渐上升,病死率也逐渐升高(x12=26.332、P=0.000,x22=65.522、P=0.000).在GluAve 7.8 ~9.9 mmol/L亚组中,GluCV<15%亚组及GluCV >50%亚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09%(3/33)与46.15%(6/13,P<0.01),而GluAve≥10.0 mmol/L亚组内相应病死率分别为21.05%(4/19)和61.54%(8/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GluAve、GluCV为死亡危险因素[GluAve优势比(OR)=1.150,95%可信区间(95%CI)为(1.042,1.270),P=0.006; GluCV OR=1.022,95%CI为(0.999,1.040),P=0.040],而GluSD对死亡无影响.结论 GluAve、GluCV升高与多发伤死亡显著相关,控制血糖及血糖波动可能是减少多发伤死亡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加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妊娠糖尿病患者78例,按抓阄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指导,试验组给予运动加饮食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干预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内脂素和脂联素改善程度。结果干预后,两组的血糖状况均有突出改善,并且干预后试验组空腹血糖(8.04±1.52)mmol/L、餐后2 h血糖(10.13±1.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5±1.87)%]均较对照组[(8.94±2.08) mmol/L,(12.27±2.06)mmol/L,(8.14±2.08)%]改善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内脂素和脂联素均有突出改善,并且干预后试验组胰岛素抵抗指数(2.44±0.64)、内脂素[(7.75±2.14)μg/L]和脂联素[(10.21±2.54)mg/L]均较对照组[(3.24±0.85),(9.57±2.61)μg/L,(7.98±2.04) mg/L]改善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剖宫产、感染、早产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不良妊娠结局的总发生率(20.51%,8/39)较对照组(41.03%,16/3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以及出生后5 min的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加饮食干预可以促进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控制好血糖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