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与传统全身麻醉胆囊切除医治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方法相比的优势。方法用彩超引导定位套管针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留置8.5F外引流管持续引流冲洗。结果参与研究观察的20例患者初次引流脓液为50~110mL,且均一次穿剌置管成功。引流后患者体征出现明显好转,化脓症状在住院8~12d后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由原来的较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置管持续7~14d后拔除,住院时间14~28d,平均17.8d,20例患者完全康复,无胆汁性腹膜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是一种安全、微创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技术,该技术对于不能忍受手术痛苦的老年化脓性胆囊炎病人来说是一种安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治疗的80例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资料,总结内外引流及胆道金属支架操作技巧。结果本组共80例,外引流12例,内外引流8例,金属胆道支架60例,穿刺1~3次,穿刺成功率100%,术后2周总胆红素下降率〉50%60例,25%~50%20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皮经肝胆管支架植人术(percutaneous transhapatic biliary stenting,PTBS)在完全型阻塞胆管成功率较高,为92.3%(12/13)。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创伤小、治疗效果好,对完全型阻塞胆管经皮经肝胆管支架植入时通过三种方法明显提高了操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杨洁 《现代保健》2012,(15):68-69
目的:探讨预防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 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护理策略.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 年7 月-2010 年6 月收治的57 例恶性胆道梗阻行PTCD 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7 例均穿刺引流成功,术后并发症5 例(8.8%),其中引流管脱落1 例,择期二次PTCD ;2 例消化道出血、2 例胆汁性腹膜炎经对症处理后2~7 d 缓解.结论:加强PTCD 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术后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63例与无感染组337例.分析导致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以及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3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53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梗阻部位、术前总胆红素、引流方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术前谷丙转氨酶和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14 d、术前谷丙转氨酶>150 U/L和引流量≤300 mL/d为影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对胆道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并进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的各类原因导致胆道梗阻患者180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180例中成功166例,总成功率92.2%,其中Ⅰ类梗阻134例,成功130例,成功率97.0%;Ⅱ类梗阻30例,成功24例,成功率80.0%;Ⅲ类梗阻16例,成功12例,成功率75.0%。术后胆道感染1例,胰腺炎2例,腹膜后穿孔3例,胃肠出血2例,支架迁移1例,呼吸衰竭1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总体44例24.4%,Ⅰ类梗阻28例20.9%,Ⅱ类梗阻8例26.7%,Ⅲ类梗阻8例50.0%。结论在无法耐受切除手术的胆道梗阻患者中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是目前相对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这一微创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胆道梗阻症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二种引流方法治疗单侧闭合性气胸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硅胶管切开引流组和经静脉管穿刺引流组,比较3d成功率、总成功率、肺复张时间。结果表明,经硅胶管切开引流治疗气胸的效果优于静脉管穿刺引流组。  相似文献   

7.
胆道手术后,胆汁溢入腹腔,如及时充分引流则形成胆外瘘,如未放置引流或引流不畅可发生局限性腹膜炎或弥漫性腹膜炎.此外胆外瘘也常发生于胆道造瘘管拔除之后。任何一种胆道手术后均有可能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或胆外瘘。常见原因:(1)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结扎线松脱或胆囊切除过程中损伤总胆管、总肝管或副肝管未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2)胆囊造瘘或T形管引流术后,导管周围缝合不严密或术后导管发生阻塞.(3)胆囊管或总胆管的梗阻未解除,拔除造瘘管或T形引流管后瘘道不能愈合。(4)术中用粗针头穿刺胆管,由于梗阻因素存在,胆管内压增高,大量胆汁可以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经胆囊管胆道引流与鼻胆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1月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流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胆总管一期缝合经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胆总管一期缝合经胆囊管胆道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每日引流量、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引流管放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每日引流量、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超声检查两组均未见胆管结石和狭窄,且肝功能正常。结论经胆囊管胆道引流与鼻胆管引流均可达到胆道引流的目的,维护胆道生理功能,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后者可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二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方式的经皮肝穿刺治疗较大肝脓肿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1995年8月~2006年9月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经皮肝穿刺治疗32例较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行肝穿刺单管置管引流,18例行肝穿刺双管置管引流加持续冲洗.结果 32例中6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4例为大肠埃希杆菌感染,2例为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双管置管引流加持续冲洗者平均住院9.3 d,单管置管引流者平均住院13.2 d.结论 经皮肝穿刺是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双管置管引流加持续冲洗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2015年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11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显微组与引流组,各55例。显微组手术方法由同侧翼点入路,经外侧裂-岛叶进入基底节区清理血肿;引流组采用穿刺定位后置管引流颅内血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指标、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显微组患者术后7 d和21 d SNSS量表评分、术后30 d GOS评分及术后3个月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引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出血)量、脑血肿体积变化率、术后3 d和5 d脑水肿体积变化率较引流组明显增加,再出血发生率、血肿残留率、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引流管置管时间明显低于引流组,术后血清CRP、IL-6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引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清除基底节区脑内血肿,降低患者血清学炎性反应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减轻出血区周围脑组织水肿程度,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能窄谱光子治疗Ⅲ度压疮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Ⅲ度压疮创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能窄谱光子照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d、14d、21d后进行临床相关指标的评价;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有效率为63.9%,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5.592,P〈0.05)l治疗14d、21d后,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53.8%、73.1%,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33.1%、46.2%,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f=2.584,t=2.378;P〈0.05)l治疗组治愈时间为(15.34±2.96)d,对照组治愈时间为(22.01±3.05)d,治疗组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t=2.522,Jp〈0.05)。结论:高能窄谱光子照射治疗能减少Ⅲ度压疮创面分泌物,减轻创周红肿,缓解创面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8~10月龄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的敏感性和MV主要AEFI临床危害。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9—2011年丹阳市8~10月龄儿童MV AEFI常规监测个案数据;实施30 d内全程主动监测,收集240例8~10月龄MV 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至2011年,常规监测系统首剂MV AEFI报告发生率为926.45/10万,主动监测240名8~10月龄儿童首剂MV接种后AEFI发生率30 416.6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767.41,P<0.01);2种监测方法所报告MV AEFI发生的时间在接种后3 d内的构成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44,P<0.01);MVAEFI多以发热、皮疹为主,常规监测反映的症状多出现在3 d以内,主动监测则多在4 d以后发生,≥8 d的占近40%,2种监测反映的症状发生的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2,P<0.01)。结论提高MV AEFI监测的敏感性、科学性有利于客观反映的安全性有利于消除麻疹的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不应用聚氨酯水凝胶,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5~7 d.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仅两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Ⅰ级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7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观察组两例患者均为轻度疼痛;对照组1例为中度、7例为重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0,P<0.01).结论 PICC置管后预防性使用聚氨酯水凝胶敷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的发生规律和病原菌分布.方法将327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分为留置尿管7 d组122例、10 d组107例和14 d组98例,采用尿液细菌定量培养方法检测UTI发生率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结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尿管7、10、14 d的UTI发生率分别为37.7%、48.6%和62.2%(P<0.01),平均为48.6%;大肠埃希菌(59.1%)、粪肠球菌(10.5%)和念珠菌(8.8%)是被检出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术后伴有UTI的159例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7~84 d(中位14 d),无UTI的168例患者为7~28 d(中位10 d),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尿管伴随性UTI平均发生率为48.6%;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UTI发生率逐步升高;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UTI是影响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评价病例9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49例,试验组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注射剂400 mg;1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400 mg,1次/d,疗程均为7~14 d。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0%和79.6%,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3%和77.8%,两组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和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注射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研碎顿服,之后300 mg/d空腹顿服;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阿司匹林100 mg研碎顿服,之后100 mg/d空腹顿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7、14、21、28天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7.1%、61.4%、87.1%、91.4%,对照组分别为21.4%、41.4%、65.7%、67.1%,两组治疗第14、21、28天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21、28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21天与第28天两组组内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大便隐血阳性占5.7%,均发生于第21天后;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大便隐血阳性占4.2%,1例发生于第21天前,2例发生于第21天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300 mg/d比100 mg/d疗效更好,疗程为21 d更合适,既保证疗效,又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对去势糖尿病模型假体周围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所有大白兔双侧卵巢切除,在兔子股骨中段截骨约0.5cm,置入3.0克氏针后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造模成功后将所有兔子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只。实验组采用降钙素6u肌注隔日一次,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1.5mL/次隔日一次,共24周,于24周处死兔子。骨密度检查分别于术前、术后8周、术后16周、术后24周在兴趣区(假体周围)骨密度检查。处死兔子后将手术侧股骨全长取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实验组术前骨密度(0.1863±0.004)g/cm^2,术后24周骨密度(0.1753±0.005)g/cm^2,对照组术前骨密度(0.1865±0.002)g/cm^2,术后24周骨密度(0.1638±0.005)g/cm^2,2组术后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行手术侧假体拔出试验及假体扭转试验。生物力学结果:实验组假体拔出实验为(312.68±8.73)N/cm^2,对照组(205.43±12.45)N/c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假体扭转实验为(80.47±2.51)N/cm^2,对照组(38.52±0.64)N/c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明显降低假体周围骨转换率,减少骨吸收,促进假体周围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同时改善假体周围骨质量,提高生物力学效能,增加假体与骨质的把持力,对临床预防假体松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韦育红  马宝满  龚坚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34-3536,3538
目的探讨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中盆底改良重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月3月在某院行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80例,其中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盆底改良重建术40例(治疗组),单纯非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主要指标和术后患者对性生活满意度及术后阴道顶端脱垂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阴道残端脱垂第1年Ⅰ度2例,占5.00%、第2年、第3年Ⅰ度均为3例,占7.50%,对照组第1年Ⅰ度9例,占22.50%;第2年Ⅰ度11例,占27.50%;第3年Ⅰ度14例,占35.00%、Ⅱ度3例,占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9,P﹤0.01);治疗组术后3年内阴道顶端脱垂发生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3年阴道顶端脱垂Ⅰ度、Ⅱ度共17例,占42.50%,与术后第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4,P=0.040);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能实现盆底结构的重建和组织替代,保持术后盆底支持组织的完整性,预防术后阴道顶端脱垂,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导尿管外涂氯霉素预防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氯霉素外涂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100例手术前须留置导尿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导尿管外涂氯霉素后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要求进行导尿;余下5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要求进行导尿,定期留置标本做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导尿管后的第7、10天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30.0%和66.7%,而试验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6.7%和30.0%,对照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试验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霉素外涂导尿管对预防早期伴随性尿路感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在失代偿期肾衰竭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门诊或住院就诊的45例失代偿期肾衰竭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在痛风急性期使用痛风定胶囊1.2 g,3次/d,对照组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减量[5]。均观察14 d。在入组时、治疗后第1天及以后每2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1次疼痛程度,在入组时及治疗后每周检查1次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生化,并记录不良反应主观症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治疗3 d后实验组VAS.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入组时(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9天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定胶囊在失代偿期肾衰竭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