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王学东  刘爱连  田士峰 《放射学实践》2021,36(11):1408-1413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评估T2及T3期胃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单源双能CT三期增强能谱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的影像资料。由两名观察者分别在互不知晓病理分期的情况下在三期增强单能量图像上进行感兴趣区的勾画,感兴趣区为最大层面的上下三个层面,得到的数据以EXCEL表格输出。统计增强后各期40~70keV下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值,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取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统计学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各期各参数结果的一致性;根据正态分布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灶各期各参数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有鉴别价值的参数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效能。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联合单能量CT值和NIC值,并获得对两组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静脉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和NIC值在T3期胃癌均大于T2期胃癌(P<0.05)。诊断T3期胃癌的AUC分别是0.744、0.734、0.729、0.712、0.714、0.807。其中NIC的AUC最高,以NIC≥0.42时,敏感度为61.9%,特异度89.5%。动脉期和延迟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NIC值在T2与T3胃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静脉期40keV CT值和 NIC值后AUC为0.822,高于部分单一参数的效能。提示联合40keV单能量CT值与NIC值可以提高诊断效能。结论:静脉期40~70keV下单能量的CT值、IC值、NIC值可以进行T2期和T3期胃癌的鉴别诊断。应用能谱参数进行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碘定量测量对不同病理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UCB)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单发UCB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高级别(HG-UCB)25例,低级别(LG-UCB)16例。所有患者在术前采用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模式(GSI)进行盆腔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生成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水)浓度图。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灶在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的碘(水)浓度值(IC),记为ROIT,同时测量髂总动脉的碘(水)浓度值,记为ROIA,并计算两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NIC=ROIT/ROIA)。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位观察者测量各期数据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病灶在两期增强图像上的IC及NI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位观察者获得的各项数据一致性良好(ICC>0.9)。动脉期HG-UCB的IC(21.197±6.775)和NIC(0.196±0.044)值均显著高于LG-UCB(分别为16.144±7.923和0.142±0.0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两组病灶的IC及NIC分别为22.082±5.395和20.124±4.932、0.582±0.149和0.546±0.1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IC和NIC诊断HG-UCB的AUC分别为0.692、0.77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和56.2%、92.0%和62.5%。结论:单源双能CT动脉期碘(水)浓度值和标准化碘(水)浓度值可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术前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Ki-67表达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64例ESC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SCC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水平, Ki-67表达指数≥30%为Ki-67高表达组(47例), <30%为Ki-67低表达组(17例)。测量光谱CT定量参数值, 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120 kVp混合能量图CT值、40 keV虚拟单能级图CT值、碘密度(ID)值、标准化碘密度(NID)和有效原子序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Ki-67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各参数的差异, 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预测Ki-67表达的效能, 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Ki-67高表达组动脉期120 kVp CT值、40 keV CT值、ID、有效原子序数和静脉期120 kVp CT值、40 keV CT值、ID、NID、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动脉期NI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 P=0.07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CT物质定量参数及能谱曲线对儿童腹盆腔的成熟与未成熟畸胎瘤定量及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盆腔畸胎瘤的患儿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6±6.4)岁。均于术前1~2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畸胎瘤术后病理结果将患儿分为成熟型组(12例)和未成熟型组(8例)。所有患儿经能谱CT检查所得影像数据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生成动、静脉期碘(水)浓度图,通过选定ROI分别测量2组病变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有效原子序数以及碘浓度(IC)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2组的临床资料、常规CT特征及能谱CT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成熟型畸胎瘤的直径大于未成熟型,且成熟型畸胎瘤的形态更规则(10/12例),脂肪(12/12例)和钙化(12/12例)更多见(均P<0.05),2组患儿年龄、性别以及病变边界和强化形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成熟型组的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NIC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成熟型组(均P<0.05)。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以及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能谱CT各参数中NIC值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14和0.891。2组病变能谱曲线斜率图走行均呈下降趋势,成熟型组曲线位置低于未成熟组,在低能量区间(40~70 keV)未成熟组斜率K值大于成熟组。 结论 能谱CT物质定量测量技术和能谱曲线分析图在定量和定性诊断儿童腹盆腔畸胎瘤成熟度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定量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50例,术前均行宝石能谱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40~140 keV各能量点下肿瘤的CT值(间隔10 keV),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IC,计算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及静脉期碘含量降低率(ICrr).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微血管侵犯将病变分为2组:微血管侵犯组(A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有无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参数对微血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能谱CT增强扫描共检出小肝癌56个,其中A组37个病灶,B组19个病灶.A组病灶动脉期IC、NIC、能谱曲线斜率及ICrr分别为(2.48±0.70) mg/mL、0.23±0.05、3.39士1.01及0.28±0.16,B组分别为(1.65士0.47) mg/mL、0.16±0.04、2.22±0.64及0.02±0.24,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病灶动脉期40~140 keV的CT值均高于B组,但仅在40~60 keV下2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B2组病灶在静脉期40~140 keV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发现动脉期IC、NIC、Slope (λHU)及ICrr诊断效能最大,AUC分别为0.85、0.87、0.87及0.83.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定量研究为术前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楠  刘爱连  李烨  徐明哲  王学东  郭研 《放射学实践》2019,34(11):1246-1250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平扫图像结合纹理分析对肝脓肿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6年12月采用单源双能CT行CT能谱成像平扫的26例肝脓肿(27个病灶)和29例肝转移瘤(39个病灶)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入组病例均见明显的中心液化区。在AW 4.5工作站上,重建单能量图像(40~70keV)用于纹理分析,选择病灶囊腔最大层面勾画兴趣区(ROI)。应用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方法测定熵值、能量、偏度、方差及逆差矩5个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非正态分布)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参数诊断效能。选择两个最佳参数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不同单能量下诊断效能。结果:40keV、50keV、60keV条件下肝脓肿能量及逆差矩小于肝转移瘤,熵值及方差大于肝转移瘤(P均<0.05)。50keV及60keV条件下偏度小于肝转移瘤(P均<0.05)。其中50keV条件下诊断肝转移瘤效能最高,AUC为0.782,敏感度88.9%,特异度69.2%。70keV条件下肝脓肿方差大于肝转移瘤(P<0.05)。结论:基于单源双能CT平扫图像的纹理分析能够有效鉴别肝脓肿与肝转移瘤,50keV图像结合纹理分析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超声检查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IBC-NST患者70例,整理其术前乳腺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灶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显示Ki-67表达情况。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中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45例)与Ki-67低表达组(25例),比较Ki-67高表达组、低表达组乳腺超声特征差异,总结超声检查特征与Ki-67表达的关联性。结果 70例患者中Ki-67高表达组45例,占比为64.29%。两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病灶直径、纵横比、边缘、血流分布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病灶直径≥2 cm、纵横比≥1、边缘毛刺、富血供占比更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直径≥2 cm、富血供与Ki-67高表达组呈正相关(P<0.05)。结论 IBC-NST患者病灶Ki-67表达较高,且病灶直径的增大、血供的增加与Ki-67高表达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ANB)的CT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ANB患儿,术前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Ki-67增殖指数将ANB分为高表达组(Ki-67指数≥25%,26例)和低表达组(Ki-67指数<25%,10例)。分析肿瘤最大径、形态、瘤内出血、坏死、钙化、血管包绕、周围淋巴结转移、肾脏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等肿瘤CT征象,并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平扫及增强CT值。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儿性别、病灶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患儿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灶平扫CT值、增强CT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参数诊断Ki-67高表达ANB的效能。结果: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出血、形态、中线血管包绕、肿瘤最大径及增强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增强CT值诊断Ki-67高表达ANB的临界值为81.5HU,肿瘤最大径的临界值为9.60cm,中线血管包绕、增强CT值、出血、肿瘤最大径、形态及参数总联合诊断Ki-67高表达AN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 0.769、 0.715、0.752、0.758和0.915,参数总联合的诊断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90.0%。结论:当肿块形态不规则、肿瘤最大径超过9.6cm、增强CT值超过81.5HU、肿块内出血且伴有中线血管包绕征象时,高度提示为Ki-67高表达ANB。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分析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临床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肾脏平扫+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ccRCC与9例乏脂肪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测量并计算皮、髓质期病灶实性部分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及40~140 keV下的CT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变各参数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分析IC、NIC、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效能。结果 ccRCC皮质期IC(62.20±19.50)μg/ml、NIC(0.48±0.13)μg/ml分别高于乏脂肪RAML皮质期IC(35.82±18.40)μg/ml、NIC(0.26±0.12)μg/ml(P<0.05)。ccRCC皮质期曲线斜率(8.66±2.53)、髓质期曲线斜率(4.86±1.17)分别大于乏脂肪RAML皮质期曲线斜率(4.87±2.50)、髓质期曲线斜率(3.32±1.30)(P<0.05)。ccRCC皮质期40~100 keV、髓质期40~60 keV下的CT值分别高于乏脂肪RAML皮质期40~100 keV、髓质期40~60 keV下的CT值(P<0.05)。以皮质期与髓质期IC分别>52.14μg/ml与27.76μg/ml、NIC分别>0.39与0.69、曲线斜率分别>6.35与3.76为阈值诊断,ccRCC的敏感度分别为70.6%与85.3%、73.5%与91.2%、85.3%与85.3%,特异度分别为87.5%与75.0%、100.0%与75.0%、75.0%与75.0%。结论能谱CT成像及多参数定量分析对ccRCC与乏脂肪RAML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为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能谱CT成像参数与肺腺癌病理上的浸润性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 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的资料,共计60例,免疫组化均包含Ki-67,术前均已行宝石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扫描。其中纯磨玻璃结节(pGGN)15例、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组15例、实性结节组30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比较三组结节动、静脉期IC和Ki-67抗原表达的相关性。其中30例磨玻璃结节(GGN)分为A组,包括浸润前病变(2例)和微浸润腺癌(14例),共计16例;B组为浸润性腺癌,共计14例。比较两组腺癌动、静脉期IC和Ki-67抗原表达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中,动、静脉期IC和Ki-67抗原表达呈负相关(r1=-0.749,P1=0.000;r2=-0.624,P2=0.000);pGGN组动、静脉期IC和Ki-67抗原表达无相关性(P>0.05);mGGN组和实性结节组的动、静脉期IC和Ki-67抗原表达呈负相关(r1=-0.754、-0.617 ,P1<0.05;r2=-6.09、-0.460,P2=<0.05)。A组Ki-67抗原表达小于B组(P=0.001),两组动、静脉I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腺癌能谱CT相关参数和KI-67抗原表达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在评估肿瘤增殖能力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但在诊断GGN浸润程度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CT能谱成像相关参数在肝细胞肝癌(HCC)与肝血管瘤(HH)中的差异,探讨CT能谱成像在HCC与H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HCC患者和13例HH患者(17个病灶)均行能谱CT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从40~140keV每隔10keV的单能量平均CT值、标准差(SD,即病灶的不均质性)、碘浓度(ICpp)及水浓度值(WCap,WCpp),并计算病灶能谱曲线的斜率(Sap,Spp)、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碘摄取比值 (IURpp)及碘浓度比(ICR)。结果:动脉期40~140keV能量段、门脉期40~90keV能量段HH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显著低于HC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门脉期40~100keV能量段HH与HCC间的SD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且两者间IURap、IURpp、Sap、Spp、NICap、ICap、ICpp及IC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鉴别HCC与HH的最佳能谱定量参数为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阈值为106.87HU,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82.4%;其次为ICR,阈值为0.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2.4%。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分析有助于HCC与HH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和ICR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_目的:探讨能谱 CT 诊断肺结节、肿块的价值。方法:选取33例 X 线发现肺结节、肿块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利用 GSI 后处理功能,分别测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90 s)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以及标准化碘浓度(NIC),测定各病灶区混合能量 CT 值,比较各参数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17例(恶性组),炎性病变8例(炎性组),除炎性病变外的良性病变8例(良性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组病变混合能量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40~80 keV)以及 NIC 值均为炎性病变最高,良性病变最低。良性组与其他两组进行比较,病灶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扫描中混合能量下的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仅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 CT 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结节、肿块,尤其是动脉早期及延迟期的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能谱曲线特征对不同病理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UCB)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盆腔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检查的55例单发UCB病人资料,其中男47例,女8例,年龄47~97岁,中位年龄72岁。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高级别UCB(HGUCB)组(32例)和低级别UCB(LGUCB)组(23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进行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由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2组病灶平扫及动、静脉期各单能量CT值,生成能谱曲线,并计算曲线斜率(K)。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2位观察者测量各期数据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病灶平扫及增强动、静脉期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平扫,动、静脉期中2位观察者测量高低级别病灶的各单能量CT值的一致性均良好(均ICC0.75)。动脉期HGUCB组40~100 keV单能量CT值均高于LGUCB组(均P0.05);平扫及静脉期2组病灶40~140 keV各单能量CT值以及动脉期110~14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期HGUCB组的K值高于LGUCB组(P0.05);2组平扫及静脉期的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期K值诊断HGUC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4(95%CI:0.625~0.88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9%和84.4%。动脉期单能量CT值中,40 keV诊断HGUCB的效能最大,AUC为0.787 (95%CI:0.665~0.90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和78.3%。结论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能谱曲线可鉴别不同病理级别UCB,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的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PTMC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14例,年龄22~69(47.8±13.9)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组和无CLNM组。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价,包括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微钙化、甲状腺边缘接触、增强扫描后边界模糊。测量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动、静脉期PTMC病灶的碘浓度(IC)及CT值,计算动、静脉期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CT值(N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动、静脉期病灶的IC、NIC以及CT值、NCT值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病灶的形态学征象。绘制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及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得到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征象的联合预测系数。 结果 形态学征象方面,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甲状腺边缘接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8~12.422,均P<0.01),且甲状腺边缘接触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695)。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方面,CLNM组患者原发灶动、静脉期的NIC和NCT值均高于无CLN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6±0.02对0.32±0.03、0.70±0.11对0.59±0.10、0.43±0.06对0.37±0.07、0.81±0.08对0.75±0.12,t=4.248~8.301,均P<0.01)。且动脉期NIC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822),最佳临界值为0.36。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908,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75.10%。甲状腺边缘接触是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对术前预测PTMC颈部CLN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联合T2WI纹理参数分析在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EC)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的女性病人,年龄27~79岁,平均(55.0±9.0)岁。根据Ki-67表达水平将病人分为高表达组(74例)和低表达组(63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为0 、1 000 s/mm2)扫描,并测量ADC值。采用ITK-SNAP软件在横断面T2WI影像逐层勾画兴趣区并获得EC全病灶的兴趣区体积(VOI),通过GE Analysis Kit(A.K.)软件提取1 316个的三维纹理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ADC值和纹理参数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模。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价各单一参数及联合参数(联合ADC和纹理参数)的预测模型对Ki-67表达水平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对多个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 结果 2组相比,Ki-67高表达组病理分期更晚,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比例更高(均P<0.05)。最终筛出5个对EC病人Ki-67表达有较高诊断价值的纹理参数,分别为firstorder_90Percentile、firstorder_Minimum、glcm_InverseVariance、firstorder_Skewness和gldm_DependenceVariance。2组间ADC值及纹理参数比较,Ki-67低表达组的ADC值及firstorder_Skewness高于Ki-67高表达组,而其余4个纹理参数值均低于高表达组(均P<0.05)。将ADC值、单一纹理参数及联合参数分别建立预测模型,预测Ki-67表达的AUC分别为0.799、0.624、0.599、0.604、0.615、0.614、0.854。联合参数模型预测Ki-67表达水平的效能最高,AUC为0.854,均高于其他6种模型(均P<0.05)。 结论 ADC值联合T2WI纹理分析有助于术前评估EC病人Ki-67表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结肠癌神经侵犯(PNI)及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搜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光谱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结肠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病理中PNI/LVI的状态分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35例)。测量光谱CT动脉期、静脉期40 keV、90 keV单能级图像上病灶的CT值(CT40keV、CT90keV)、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并计算光谱曲线斜率λ。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评估各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结肠癌PNI/LVI阳性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光谱CT定量参数CT40keV、IC、NIC、Zeff、NZeff及λ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kVp图像(PI)、40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40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和DWI对卵巢癌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评估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经SMI检查和DWI扫描,并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分析指标含Ki-67)证实为卵巢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按照Ki-67表达指数(≥50%为高表达,<50%为低表达)分为高表达组46例和低表达组28例,分别记录肿瘤的血管数量并测量ADC值。比较2组病灶的血管数量和ADC值,绘制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比较2组病灶AUC的差异,进行血管数量、ADC值和Ki-67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表达组的ADC值低于低表达组,血管数量高于低表达组(均P<0.05)。以0.86×10-3mm2/s作为ADC鉴别Ki-67高、低表达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9%和100.0%,AUC为0.902;ADC值与Ki-67表达呈强负相关(r=-0.799)。以3.5作为血管数量鉴别Ki-67高、低表达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和57.1%,AUC为0.753;血管数量与Ki-67表达呈强正相关(r=0.725)。以0.59作为血管数量联合ADC值鉴别Ki-67高、低表达的阈值,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在预测喉肿物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术前未经治疗,均行IQon光谱CT双期颈部CT增强扫描,术后有病理结果的喉肿物患者47例。将两期图像传输至Philips ISP图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能谱曲线、碘密度图和有效原子序数图。选择病灶强化最明显层面,勾画病灶和颈内动脉ROI,记录碘含量(IC)和有效原子序数值(Zeff),计算归一化碘含量(NIC)、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记录40 keV及90 keV时病灶CT值,计算病灶能谱曲线的斜率(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喉鳞癌和喉良性病变之间各项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能谱定量参数与喉鳞癌、喉良性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诊断喉肿物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动脉期中,喉鳞癌和良性病灶的λ分别为1.36±0.53、1.07±0.51;IC分别为(0.96±0.37)mg/ml,(0.75±0.37)mg/ml; NIC分别为0.13±0.07,0.09±0.05;Zeff分别为7.85±0.2,7.73±0.22;nZeff...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腮腺肿瘤患者55例(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15例),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获得病灶碘浓度(IC)及40 keV、70 keV、100 keV、140 keV单能量CT值,并计算分段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腮腺恶性肿瘤的静脉期4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