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胃癌术后患者多存在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的情况,其正气亏虚的诸多症候也对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临床以脾胃不足为主要病机特点,可见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阴伤等证,在治疗上应强调补益后天的原则,在固护脾胃的同时,兼补他脏之虚。中药膏方中纳入药味较多,相互配伍可调养全身,奏营养五脏六腑枯燥虚弱之效。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了朱佳教授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分析了肺癌的病因病机,包括烟毒袭肺,邪毒侵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痰瘀互结,癌毒阻肺,气阴两虚是肺癌的病机。痰、瘀是第二病理产物,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产生肺癌的致病因素。癌毒阻肺是肺癌发生的关键,是肺癌的致病之根,病变之源。肺阴亏虚贯穿于肺癌的始终。扶正、祛邪、固护是肺癌的治疗原则。扶正是指益气养阴,温煦阳气。祛邪包括宣肺祛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以毒攻毒等。固护是指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文中详细介绍了朱佳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方肺消瘤散,其组方配伍工整,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疏肝理气等功效。  相似文献   

3.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本虚标实之病证,转移是肺癌低治愈率和高致死率的直接原因.肾为五脏之本,正气亏虚之根本在于肾虚.随着肺癌进展,癌毒损伤五脏,耗伤正气,正气受戕亦甚,久病及肾,故"肾虚"贯穿于肺癌发生及转移的整个病程.补肾扶正、培元固本是临床扶正治癌、预防肿瘤转移的常用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本虚标实之病证。癌毒耗伤正气,邪长正消,正气受戕亦甚,久则及肾,故"肾虚"贯穿于肺癌发生及发展的整个病程。肾为五脏之本,正气亏虚之根本在于肾虚。补肾治则属于扶正法,是"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常用方法之一。探讨肺癌患者补肾治则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对从肾论治肺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肺癌发病率高、生存期短、治疗难度大。张培彤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并分析了张培彤教授治疗化疗期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经验。张培彤教授认为积聚病本就存在正气亏虚、癌毒内陷,加之化疗作为外来“毒邪”侵袭,加重了患者正气虚损,导致气血亏虚、脾肾失养。因此,原发性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治疗思路重在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祛瘀化痰、减毒增敏。张教授在此治则基础上灵活用药,随证化裁,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例,从Hp感染的因-机-证-治-防角度对《黄帝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进行新的阐述。Hp属中医"邪气"范畴,Hp感染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正气亏虚则易感染Hp,此即"正虚"为因,"邪凑"为果。二是Hp感染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正气亏虚,进而使病情发展,此即"邪凑"为因,"正虚"为果。"邪凑"与"正虚"不能单纯强调"正虚"为因,"邪凑"为果,需要全面理解其因果关系。防治Hp相关疾病应扶正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8.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9.
肺癌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癌症之一,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机演变较为复杂。正气不足,肺脏虚损是其主要病因,气阴亏虚贯穿肺癌发病始终,到肺癌中晚期肺阴虚损明显,加之放化疗、靶向治疗及热疗等的热毒攻伐,使毒热留滞,耗伤阴津,不少患者表现为阴虚热毒之病机,临床运用养阴解毒法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1.
章永红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病机理,以正虚为本,其中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主,以邪毒为标,痰凝、血瘀、癌毒均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首先,正气不足,无力抵御毒邪,导致毒瘤内生。另一方面,痰凝、血瘀与癌毒胶着,相互滋生,导致肺癌的发生,肺癌产生后,又夺精微以自养,耗伤人体正气,形成恶性循环。章教授治疗肺癌强调扶正与祛邪并重,倡导"调补脾胃做前提,扶助正气为根本,祛邪解毒是关键"三大治疗原则恰当地运用虫类药,同时不忘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2.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之一,其受到历代医家推崇并将其贯穿在诊疗和学术思想之中。花宝金教授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并重视气机升降理论在肿瘤中的应用,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花宝金教授认为食管癌发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为情志因素、脾胃虚弱导致胃气上逆和脾气下陷,进而引起清浊之气郁滞,最终形成痰、瘀、毒等肿瘤病理产物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治则上结合食管"通降"的生理特性进行调治,治法上应调肝与调脾胃相互结合,以恢复气机升降的平衡;其临床代表方剂旋覆代赭泻心汤蕴含着以通降为主的气机升降理论思想,其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气虚对肺癌转移的影响机制以及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饮食节制复合因素法建立脾气虚小鼠模型,连续16 d。造模第17天眼球取血测血清胃泌素浓度,综合验证脾气虚模型。脾气虚模型成功后C57小鼠右腋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制备肺癌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气虚模型组、肺癌组、脾气虚肺癌组、脾气虚肺癌健脾组,肺癌组及脾气虚肺癌组生理盐水灌胃,脾气虚肺癌健脾组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4 d后观测肺转移结节数,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Fas、Bcl-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与脾气虚肺癌组比较,肺癌组、脾气虚肺癌健脾组肺转移结节均较少;与肺癌组比较,脾气虚肺癌组Fas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上调;与脾气虚肺癌组比较,脾气虚肺癌健脾组Fas mRNA表达上调,Bcl-2 mRNA表达下调。结论:脾气虚可通过抑制Fas mRNA表达及促进Bcl-2 mRNA表达,促进肺癌转移;加味四君子汤可通过促进Fas mRNA表达及抑制Bcl-2 mRNA表达,抑制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14.
谷云飞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病位在脾胃、大肠,病机总属脾胃气虚,失其健运,夹瘀夹滞,老年体质多虚多瘀。谷老师从老年体质出发,针对虚实夹杂病机,消补兼施,故选用枳术丸为主方。配伍运用提壶揭盖、宣肺以通,升清降浊、行气导滞,塞因塞用、善佐乌梅中医特色方法,同时兼顾西医中药药理潜心组方。亦指出宣教的重要性,如指导饮食、排便等。  相似文献   

15.
姜德友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多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胆腑通降失常.因感受外邪、饮食失宜、情志不遂等造成肝胆郁滞,以及久病入络者多属实证;因久病体虚、耗伤气血或肝郁脾虚等导致胆络失养者多为虚证.对于本病的治疗,姜教授以疏肝利胆,解郁安神为首要治法,灵活运用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温补脾肾、健补脾胃等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客观总结罗秀丽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罗秀丽教授2018年治疗胃癌的有效病例60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结果罗师治疗胃癌经验为:①四诊多见恶心、纳呆,舌暗、舌淡,脉细、脉弦等。②常用治法为健脾和胃、益气养血。③四气喜用温、平类药物。④五味善用辛、甘类药物。⑤药物归经多属脾、肝经。⑥功效多用清热解毒、燥湿化痰类药物。⑦常用中药有茯苓、砂仁、木香、甘草等。结论罗师认为胃癌病机是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结血聚胃脘,久则成形,本虚标实,其中脾虚血亏贯穿胃癌始终。治疗当以健脾养血扶正为主,兼以抗癌解毒、利湿化瘀以祛邪。在遣方用药上,罗师很注意顾护患者胃气,喜用温平、辛甘、苦咸且入脾、肝、肺、胃经药物,并尽量避免大苦大寒伤胃之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大肠癌,多从脾虚胃弱、湿热浊瘀论治的经验。周仲瑛教授在临证过程中结合其它兼夹证候如气滞、血瘀、痰凝、久病入络等,常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以抗癌解毒为辨病之法,以行气解郁、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搜剔通络为参法,尤为注重清热化浊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脾胃病用药进行数据挖掘,探讨旴江医家危氏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方法:选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3.0"、"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频数、关联分析。结果:按纳入标准后获418首方剂,频率较高的中药类别是:补益药(24%),理气药(13%),温里药(11%),解表药(11%),温性药所占比例达43%。药味以辛(36%)、甘(24%)、苦(23%)为主,药物归经排名前三的是脾(24%),胃(19%),肺(16%)。置信度在90%以上的关联药物组合模式有大枣、甘草+生姜;厚朴、陈皮+甘草;白术、人参+甘草。结论:危亦林治疗脾胃病重视补虚、散寒、除湿、理气。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常用理气药、解表药、化湿药。性味多辛甘苦而温。归经重脏轻腑,突出脾胃肺经。常用药组功效偏于调和脾胃、理气和中、益气健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