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基因检测为指导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术后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Ⅱ、 ⅢA 期 NSCLC 患者 56 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 26 例和非个体化治疗组 30 例, 取个体化治疗组患者新鲜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 检测靶标包括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复合体 1(ERCC1)、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 1 (RRM1)、 β微管蛋白Ⅲ、 胸苷酸合成酶(TS)、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乳腺癌敏感蛋白 1 (BRCA1) 等。个体化治疗组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化疗方案, 非个体化治疗组采用 “吉西他滨+顺铂” 方案, 比较 2 组 1 年、 2 年无疾病生存率 (DFS)、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个体化治疗组 2 年 DFS (57.69%)、 PFS (月: 22.1±5.0) 和 OS (月: 24.1±3.2) 均高于非个体化治疗组 (分别是 30.00%、 18.9±6.2、 21.9±4.3, 均 P < 0.05); 2 组 1 年 DFS (88.46% vs 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 NSCLC 术后的 2 年 DFS、 PFS 和 OS, 提高化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基因(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组织中的表达及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有完整病理、临床及随访资料的88例进展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癌肿组织分别进行ERCC1、RRM1 及BRC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化疗效果、生存情况的关系,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预后评价效果.结果 88例患者中,ERCC1阳性率63.64%,RRM1阳性率61.36%,BRCA1阳性率68.18%;CR率12.50%,SD率22.73%,SD率29.55%,PD率35.23%.ERCC1、RRM1 及BRCA1蛋白表达在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临床分期、化疗效果、存活时间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指标间两两呈正相关(r=0.359-0.436,P=0.019-0.026),阳性表达均为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ERCC1、RRM1、BRCA1在进展期肺癌中高表达往往提示对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患者预后不佳,ERCC1、RRM1、BRCA1可作为NSCLC个体化的联合检测靶标,对化疗方案的制定、用药监测、敏感性评估、预后评价等均可能提供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不同UGT1A1*28/*6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联合UGT1A1*28和*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三者有显著差异且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4.3%、17.4%、57.1%,P=0.005,趋势检验P=0.002)。UGT1A1*28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显著影响,但UGT1A1*6基因突变者较野生型者RR、DCR均明显降低(P=0.023,P=0.032)。联合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显著差异(P=0.002,P=0.008),且DCR降低趋势有统计学意义(95.7%、73.9%、42.9%,趋势检验P=0.001)。结论:在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时,联合检测UGT1A1*28/*6两位点基因较单独检测一个位点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6例进展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根治性结肠癌切除术后采用单纯全身化疗方案(FOLFOX6)进行静脉化疗;联合组28例,根治性结肠癌切除术后,先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4次,再采用单纯全身化疗方案(FOLFOX6)进行静脉化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化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化疗后KPS评分升高率为53.67%,对照组KPS评分升高率为3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5年,联合组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6%、82.14%、75.00%,对照组分别为89.29%、67.86%、53.57%,其中两组患者3、5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可作为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合理化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等方法对202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02例患者中UGT1A1野生型TA6/TA6 156例(77.2%);杂合突变型TA6/TA744例(21.8%),纯合突变型TA7/TA7 2例(1.0%).3~4度不良反应的情况:腹泻27例(13.4%)、白细胞减少19例(9.4%),TA6/TA6与TA6/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白细胞减少与1~2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7/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100%,白细胞减少50%.结论 用伊立替康化疗前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筛查高危人群,预测伊立替康的严重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表达与对铂类药物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电子检索Medline(1991~2009.12)、Pubmed、CBMDisc等数据库,对回顾性病例研究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9篇回顾性病例研究和1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9篇回顾性病例研究资料结果表明,ERCC1表达阴性患者对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反应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P=0.02);1篇文献报道化疗后肿瘤进展时间ERCC1阴性组患者显著长于ERCC1阳性组患者(P〈0.05);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具有统计学差异的2篇报道均为ERCC1阴性组高于ERCC1阳性组 (P〈0.05)。RCT研究结果表明辅助化疗可以明显延长ERCC1阴性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延长ERCC1阳性患者的生存期。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低表达者可以从铂类化疗方案中受益,高表达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差,需要更好的辅助治疗方案。ERCC1作为预测NSCLC对铂类药物化疗方案敏感性的指标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破壁灵芝孢子粉联合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破壁灵芝孢子粉联合XELOX方案化疗,对照组单独应用XELOX方案化疗,化疗4周期前后对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46.9%,对照组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84.4%,对照组为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级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壁灵芝孢子粉联合XELOX方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可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化疗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替吉奥(S-1)联合伊立替康(CPT-11)治疗FOLFOX耐药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对FOLFOX方案耐药的有可评价病灶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实验组给予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IRIS)方案,对照组给予伊立替康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4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CBR分别为54.17%和50.00%,RR分别为19.4%和12.86%,PFS分别为6.8和5.1个月。两组间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Ⅲ/Ⅳ度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腹泻、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FOLFOX耐药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位无进展期高于FOLFIRI方案,而毒副反应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二线化疗的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童华章 《江西医药》2011,46(6):538-540
目的 探讨洛铂与奥铂治疗复发转移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60例放疗和化疗后复发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洛铂和奥铂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评定、中位生存时间、CBR评价、毒性反应.结果 完成两个周期化疗时,两组患者毒性反应中血小板下降发生率、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1);而其两组间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时间、CBR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洛铂和奥铂对复发转移结直肠癌有一定疗效,两者近期疗效相当;但两者毒性反应不同:洛铂主要为血小板下降,奥铂主要是神经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接受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直肠癌的临床确诊患者78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9例,在化疗期间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人性化护理。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直肠癌症状改善效果(89.7%)明显优于A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化疗期并发症发生率(7.7%)明显低于A组(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晚期胰腺癌一线GS方案化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者序贯替吉奥(S-1)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32例患者经一线GS(吉西他滨+替吉奥)方案化疗4周期后,获得疾病控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1∶1)分为序贯S-1组(S-1组)和随访观察组(观察组)。每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S-1组共接受93周期单药S-1化疗,S-1组和观察组中位PFS分别为7.0个月和5.2个月,中位OS分别为10.7个月和7.5个月,2组PFS和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1组不良反应大多数表现为1~2级,3~4级仅有1例粒细胞减少及1例腹泻,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胰腺癌一线GS方案化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者序贯S-1单药治疗安全有效,能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及OS,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表达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与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以2010年4月-2013年7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9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新鲜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1表达水平,给予所有研究对象2个疗程的化疗,化疗方案为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化疗2个周期后,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79例NSCLC患者,37例ERCC1呈阳性表达,42例ERCC1呈阴性表达。(2)ERCC1阳性表达组与ERCC1阴性表达组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吸烟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RCC1阴性表达组的化疗疗效显著优于ERCC1阳性表达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检测ERCC1有助于预测患者对顺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脂蛋白{包括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脂蛋白(a)[lipoprotein(a)]}水平,探讨两者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晚期结直肠癌患者96例和健康体检者112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直接法测定HDL、LP( a)水平。对于结直肠癌癌患者分别测定化疗前和4周期化疗结束后1周以内以上指标水平,并参照RECIST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LP(a)水平明显升高( P <0.001),HDL水平明显降低( P <0.01)。化疗有效组化疗后D-二聚体和LP(a)水平明显降低( P分别为0.036和0.031),HDL水平明显升高( 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无效组化疗后血浆 D-二聚体和 LP(a)水平明显升高( P 值分别为0.025和0.034),HDL明显降低( P =0.01)。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脂蛋白的水平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露  孙怡  李惠  王剑蓉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7-10,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石蜡肿瘤组织和相应血液细胞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同时探讨BRCA1、ERCC1、TS在乳腺癌肿瘤组织与对应患者血液细胞中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53例乳腺癌肿瘤石蜡标本及其对应的血液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石蜡组织和对应血液样本中BRCA1、ERCC1、TS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肿瘤石蜡组织和相应血液细胞BRCA1、ERCC1、TS mRNA表达的相关性以及肿瘤石蜡组织细胞BRCA1、ERCC1、TS mRNA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石蜡组织中BRCA1 mRNA表达的ΔCT为(7.516±2.257),对应的血液组织中为(10.374±2.519)。乳腺癌石蜡组织中ERCC1和TS mRNA表达的ΔCT分别为(6.114±2.944)、(5.950±2.604),对应的血液组织分别为(8.801±2.581)、(10.078±1.73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RCA1、ERCC1在肿瘤石蜡组织与血液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607、0.537,P〈0.05)。肿瘤石蜡组织与血液组织中的TS表达无相关性(r=0.074,P〉0.05)。BRCA1与ERCC1在肿瘤石蜡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0.250,P〉0.05)。BRCA1与TS在肿瘤石蜡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0.256,P〉0.05)。ERCC1与TS在肿瘤石蜡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0.169,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血液标本也许可以替代其肿瘤石蜡组织检测BRCA1和ERCC1 mRNA的表达;BRCA1与ERCC1、TS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家族肽A(UGT1A)基因多态性与抗肿瘤药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肿瘤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33名健康志愿者和196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健康志愿者中男性169名,女性64名;平均年龄(25±5)岁。肿瘤患者中肠癌92例,宫颈癌45例,卵巢上皮细胞癌 59例;男性54例,女性142例;平均年龄(61±19)岁。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2组受试者进行UGT1A1*6、UGT1A1*28、UGT1A3*1、UGT1A3*2、UGT1A3*3、UGT1A3*4 和UGT1A9*22基因多态性检测,比较2组受试者UGT1A基因型突变频率,比较不同UGT1A基因型患者迟发性腹泻和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伊立替康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以相对危险度(OR)及95%置信区间表示。结果肿瘤患者UGT1A3*2基因型突变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50.3%比68.5%,P=0.014),而UGT1A3*3基因型突变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26.0%比6.2%, P=0.001)。196例肿瘤患者Ⅱ~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8.5%(95例),Ⅲ~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1.2%(22例);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9.0%(96例)。UGT1A1*28位点野生型纯合子(WW)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和Ⅲ~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突变型杂合子(WM)+突变型纯合子(MM)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40.4%(57/141)比69.1%(38/55),P=0.006;Ⅲ~Ⅳ度:5.7%(8/141)比25.5%(14/55),P=0.001];UGT1A9*22位点WW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迟发型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WM+MM基因型携带者[26.2%(17/65)比47.6%(40/84),P=0.006;26.2%(17/65)比51.1%(24/47), P=0.0057],未发现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基因型与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相关(OR=5.657,95%置信区间为4.782~7.245,P=0.039)。结论UGT1A1* 28 和UGT1A9* 22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ERCC1)在晚期人结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及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以江西省肿瘤医院行结肠癌剖腹探查术患者44例的标本为材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ERCC1表达水平,所有入组患者随访2年。结果肿瘤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50.00%,ERCC1阴性者铂类药物化疗有效率为59.1%(13/22),而阳性者则为27.3%(6/22),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Cox回归分析显示ERCC1表达为结肠癌患者独立预后因子(P=0.002)。结论ERCC1表达可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