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范松  樊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282-128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126例,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两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D、Fg和HbA1c的水平。结果 D-D、Fg和HbA1c水平在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D、Fg和HbA1c水平升高,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判断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120例T2DM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将120例T2DM患者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微血管病变组(50例)和无微血管病变组(70例),分别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分析。结果 120例T2DM患者的FIB、D-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微血管病变组FIB、D-D水平均高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IB、D-D呈正相关,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能存在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通过对血浆D-D和FIB的检测,希望能及时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性.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男132例,女108例,全部受试者均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下肢动脉病变程度,按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病变组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与非病变组,比较病变组与非病变组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病变严重程度情况.结果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病变组(3.20±0.66)g、L VS(2.85±0.57)g、L(P<0.01),高纤维蛋白原患者较正常纤维蛋白原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增加,病变程度更重(50.94%VS 26.20%,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分析30例T2DM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2DM组TAFI、vWF、FIB、D-D水平校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浆TAFI、vWF、FIB、D-D与T2DM尤其是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微血管病患者应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小板参数、部分凝血指标联合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7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微血管病变的患者83例,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96例)及80例健康对照组的HbA1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部分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数值。结果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患者组的HbA1c、MPV、PDW、FIB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无微血管病变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测定HbA1c、FIB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并分析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大血管病变组(n=75)与非血管病变组(n=138),设健康对照组20例,检测三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将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s—CRP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s-CRP、纤维蛋白原等均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炎症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水平,探讨纤溶活性增强与COPD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靖江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50例COPD患者,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90例(AECOPD组)、COPD稳定期患者160例;另外同期选取该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浆FIB、FDP和D-D水平。结果(1) COPD患者组FIB、FDP和D-D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5.18±1.51)g/L、(6.95±3.17)mg/L、(2.38±1.12)mg/L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ECOPD组分别与COPD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FIB、FDP和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但COPD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D-D[(0.87±0.43) mg/L]升高明显外(P<0.01),FIB和FD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轻度升高(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的体内的FIB、FDP和D-D水平,为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BNP、HbA1c的变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Nycocard READER11分析仪及Dxpress德帕思心梗心力衰竭快速检测仪检测16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65例、2型糖尿病伴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59例、2型糖尿病伴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43例]及50名无糖尿病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浆HbA1c和BNP水平。分析各组间BNP、HbA1c水平变化及其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NPDR及PDR组HbA1c水平高于NDR组(P〈0.05),且HbA1c水平越高,DR发生率越高(P〈0.01)。NPDR组BNP水平与ND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PDR组血浆BNP水平高于NDR组及NPDR组,并且随病变程度加重,其血浆浓度也增加(P〈0.01)。结论PDR患者BNP及HbA1c水平均较高,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老年DR发生和发展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糖尿病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探讨COPD合并T2DM凝血与纤溶机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5例COPD合并T2DM患者、25例单纯COPD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D-D及FIB含量的检测。结果 COPD合并T2DM组血浆D-D及FIB含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PD合并T2DM组血浆D-D及FIB含量均高于单纯COPD组。结论 COPD合并T2DM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通过对血浆D-D及FIB的检测,及时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2型糖尿痛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1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另选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DFIB的水平。结果DD、FIB的检测水平在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检测血浆DD和FIB水平有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71例T2MD患者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DM1组32例和DM2组39例,另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NC组,分别检测各组HbA1c、D-D、CRP水平。结果糖尿病两组的HbA1c、D-D、CRP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5),DM2组HbA1c、D-D、CRP水平显著高于DM1组,且HbA1c与D-D、CRP均呈正相关(P<0.05)。HbA1c、D-D及CRP水平有助于T2MD合并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了解病情的进展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杜国有  顾向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2):1151-1151,F0003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和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倾向,有微血管病变者更为明显,其血浆PT、APTT、TT结果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FIB值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0.05);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者血浆PT、APTT、TT、FIB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的变化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关。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活化状态和血栓形成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有无大血管相关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A/Cr)的差异,探讨A/Cr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3—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40例及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44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尿A/Cr。结果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的病程相比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较长。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发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的尿A/Cr值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1)。尿A/Cr值与HbA1c、糖尿病病程、FIB、TG、血尿酸和SBP呈正相关(r=0.283、0.219、0.184、0.138、0.130、0.125,P<0.05)。把尿A/Cr当成因变量,借助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糖尿病病程、FPG、HbA1c、SBP进入回归方程:Y=-10.182+0.071X1+0.699X2+0.409X3+0.681X4(X1:SBP;X2:HbA1c;X3:FPG;X4:糖尿病病程,P<0.05)。结论尿A/Cr值能够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病程、HbA1c、FPG、SBP是2型糖尿病患者A/Cr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4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 HbA1c与 hsCRP四分位数水平分为4组;另选择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生化指标及相关慢性并发症筛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与 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 hsCRP呈正相关,不同 HbA1c、hsCRP四分位组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 与hsCRP水平升高,HbA1c与 hsCRP呈正相关,HbA1c、hsCRP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控制血糖、抑制炎症可避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相关性。方法:将16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DF组89例和单纯T2DM组80例,测定三项指标水平,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DF组和单纯T2DM组三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前者高于后者(P〈0.01);三项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hs-CRP、D-D及FIB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发展而升高,且升高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P选择素(P-sel)及纤维蛋白原(FIB)在监测糖尿病及诊断早期血管并发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全自动生化和血凝分析仪分别对146例糖耐量正常者(对照组)、165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HbA1c、GSP、P-sel及FIB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HbA1c、GSP、P-sel及FIB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血管并发症组HbA1c、GSP、P-sel、FIB的水平又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均<0.05)。结论检测HbA1c、GS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的控制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sel及FIB水平显著上升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高度活化、血液高凝程度加剧,是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监测糖尿病病情变化及诊断早期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Nycocard READERⅡ分析仪及Dxpress德帕思心梗心力衰竭快速检测仪检测16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65例、2型糖尿病伴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59例、2型糖尿病伴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43例]及50名无糖尿病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浆HbA1c和BNP水平。分析各组间BNP、HbA1c水平变化及其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NPDR及PDR组HbA1c水平高于NDR组(P<0.05),且HbA1c水平越高,DR发生率越高(P<0.01)。NPDR组BNP水平与ND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PDR组血浆BNP水平高于NDR组及NPDR组,并且随病变程度加重,其血浆浓度也增加(P<0.01)。结论PDR患者BNP及HbA1c水平均较高,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老年DR发生和发展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糖尿病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FIB)的检测,探讨COPD合并T2DM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组:单纯COPD组(30例),有并发症组(30例)和无并发症组(30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浆D-D、FIB的含量。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别对各组的D-D、FIB进行比较。结果有并发症组的D-D、FIB均高于单纯COPD组及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并发症组的D-D、FIB与单纯COPD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PD合并T2DM患者伴有视网膜、肾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病变时,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凝血、纤维功能紊乱。在诊治COPD合并T2DM并发症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 c,HbA1c)水平变化,探讨LPA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42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7例、2型糖尿病且无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患者(糖尿病组)41例、门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46例,检测4组血浆LPA,FPG及HbA1c水平;观察组和脑梗死组于入院7d后再次检测血浆LPA水平.结果 观察组、脑梗死组和糖尿病组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LPA,FPG及HbA1c水平均高于脑梗死组、糖尿病组(P<0.01);发病7d后,观察组和脑梗死组LPA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脑梗死组(P<0.01).结论 超负荷血糖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LPA水平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成可能部分与血浆LPA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杨浩  李乔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1):1441-144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 78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无DR病变(NDR)老年患者纳入NDR组,42例2糖尿病合并DR患者纳入DR组,60例体检健康老年人纳入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对象HbA1c水平。结果 DR组HbA1c水平高于NDR组,而NDR组HbA1c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HbA1c测定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DR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