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阐述了该学科的概念,学术内容以及与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二级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为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中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重点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知识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中医药信息交叉领域概念交叉和术语歧义造成的领域知识表达混乱现状,以中药子领域为样本,初步实现其核心概念的知识表达和本体建模。方法通过收集和梳理包括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的中药知识权威来源数据,基于本体论的概念建模方法,明确中药概念内涵,确定概念属性,厘清概念间的关系,初步完成中药子领域核心概念的本体建模。结果完成包括"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核心概念的本体建模。结论初步实现中药相关核心概念模型的构建,可为其他子领域的中医药知识表达和共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SNOMED CT是一部以逻辑化概念定义为核心,内容涵盖了现代西医学临床术语和与卫生保健相关的非医学专有术语的标准化术语集,概念分类与基于语义的属性关系建立是SNOMED CT实现标准化的两种重要工作方法.其中概念分类不仅明确设定了术语标准化工作的范围,还实现了对医学知识体系的纵向切割,指定了每一个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纵向坐标,为横向语义关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概念分类是SNOMED术语标准化的起始性工作.SNOMED CT依据特定的概念分类理论建立起顶级概念分类框架,并于顶级分类下逐层设立亚类形成了树状概念层级体系,收纳了数十万条概念.以2007年版SNOMED CT的19个顶级概念分类为对象,介绍了每一个顶级分类的含义及功用,为学习借鉴SNOMED CT标准化工作方法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中药学中,术语是阐释中药功效、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词语,在《中药学》课程的学习中,中药学术语是一个重要环节,对该环节掌握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药学术语具体描述、抽象概括间关系的处理,合理利用药性理论,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中药作用及功能特点阐释,从而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术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 《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6):215-217
目的:构建中药学概念体系雏形。方法:应用诠释学、考据学、训诂学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历代本草文献、历版中药学教材、各类中药学专著等进行系统梳理,对中药学概念进行整理与发掘。结果:界定概念类别和层次关系,规范中药学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和一般概念。结论:初步构建了中药学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7.
每一学科都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正是该学科存在的基石。本草、本草学、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就是中药学科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对“中药学”的解释为近代中药学科的通称,中国药学古称“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本草”或“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这样的解释令人难以满意。下面是笔者对这几个概念的检索(见表1)和探讨,请雅正。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医药》2008,28(3):F0002
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学专业增设于1973年,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名牌专业。中药学专业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中药学、中药药理、中药药剂、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化学等6个二级学科和多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药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临床中药学等二级学科,其中中药鉴定学是其他二级学科的基础,其学科建设和发展对中药学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药鉴定学教材50年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教材出版数量及出版形式、主编、出版社、载药数等信息,总结了本科类和专科类教材的编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编撰建议:教材更新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同步,关注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的差异,注重研究生教材编撰,优化教材编撰逻辑。系统分析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将为未来教材编撰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升教材的水平与整体质量,有利于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正>《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主编: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中国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8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题名、并列题名、主办单位、创刊时间、出版周期、学科分类号、ISSN号、CN号、邮  相似文献   

11.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静  高杉  李琳  徐一兰  高树明  于春泉 《中草药》2019,50(10):2257-2265
中药是一个多成分、多作用靶点和多作用途径的复杂系统,中药及其复方治疗疾病遵循整体观思想。网络药理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性、系统性和注重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相吻合,是一门从系统层面揭示中药对机体调控网络作用的新兴学科,为研究传统中药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搭建了桥梁。综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方法与策略,以期为采用网络药理学揭示中医药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生殖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为其进一步拓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对生殖系统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进展。结果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药物在体内对生殖系统的活性。结论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研究中药对生殖系统在体活性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S T Yuan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82, 588
OBJECTIVE: Desserting toxicity and reasonable us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METHODS: Analys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oxic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the reason for ascension of the case poison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l medicines are poisonous. The venomous drug can cure disease when it is reasonably applied. On the contrary, the good medicine will be harmful to one's health if it is unreasonably used. In order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securely and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seriously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experiences of using drug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相似文献   

14.
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原思通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582
目的 :论述中药毒性及合理用药问题。方法 :分析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认识及当前中药中毒病例攀升的原因。结果与讨论 :凡药皆有毒。用之合理 ,毒药可以医病。用之不合理 ,良药亦毒人。认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及用药经验 ,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论述中药毒性及合理用药问题。方法 :分析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认识及当前中药中毒病例攀升的原因。结果与讨论 :凡药皆有毒。用之合理 ,毒药可以医病。用之不合理 ,良药亦毒人。认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及用药经验 ,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讨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综述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心得,对上述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  相似文献   

17.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通过对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动力学的讨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综述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心得,对上述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术语规范化研究工作是临床中药学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苦能坚阴"的内涵及历史渊源、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一些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许敏  姜壮壮  陶丽  刘延庆 《中草药》2019,50(14):3477-3483
中药血清药理学通过从正常与疾病模型动物血清中分离、鉴定血清移行成分从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中药药效成分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属于低溶解-低渗透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但生物效应高,血清药理学不能评价非血清移行成分的功效关联规律。基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成分的渗透性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各自的渗透性行为,形成不同的口服吸收处方。因此中药成分的渗透性尤其是多组分共存条件下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是解决中药功效物质基础问题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首先概述了中药肠渗透与跨生物屏障渗透性评价的体内外实验模型及其各自的应用价值;然后探讨了常见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与渗透动力学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最后基于渗透性实验模型与构动关系研究,评述近年来关于中药多组分渗透动力学规律及其渗透机制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化学成分之间可以通过促进药物转运或者形成离子配伍而影响成分间的渗透吸收,以期为寻找和预测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及成分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to analyz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the fu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Bibliometrics were adapted to perform visu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with Citespace and SPSS for windows 22.0 version(IBM, Armonk, New York, USA).Knowledge map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field, to identify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dynamic frontiers, and to elaborat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network pharmacology.Results: The research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China is at the stage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ies.At present, we focuses on the solution of actual disease problems and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while the ap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new hot spot and tren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Conclusions: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knowledge groups, so that a systematic knowledge system can be formed in the field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domestic as soon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