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针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寻找降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50例.电针组取双侧内关和曲池穴,对照组不做治疗,观察气管插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电针组各项指标升高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电针内关和曲池穴可以降低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电针在麻醉诱导与气管插管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电针在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性手术病人 4 0例 ,随机分成电针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0例 ,病人入手术室后记录麻醉前 ,麻醉诱导后 ,气管插管时 ,气管插管后 1、3、5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各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心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插管时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高于麻醉后 (P <0 .0 5 )。结论 电针内关、神门、膻中穴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使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用药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进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假穴位组(S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合谷、外关、金门、太冲、足三里、丘墟;S组在非穴处行经皮电刺激;C组取穴同T组,只在相关穴位贴皮肤自粘电极,不通电.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3组患者均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T组在插管后1 min、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其余两组(均P<0.05).T组术中暴露鞍区和取瘤阶段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定向力恢复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24 h内C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程度,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全麻(对照组)和针刺复合全麻(针麻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针麻组在全麻诱导前应用针麻仪刺激器(取双侧内关、合谷、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针麻诱导15 min后与全麻组一样开始全麻诱导和维持。并运用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连续血流动力监测仪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时、术毕、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位时间维库溴铵用药量针麻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及血流加速度指数(ACI)在麻醉诱导期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 在插管即刻和拔管时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而针麻组无明显变化;插管即刻和拔管时,MAP、RPP、SVR和ACI对照组明显高于针麻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刺复合麻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血液循环趋于稳定,并且能减少麻醉药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将60例择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20 min以韩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内关至气管导管拔除,对照组入室静卧20 min后诱导。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BIS值以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及插管时、分离甲状腺、术毕、拔管时静脉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BIS值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围术期HR、MAP较观察组波动明显且E、NE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缩短了离室时间,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了麻醉费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参附注射液预注对开胸手术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预注对开胸手术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参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参附组在麻醉前给予参附注射液1.0ml/kg,用5%~10%葡萄糖注射液(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生理盐水)适量稀释后使用,滴速30~50滴/min;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或平衡液50~100 ml.2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对2组病人气管插管前和气管插管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5min和10min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参附组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稳定,尤其在血压稳定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预注能有效防止循环系统紊乱,对麻醉诱导期保护循环、稳定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前电针刺激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行胃大部切除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诱导全麻,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电针刺激,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时间段HR、MAP、SVR、ACI及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插管即刻及拔管时HR、MAP、SVR、ACI、CO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均0.05),麻醉诱导期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均0.05);观察组插管即刻及拔管时MAP、SVR、A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躁动及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 h及48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电针刺激有助于维持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少、疼痛程度轻,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以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1月老年股骨下端骨折需手术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全身麻醉,实验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变化明显.但实验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小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揿针穴位埋针对全麻气管插管苏醒期患者呛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1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90),观察组病人术前行揿针穴位埋针干预,对照组病人不进行干预。对比2组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期呛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组患者气管插管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各时间点循环数据。结果 观察组呛咳的发生率与呛咳程度33.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1时MA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T4时MAP、HR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揿针穴位埋针可以有效抑制全麻手术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亦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10.
Wu Y  Yuan J  Feng XM 《中国针灸》2011,31(2):155-15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全麻与单纯全麻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激反应影响的差异.方法: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TEAS辅助全麻组(T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20例.T组采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刺激30 min后全麻下实施手术,电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G组单纯全麻下完成手术.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5 min(T1)、气腹建立后5 min(T2)、气腹建立后15 min(T3)、手术结束(T4)时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浆内皮素(ET)、皮质醇(Cor)含量.记录术中低血压或高血压发生情况.结果:G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血液动力学指标较术前下降,幅度大于T组(P<0.05);气腹建立后T组血液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无显著变化,而G组则逐渐增高,与术前及T组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组围手术期ET、Cor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G组在建立气腹后逐渐增高,且均高于T组各时点(均P<0.05).结论:针刺辅助麻醉有利于维持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液动力学的平稳,减轻CO2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超前镇痛与硬膜外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1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硬膜外腔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术中正常麻醉;观察2组于麻醉诱导前电针双侧内麻点、内关穴30min,术中正常麻醉;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3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3组患者针刺/硬膜外穿刺前(T0)、切皮时(T1)、拔管时(T2)、术后2 h(T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及拔管时间;检测T0、T3,术后12 h(T4)、24 h(T5)和48 h(T6)血浆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镇痛效果。结果:观察1组MAP在T1、T2时间点低于观察2组、对照组(P<0.05),HR在T1、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MAP和HR在T1、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观察2组β-EP含量在T4、T5、T6时间点较观察1组、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1组、观察2组5-HT和PGE2含量在T3、T4、T5时间点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1组、观察2组VAS评分在T3、T4、T5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超前镇痛与硬膜外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均能为胸部手术提供有效围术期镇痛,前者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平稳,对机体的生理干扰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减少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麻醉药用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手术,试验组全麻的同时予以电针内关、合谷穴。记录全麻药物追加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试验组术中丙泊酚、芬太尼追加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6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采用电针刺激,可减少全麻药追加量,并不影响手术安全和降低麻醉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最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Hz/100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Hz/100Hz,均诱导30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Hz、经穴100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在镇痛方面效果最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和经穴2Hz/100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最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电针频率对肺切除患者血清IL-1、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N  Ma W  Shen WD 《中国针灸》2012,32(6):523-526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术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针刺麻醉电针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56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22例)、Ⅱ组(16例)、Ⅲ组(18例)。各组均行常规药物麻醉,全麻前30min,Ⅱ组、Ⅲ组予电针后溪、支沟、内关、合谷,Ⅱ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Hz,Ⅲ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Hz/100Hz,电针刺激维持至手术结束。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患者术前24h、切皮后10min、术后24h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3组患者切皮后10min IL-6较术前24h显著上升(均P<0.01),IL-1含量变化不大(均P>0.05);与切皮后10min比较,Ⅰ组与Ⅲ组患者术后24hIL-1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Ⅱ组则变化不大(P>0.05);3组患者术后24hIL-6含量较切皮后10min均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2Hz电针频率针药复合麻醉能部分调节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围术期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5.
Ma W  Zhu YM  Zhou H  Fu GQ  Pan H  Shen WD 《中国针灸》2011,31(11):1020-102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甲状腺手术中不同频率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32例)、B组(29例)和c组(33例),分别使用2Hz、100Hz、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记录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A组(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不同组别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均无缺氧情况发生。结论与2Hz、100Hz比较,2/100Hz电针刺激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位进行针药复合麻醉时阿片类镇痛药追加量少,循环较平稳,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周红  童稳圃  刘圣灵  张敏 《针刺研究》2001,26(3):170-171
我院针麻研究室自 1 997年 2月至 2 0 0 0年 1 2月 ,应用手法针刺穴位加针刺增效药静脉复合麻醉在电视胸腔镜下作肺手术临床研究 33例 ,使病人在浅麻醉状态下持续手法捻针完成电视胸腔镜肺手术 ,同时随机设全麻对照组 33例。针刺取穴原则 :循经取穴 ,上下肢同名经相配 ,上肢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郄门、鱼际 (健侧 ) ,下肢取束骨、足临泣、太冲、足三里、太溪、三阴交 (双侧 )。针刺诱导每穴捻 1min ,共 3遍 1 8min ,在麻醉诱导前 5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 1 0 0mg ,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 2 0mg ,常规麻醉插管 ,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气管插管全麻胃肠术后咽喉痛(POST)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胃肠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电针组患者全身麻醉前30 min给予点刺少商,电针尺泽、合谷并持续至术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静脉全身麻醉。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 POST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术后咽喉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和术后12、24 h PONV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电针组患者术后12、24 h时POST和PONV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12 h比较,两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患者POST的转归,减少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