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运行的保障现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社区医养结合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四类典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试点单位,对各类模式的服务保障,成本、定价、考核和结算等资金支持情况,服务保障评价等进行调研。结果在保障内容方面,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所需的人、机、料、法和环的保障要素基本完善。在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运行的资金支持方面,除了"多点执业"模式下,养老机构需要按照全科医生半天的机会成本支付给全科医生个人常规上门查床巡诊的费用外,其他均参照中心内原有的收费体系。服务保障评价方面,试点单位对医务人员执业保障、结算办法、供需匹配和医务人员紧缺等方面表示担忧。结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包存在服务环境保障不足、服务内容供需不匹配、医务人员执业保障不健全和结算方法不便利等问题,需要政府和供方从深入挖掘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借助信息化改善医疗服务结算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老年人对医疗护理与养老照护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建立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医疗与养老两方面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导致一系列"医养分离"矛盾的迸发。基于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立足于社区视角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中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可操作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为老年人提供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意义,并为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建议。方法通过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对护理的需求及医养结合现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的优势,建立完善的转诊流程和机制,使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加快专业型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结果我国现阶段存在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对于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政府应在监管同时加大补贴投入,规范社区管理,加强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构建多元化医疗供给体系。以我院为例的医养结合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中设养,完善了我国养老体系,因此应使其健康良性发展,使其变得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和规模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该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相关政策、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方法调查研究。结果三明市养老问题突出,居家养老是主要发展方向;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以"公办"为主导,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嵌入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感到满意。结论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符合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方式及经济支持等愿望,该模式值得推广,但此项工作刚起步,在顶层设计、政策优惠和法律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介绍了该市在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中的具体举措,分析医养结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总结精准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建立中医药和智慧医养体系、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经验。提出通过促进医养功能耦合、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健全多层次长期护理制度、拓宽医养结合融资渠道、壮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等路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真正实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上海市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医养结合现状,推动医养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方法 以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综合照护实施框架》为指导,通过文献归纳分析法查阅国内外与医养结合及评价相关的期刊文献、政策文件等,结合专家咨询与论证,明确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评价框架、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等。结果 在基于《老年人综合照护实施框架》明确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框架和国内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涉及7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宏观层面包含加强管理和问责制度、加强体系建设;中观层面包含促使居民和社区参与并提升其能力、支持并协调多学科人员提供服务、面向社区的定向照护服务;微观层面包含对个人需求、偏好和目标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照护计划。结论 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为上海市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需方角度出发了解新疆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以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同时为制定健康养老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方便抽样选取新疆5个医养结合试点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60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人需求得分前4位依次是医疗服务类(3.35±0.455)、中医药服务类(3.10±0.196)、护理服务类(2.99±0.231)、基本服务类(2.99±0.050)。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居住方式、月收入、月支出、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情况、所患慢病种数这9个因素对需求总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情况(t=9.470,P<0.001)、婚姻状况(t=6.316,P<0.001)、职业(t=-5.657,P<0.001)、所患慢病种数(t=3.640,P<0.001)、月收入(t=-3.320,P=0.001)这5个因素是影响老年人需求总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新疆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  相似文献   

8.
<正>为进一步规范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经调查研究,参考相关部门标准规范,遵循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定本指南。本指南所称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是指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到老年人家中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机构,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医疗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人口的养老及医疗问题已经成为日趋严峻、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但目前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着医养对接困难、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康复医学专注于改善和提高人的功能障碍,提高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三甲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人才梯队较完善,各康复亚专业开设相对齐全,服务能力强。笔者尝试从医养结合相关因素着手创新医养新模式,并初步通过对社区的规划、社区建筑的设计、社区功能区的设置、内部人员的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制定,初步构建基于三甲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医养结合特色社区。本研究将为当前医养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医养结合是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核心,合理优化配置医疗养老资源。通过回顾总结日本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转型、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中医药医养服务等问题,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提出多维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老年人的医养护需求状况,为居民选择医养结合、政府发展医养结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结果]90.74%的调查对象有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对其进行人群特征分析表明,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服务意愿在年龄、文化水平、月收入、退休前职业上等有差异(P<0.05),其中60~70岁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家庭因素中,有医养结合需求和无医养结合需求的老年人在子女数和子女看望的频率上选择存在差异(P<0.05),且选择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群体其子女数及子女看望的频率较高;在经济负担方面,月收入水平是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焦点因素;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来看,69.6%的调查对象都患有慢性病,且对医养结合需求较高。[结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选择意愿较强烈,对其医养护需求内容程度均较高,其康乐服务、康复保健及医疗服务需求程度最高,但个人支出费用是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焦点因素,制约着老人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多层级、持续性"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厦门市6个区,16个街道/镇,44个社区,3260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基于Andersen理论模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要因素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82.01%),仅有12.89%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倾向性因素中,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高、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OR值均大于1(P0.05);使能因素中,在婚、主要由配偶照护、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倾向于医养结合式养老,OR值均大于1(P0.01);需要因素中,老年人自理情况越差越倾向于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P0.01)。使能因素对模型的贡献度最大,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最大。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需求高于一般的机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受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收入、照护情况和自理能力等因素影响,其中使能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薛镭  安娴  王峥 《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0):56-58
目的:推进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调研相结合,分析我国目前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法规、供需困境及实践模式;采用SWOT框架系统分析基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结果:构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社区养老医疗支持"为主体的全新的服务体系,可成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结论:可以从调整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和建立配套机制三个方面开展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广州市某大型居住社区内医养结合服务供需情况,构建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建设方案,为城市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布局和适配方法提供参照。方法 2019年8—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某社区500名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各医疗、养老相关服务机构负责人进行供给调研,共纳入访谈人员9人,问卷调查人员25人。结果 70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量为2 209.32人次/天,社区目前仅有18项供给,总供给量为488.00人次/天,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部分,需建立一家集机构入住、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来补充,经计算其服务体量,需包含40张养老床位,43张日间照料中心休息椅位,40张固定餐位,配置41位照护人员。结论 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建设需要对嵌入社区进行精准供需分析,确保综合体不仅能满足需求,同时保障持续运营和生存。  相似文献   

15.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选择,笔者通过调查昆明Z社区的"医""养"供需情况,研究发现:养老金已成为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老年人虽不强调子女的赡养责任,但仍希望和子女一起生活; Z社区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重视不足; Z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未开展深入的康养服务,社区老年人对其使用率不高。在昆明城市社区开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中,应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建立适老化社区;践行分级诊疗,探索长期护理保险;转化政府职能,调动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深圳市老年人医养结合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10—12月采用分层等距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10个行政区75个街道222个社区共2 376名年龄≥60岁常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深圳市2 376名老年人中,有医养结合照护需求的老年人839人,医养结合照护需求率为35.3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前职业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单位人员的深圳市老年人更易有医养结合照护需求,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退休前职业为农民、月平均收入≤4 999元、期望照护模式为家庭照护和社区照护、照护补偿方式为资金补偿的深圳市老年人不易有医养结合照护需求。结论深圳市老年人医养结合照护需求意愿较低,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月平均收入、期望照护模式和照护补偿方式是该地区老年人医养结合照护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青岛市老年人医养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探讨影响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意愿的相关因素,为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8月抽取青岛市7个区43家医养结合机构2 040位入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收集医养机构服务的利用和需求情况,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入住老年人中,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最高的依次为:疾病诊治(87.68%),生活照料(76.25%),健康管理(73.83%);需求最低的依次为:安宁疗护(11.69%),老年人服务热线(33.77%),体育娱乐活动(36.9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意愿的因素主要为年龄、由谁来照护、最担心和焦虑的问题和户籍类型(P 0.01)。结论青岛市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服务需求巨大,且存在多层次、个性化的医养需求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政府应构建医养结合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政策法规、资金支持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城区老年人医养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本市老龄化后养老延伸服务的发展趋势,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医养结合养老运行新模式。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运行现况及老年人养老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被调查人群医疗需求以慢性病为主,养老需求中子女养老比例较高,愿意入住带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的占半数以上,子女越多,入住养老机构及护理院的意愿越弱。结论:关注改善目前老年人"长寿不健康"状况,推动养老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调整,选择适合和合适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来完善与优化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龄、空巢、失能、失智加剧的"中国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军队离退休干部对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存在着庞大的刚性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而"医养结合"模式将成为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1]。所谓医养结合,是把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养老、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相关服务[2]。在军队调整改革期间,军队干休所如何为老干部构建起一个安全、专业、便捷、多维、无缝的经济高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一直是党和军队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雨婷  罗秀  谭梅  刘芳  陈煜 《卫生软科学》2023,(2):46-51+57
[目的]分析成都市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养服务供需匹配现状,细化基层医养资源调配方向,为缩小医养服务供需匹配差距提供建议。[方法]采取方便抽样,在成都市4个行政区分别选取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构建供需匹配模型对不同维度医养结合服务进行供需匹配分析。[结果]匹配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医养结合服务的供需水平,基层医养结合总体匹配度为0.8829,处于较低水平;在不同维度中供需匹配差异明显,整体呈现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心理关怀服务>智慧化服务。[结论]基层医养结合服务存在供需错位,供给总量不足、服务发展偏离群众、服务需要难以转化为需求等问题。应建立以医疗护理为主,多元化养老服务并举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格局,构建综合性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供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