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  相似文献   

3.
读高健生研究员撰写的“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后受到启发,深感“引经”理论对眼病治疗有重要作用,现就有关“引经”理论在眼科领域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以便同道参阅指正。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内伤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提出调理脾胃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在"脾胃气虚,阳气不升"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大法。本文从补气升阳、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祛暑、升阳通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李氏升阳学说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益气升阳法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光明中医》2000,15(6):20-21
益气升阳法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为主证的一种治法。是金·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的治法。其方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八味药组成 ,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 ,且具温中而不伤阴 ,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方中黄芪为主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 ,辅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 ,共同补中益气 ,当归以养血和血 ,柯韵伯曰 :“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胃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 ,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 ,此用药有…  相似文献   

6.
运用补中益气汤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遵《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益名方.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白术、甘草为臣,益气健脾补中;佐以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和胃;更用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为使,兼有疏郁透达之意,诸药相伍,共起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在临  相似文献   

7.
穆绪超 《新中医》1993,25(11):9-10
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从临床实际出发,总结出治胃下垂6法:消食化积、益气升提法;燥湿化痰、健脾升阳法;辛开苦降、调气升清法;疏肝和胃、健脾升清法;温肾补中、升阳举陷法;益气养阴、补中升阳法。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为治疗脾虚气弱、饮食乏倦、内伤寒热等症之要方.笔者临床习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疗效亦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为补中益气之代表方.近年来,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脾胃气虚型便秘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结果:48例患者,痊愈25例,显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结论:补中益气汤是升阳举陷、培中益气之名方,临床以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为辨证要点,治疗脾胃气虚型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补气升提法是补益脾气、升阳举陷,用以治疗脾虚气陷的一种方法。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本法的典范。方以黄芪为主补益中气升阳固表,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以补中气,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又加柴胡、升麻升提之力,诸药共臻强壮脾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凡因脾气不足而形成的疾病,或因病而导致的脾气不足之证,均可选用本法治疗。 1.眩晕中气不足,脑髓失养,症见头昏目花,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纳少无味,自汗脉细,苔白质淡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川芎、炒枣仁等。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13.
白兆芝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杂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临床擅长运用补脾益气法治疗疑难杂病,其补中益气升清法,补脾胃泻阴火法,健脾益气法,健脾升阳除湿法,补脾益气、化痰祛饮法,益气健脾、温阳散寒法等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义 《河南中医》2007,27(10):70-70
补中益气汤乃李东垣《脾胃论》之经典名方,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内科杂病每能获效,兹举例如次.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为<脾胃论>方,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法则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笔者在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疑难病证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治疗五官科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所创,有补脾胃、益气升阳、举陷及"甘温除大热"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与下陷之病变.笔者用该方治疗五官科病症,异病同治,疗效满意,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8.
例举三个应用升阳举陷法的治病验案,分别使用升陷汤治疗胸中大气下陷、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益气聪明汤治疗上气虚陷,并分析气虚下陷按部位可分为大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上气虚陷证,对升阳举陷法在临床中应用作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9.
益气升陷法为清代医家张锡纯治疗"大气下陷证"所创,并自拟升陷汤及类方,益胸中大气之不足,使下陷之气复升,其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及《脾胃论》之益气升阳理论.胸中大气具有"贯心脉、行呼吸"的生理功能,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若大气虚而下陷,内外之气不相续接,则呼吸不利、精神昏聩,甚者呼吸顿停.故从益气升陷的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  相似文献   

20.
升清降浊法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广泛,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清降浊的基础当从脾胃出发.耳、鼻、咽喉皆属清空之窍,依靠清阳之气濡养,清阳既升,浊阴亦降,官窍才能正常通利.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当从脾胃论治,培养后天之本,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耳鸣耳聋则补中益气,盈其耳窍;咽炎喉炎则补益脾气,水至金充;鼻炎口疮则健脾通窍,化浊清道.另外,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升提之品引药上行,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