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OF)感染血清学变化。方法选择26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和9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儿童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肺炎衣原体抗体(CP-IgM),按照阳性结果标准比较分析。结果哮喘组MP阳性率为32.1%(85/265),CP阳性率为14.0%(37/265),均高于对照组的14.4%(13/90)和4.4%(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M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进行MP—IgM、CP-IgM检测,能指导临床用药,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军队某部无偿献血者的外周血进行了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平行检测,旨在探讨国内供血者中MP和CP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MP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应用定量ELISA法检测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发作时及其后7d的双份血清MP抗体,包括IgG、IgM抗体,并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22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5%,对照组有6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组M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要高度警惕MP感染,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患儿12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相关呼吸道疾病婴幼儿的血清抗肺炎支原体(MP)抗体、抗肺炎衣原体(CP)抗体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血清抗MP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5.83%,抗CP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P<0.05;χ2=7.22,P<0.05)。②婴幼儿患儿各年龄段中MP IgM、CP IgM和RSV IgM分布情况,血清MP IgM和CP IgM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RSVIgM阳性率30天~1岁组中最高。③抗RSV抗体在支气管哮喘中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56%,抗MP抗体阳性率在非典型肺炎中最高,为46.27%。④观察组患儿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检测,单项指标的临床诊断实验评价抗MP抗体的敏感性和真实性最高,分别为37.66%和54.00%。结论:抗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的检测是诊断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雯  罗凤飞 《现代养生》2014,(16):40-4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临床发病情况与肺炎支原体(MP)、衣原体(C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哮喘患儿90例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儿体内CP-lgM阳性者20例(22.2%),CP-lgG阳性者18例(20%),MP-lgM阳性者10例(11.1%),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感染情况(P<0.05);另外,病程<3月的患儿CP感染率明显增大,患儿平均年龄与CP感染的persen相关系数为0.30(P<0.05),表现弱相关性。结论:部分哮喘患儿的发病与CP感染密切相关,年龄较低的患儿因抗感染能力较低,更应重视对CP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孙伟红 《现代保健》2009,(31):42-42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以及冶疗策略。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20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对照组),采用甘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62例,阳性率51.67%;对照组阳性29例.阳性率24.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MP—AD检查.  相似文献   

7.
姜今玉  董贞爱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53-1954
目的:研究肺炎衣原体(CP)和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收集门诊哮喘发作期儿童136例,其中男96例,女40例,年龄(4.9±2.5)岁。分成1~3岁组41例,3~5岁组50例,5~15岁组45例;其中病程≤3月29例,35例按GINA方法使用吸入激素。对照组为无明显呼吸道症状的内分泌门诊儿童,共67例,男34例,女33例,平均年龄(5.4±2.6)岁,其中1~5岁35例,5~10岁32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IgM、肺炎衣原体IgM。结果:①哮喘发作期儿童136例中有CP-IgM阳性28例,单纯CP-IgG阳性10例,其中1~3岁组急性CP感染率为14.6%,3~5岁组22.0%,5岁以上组24.4%。3组既往CP感染率分别是0.6%和15.5%;年龄因素与CP感染率呈弱相关(R=0.26,P<0.01)。对照组67例中急性感染3例,占4.5%,既往CP感染2例占3.0%,合计阳性率7.5%,其中1~5岁35例中未检出CP感染者;两组比较P<0.0001。哮喘儿童中MP-IgM阳性15例,阳性率11.0%,对照组阳性5例,阳性率7.4%,P>0.05。②哮喘发作期患儿病程≤3月的29例,CP感染者12例占41.3%,较病程长者CP感染率要高,P<0.05。③在吸入激素治疗时仍有哮喘频发的35例哮喘儿中,7例有急性CP感染(20.0%),4例有既往CP感染(11.4%),合计占31.4%,5例有MP感染(14.3%)。结论:肺炎衣原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部分哮喘儿童的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因其免疫力薄弱,CP的致病作用更应予以重视。在新诊断的儿童哮喘中有较高比例的肺炎衣原体感染。对使用吸入激素控制不住的儿童哮喘应注意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评估,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患儿哮喘发作的关系及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此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就诊的7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将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分为A、B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44.74%;上呼吸道感染组患儿感染阳性率为10.67%;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阳性患儿常规治疗组(A组)总有效率为41.18%;加用阿奇霉素组(B组)总有效率为88.2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行MP-IgM检测可明确患儿MP感染状况,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MP感染哮喘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儿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肺炎都是儿科呼吸系统的主要疾病。近年来,我们发现MP肺炎发病高峰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亦明显增高。为了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共同发病机制及是否密切相关,我们对小儿哮喘及MP肺炎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进行检测,旨在了解NO在其发病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MP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应用定量ELISA法检测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发作时及其后7 d的双份血清MP抗体,包括IgG、IgM抗体,并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22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5%,对照组有6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组M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要高度警惕MP感染,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11.
我室在提取和纯化肺炎支原体DNA的基础上,将其DNA酶切片段重组到pBR~(322)的PstI位点再转入E.CoLi RR_1建立了肺炎支原体克隆基因重组菌株。我们采用快速抽提方法,证明了所检测的质粒为重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重组质粒显示出外源DNA片段。进一步用肺炎支原体DNA探针证明此外源DNA片段为肺炎支原体DNA片段,从而证明所检测的质粒为肺炎支原体重组质粒。为分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MP感染不仅损害呼吸系统,尚可使肺外脏器受累。现将我院2004年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4年住院的血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202例(男92例、女110例),其中婴幼儿  相似文献   

13.
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血清型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山市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血清型分布情况,比较正常人群肺炎链球携带株与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血清型分布关系,探讨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和血清型分布特点。方法 肺炎链球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有关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法规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判定;肺炎链球菌分型使用Quellung反应方法。结果 266株肺炎链球菌中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占26.7%;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达97.1%、100%、56.3%、84.5%、42.5%、78.9%;在所有菌株中排在前9位(占所有血清型的65.9%)的常见血清型是23F(13.2%)、6A(12.4%)、19F、(10.9%)、6B(7.1%)、14(6.4%)、1.5B(5.3%)、NT(5.3%)、19A(3.0%)、22F(2.3%)。而71株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菌株中排在前9位的常见血清型分别为19F、23F、14型、不能分型、6B、22F、、9V、19B和33F。目前推荐使用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33F、)能覆盖所有分离菌株血清型71.9%。结论 在携带者中,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已处于较高水平,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同时对其它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且已发现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材复方新诺明耐药已非常严重;建议对小儿和体弱老人使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接种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降低耐药菌株出现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李蓉  葛新 《预防医学论坛》2008,14(2):141-142
[目的]研究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内细菌的杀灭作用.[方法]用高分子滤膜琼脂培养法制备生物膜,采用肉汤培养法检测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单独应用与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庆大霉素 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生物膜内细菌的影响.[结果]单独应用的三种抗生素对生物膜作用8 h后残余菌量分别为初始菌量的76.0%、75.0%和80.0%;两组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同样处理生物膜后残余菌量分别为6.5%和9.0%.[结论]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与庆大霉素 氧氟沙星联合应用,能显著增强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内细菌的杀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123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血清分型。方法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S.p对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123株S.p中,耐阿奇霉素发生率为100%;对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利福平、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5.04%、78.05%、19.51%、0.81%、0;血清分型共涉及11个血清型/群,主要集中在19、6、14、15、23血清群,5株S.p未能分型,多重耐药菌株分布在6、19血清群。结论S.p耐药严重,且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趋势;血清分型居前6位的是19F、6、14、15B/C、23F、19A,尤其是多重耐药株以6、19血清群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检验不规律使用阿奇霉素与MP耐药性是否相关.方法 以MP抗体滴度1∶320为诊断MP感染标准,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792例5~13岁合并发热或(和)咳嗽的MP感染患儿中,MP-IgM呈阳性的43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1年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和MP感染次数分别纳入实验组(n=217,半年内无MP感染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用史);对照组(n=214,1年内反复MP感染且不规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2次).患儿入院当天于不同时间进行2次MP培养,对培养结果MP呈阳性者提取DNA进行23S rRNA V PCR产物合成与23S rRNA V区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进行MP呈阳性者的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性试验.对两组MP株的耐药性等进行比较.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敏感和23S rRNA V区无突变患儿进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于治疗2周及4周末再行MP培养,对阳性者分析23S rRNA V区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对实验组阿奇霉素敏感且23S rRNA V区测序无基因位点无突变的患儿进行阿奇霉序贯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及4周时判断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疗效.对于对照组214例反复MP感染患儿不规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频次与耐药性关系进行统计学比较.对两组患儿的肺外并发病及住院时间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年龄及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本组患儿的MP感染率为54.4%(431/792).对本组药敏实验结果MP-IgM呈阳性患儿咽拭子进行快速MP培养的阳性率为26.6%(115/431).实验组与对照组MP株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P=0.041).对照组214例患儿1年内不规律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频次与耐药率比较,不规律用药次数越多,耐药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χ2趋势值=22.056,21.932;P〈0.05).实验组14例患儿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阿奇霉素敏感且23S rRNA V区测序无基因位点无突变,对其进行阿奇霉序贯治疗2周后,咽拭子培养结果显示MP呈阳性为4例,根治率为71.42%(10/14).对此4例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对阿奇霉素仍敏感,并对其进行23S rRNA V区测序发现无基因位点突变,继续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至4周末时,实验组14例患儿的根治率为92.85%(13/14).实验组14例MP药物敏感株与对照组37例MP耐药株患儿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3,P〈0.05).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5,P〈0.05).结论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MP感染安全有效,并不会诱导出耐药株,而不规律应用阿奇霉素可诱导耐药株,且耐药率与不规律应用的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IPM)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分型,探讨基因分型检测在鉴别亚胺培南耐药的意义。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221株,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评估其药物耐药性,并采用改良Hodge试验确证。应用PCR方法鉴定菌株,检测菌株的KPC、VIM、NDM及OXA-48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17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均表现出对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甚至出现对所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临床出现耐药菌株的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目前在该院的耐药菌株基因型主要以KPC-2型基因为主,占总耐药菌株的15/17,同时也出现了NDM-1型(1/17)和VIM-2型(3/17)和OXA-48(1/17)。结论 KPC-2型是该院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主要型别,对肺炎克雷伯感染患者耐药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两种检测方法的不同。方法:将198例疑似MP感染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两组:A组(0~3岁,n=75)、B组(3~12岁, n=123),分别取咽拭子用PCR法测MP-DNA,取血清用IIFA法测MP-IgM,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率。结果:MP-DNA检测阳性率为57.07%,MP-IgM检测阳性率为47.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MP-DNA阳性率48.00%明显高于同组MP-IgM阳性率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MP-DNA和MP-IgM阳性率分别为62.60%、60.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R与IIF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MP感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姚英  徐瑞军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403-1404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耐药性与变化情况,为临床抗感染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从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8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占28.5%,其产酶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应重视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对产EXBLs肺炎克雷伯菌应首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并应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515-1516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措施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5.0%(P<0.05)。实验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肺部症状消失时间、恢复正常体温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3%(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