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 2 4h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 1、2级之气虚痰浊型患者 4 2例 ,用中药复方芪麻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 ,分析其 2 4h、白昼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 ,2 4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 (% )。并与正常对照组指标进行对照。结果 :复方芪麻胶囊降低血压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1 7% ,各动态血压指标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 2 4h、白昼及夜间的血压 ,减轻血压负荷 ,能防止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李典鸿  靳利利  刘秋江 《陕西中医》2010,31(10):1307-1309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100例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芪麻胶囊组治疗组50例(黄芪、法半夏、天麻等)50例和卡托普利组对照组50例。结果:两组均能降低血压(P<0.05);复方芪麻胶囊改善中医症候更加明显(P<0.05),能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BNP,与卡托普利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降低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BNP,具有一定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86-88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芪麻胶囊2粒,3次/d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及内皮损伤因子内皮微颗粒(EM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够有效降低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中医症状积分,降压及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内皮损伤相关因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够改善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及中药复方芪麻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分为50mmHg≤动态脉压60mmHg和动态脉压≥60mmHg2组,分析动态脉压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的变化和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50mmHg≤动态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均出现尿微量蛋白等早期肾功能损害表现,并且随着脉压的升高,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P0.05),降低尿微量蛋白的排出量(P0.01),改善肌酐清除率(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平均动态脉压与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的肾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芪麻胶囊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5.
袁利梅  刘磊  朱培罡  王清海 《河南中医》2012,32(11):1459-1460
目的:观察益气化浊法治疗气虚痰浊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气虚痰浊型IS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予复方芪麻胶囊口服,日3次,每次2粒;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口服,日1次,每次5 mg,必要时加用吲哒帕胺缓释片(纳催离),日1次,每次1.5mg,调整使用至血压达标并维持稳定,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血压平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平滑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改善气虚痰浊型ISH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降压作用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评价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芪麻胶囊模拟剂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芪麻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服药8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动态血压及检测血液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内皮微颗粒(EMPs)的水平及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XB2、ET-1、EMPs、ADMA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O浓度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治疗后NO浓度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具有益气化痰作用的复方芪麻胶囊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及具有益气化痰作用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证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MAU检测及中医证型研究。对患者的年龄、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中医分型结果显示气虚痰浊所占比例最高,阴阳两虚型与无症状型比例较低,各证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气虚痰浊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阴阳两虚无症状。各证型在平均年龄方面存在差异,由大到小排序为气虚痰浊阴阳两虚阴虚阳亢无症状肝火亢盛。各证型MAU阳性率由大到小排列为:气虚痰浊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火亢盛。气虚痰浊型MAU阳性率与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痰浊型的高血压患者服用复方芪麻胶囊4周以上者MAU阳性率较低。结论:高血压伴尿微量白蛋白异常患者气虚痰浊证多见,运用益气化痰法可能会降低MAU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气虚痰浊型),早期肾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周为1疗程,共两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证候疗效、尿微量蛋白及肌酐清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P0.05),能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P0.01),改善肌酐清除率(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能显著改善全身症状(P0.05或P0.01)。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有干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有效药物,与常规西药降血压药合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动态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I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比治疗组稍好,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降低舒张压,效果较治疗组明显(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能使血压平稳下降,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疗效无明显差异,且能改善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对ISH患者的远期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二陈汤对痰浊上蒙型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二陈汤对H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及其对血同型半胱氨酸、L-DLC,脂蛋白a及三酰甘油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痰浊上蒙型H型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口服二陈汤治疗,两组用药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监测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动态血压和血浆Hcy,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三酰甘油等。结果:治疗8周,治疗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动态血压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Hcy,L-DLC,脂蛋白a及三酰甘油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降压药配合二陈汤治疗痰浊上蒙型H型高血压病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血浆Hcy、L-DLC等浓度还能更好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舒张压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低舒张压的收缩期高血压(SBP〉140 mmHg,DBP〈70 mmHg)患者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常规检查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并进行评分。结果血瘀证和痰浊证组颈动脉病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血瘀证及痰浊证是低舒张压收缩期高血压的多发证型;低舒张压收缩期高血压可作为心脑血管病预后提示之一。血瘀证和痰浊证是低舒张压收缩期高血压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56-758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对高血压的防治作用。方法:将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分别给予基础降压药替米沙坦片(80 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芪麻胶囊(2粒/次,3次/d),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给药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脂联素水平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EH患者的APN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降低,Ba-PWV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SBP、DBP、APN、Ba-PWV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在降低SBP及APN水平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可显著增加EH患者脂联素水平,推测这可能是其改善高血压动脉僵硬度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复方芪麻胶囊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丝线缩窄法制备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口服给药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压,测定血清中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均可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舒张压(P0.01或P0.05),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P0.01或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具有物具有明显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芪麻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基础抗高血压治疗及复方芪麻胶囊,对照组采取基础抗高血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24小时动态血压及baPWV。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BAPWV及治疗后收缩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改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及功能,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4型,检测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痰浊中阻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结论H型高血压与中医各证型均有相关,其中与痰浊中阻型关系密切,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胆汤联合依那普利治疗H型高血压(痰浊内蕴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胆汤进行治疗。考察2组患者的血压变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与炎症因子水平、中医临床疗效、肝肾功能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Hcy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血浆炎症因子TNF-α、Hs-CRP及IL-6含量亦明显减少(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联合组中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安全性方面,患者肝功能(ALT、AST)与肾功能(Cr、BUN)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温胆汤可安全有效地协助依那普利控制血压及炎症,降低Hcy水平、减轻临床症状,继而为其"从痰论治"奠定临床基础,为中西医结合治疗H型高血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及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灌胃给药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并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测量各组大鼠主动脉弓壁厚度;建立气虚血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及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口服给药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均显著降低(P0.01),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均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弓壁厚度显著降低(P0.05、P0.01);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相比,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及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具有一定的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及其与血浆血栓素B2(TXB2)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52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4型,检测各证型TXB2的含量,分析证型分布及与TXB2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出现率最高的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各证型TXB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布规律为阴虚阳亢型>气虚痰浊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其与血压的高低不成比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型、气虚痰浊型(P<0.05),肝火亢盛型舒张压高于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和气虚痰浊型.结论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痰浊型为多见,阴虚阳亢型与气虚痰浊型TXB2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4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33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sdLDL-C、Hcy水平;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常见中医证型有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不同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火上扰组、风痰瘀阻组和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痰湿蒙神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和风痰瘀阻组(P0.01);气虚血瘀组的sdLDL-C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5);气虚血瘀组和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风火上扰组和风痰瘀阻组的Hcy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P0.05)。脑梗死中医证型与sdLDL-C、Hcy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分析和运用复方芪麻胶囊有效治疗该类患者,认为气虚型可能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辩证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