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房颤发病率逐年升高。据估计到2030年,欧洲将有1400万以上的房颤患者。年龄2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约为3%[1-2]。房颤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ESC发布的《2016年ESC/EACT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强调了房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建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性糖代谢紊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主要致盲病因之一,发病率随病程发展而增加。DR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目前我国DR患病率在城市糖尿病患者中约为50%,其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约为6%[1]。预计到2030年美国将有2500万、全球约有3亿DR患者[2]。中国DM患者中DR发生率为25.2%,且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R发生率就高达12.4%[3]。DR的发生发展与血糖、血脂…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因可产生严重临床事件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据估算,在2010年世界上有2090万男性房颤患者,1260万女性房颤患者;在欧洲,到2030年将会有1400万~1700万房颤患者,每年将新增加12万~21.5万确诊房颤患者。在2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大约为3%[1-2];在高龄、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老龄化、肿瘤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受关注的三大卫生问题,年龄又是肿瘤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美国国立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美国50%的肿瘤死亡及70%的肿瘤相关死亡发生于老年患者,60~79岁美国人的首要死因为肿瘤。预计到2030年,美国70%的恶性肿瘤新病例将发生于老年患者[1-2]。在我国,50%的肿瘤患者和80%的肿瘤死亡患者发生于  相似文献   

5.
自1943年Kolff首次将透析用于临床以来,血液透析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至今已有近 80 年历史,2017年估计全球肾衰竭的患病率为0.07%,达到970万例[1],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将达到543.9万(389.9万~764.0万)例[2].目前约89%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取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P-选择素与冠心病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增高。美国自然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0.95%,年龄低于55岁者,房颤的患病率为0.1%,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为9.0%,估计到2050年房颤患者的人数将超过560万[1]。通过对资料的分析,Heeringa等[2]计算的55岁发生房颤的终生危险分别为:男性23.8%,女性22.2%。而我国的调查结果显示[3]:房颤总患病率为0.77%,标准化后的患病率为0.61%,房颤的总患病率和国外相关资料的趋势接近,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目接近800万。所有房颤患者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  相似文献   

7.
<正>当今,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2007年全球约2.46亿人患有糖尿病[1],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增长到3.8亿[2],而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3年JAMA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3]。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普遍认为饮食控制是其根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首次颁布"糖  相似文献   

8.
<正>有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约2.85亿(6.4%),2030年将达到4.39亿(7.7%)[1]。在我国,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进行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糖尿病总的发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为15.5%[2]。据此推断,全国应存在9240万例成年糖尿病患者和1.482亿例成年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正心力衰竭是各种慢性结构性或非结构性心脏病发展到后期的共同表现。美国现有620万例心力衰竭患者群体,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发病率持续增加[1]。针对这些患者的不良预后,已经有许多控制心力衰竭进展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治疗方法。近几年,在指南的规范药物治疗下开始出现一些辅助器械治疗(例如心脏再同步疗法、植入式监测器、心室辅助装置)和心脏移植等[2]。尽管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研发新的心力衰竭器械,以解决目前仍然较高的患者死亡率(高危亚组每年20%~25%)和大量的心力衰竭住院率(美国每年100万人次)[1]。心房分流术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对于许多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病毒性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据估计全球平均每天有近4 000人死于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与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的死亡率相当[1]。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30年要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焦点从个体转变到公共卫生策略,特别是在现有公共卫生设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阻断传播和减少新发感染。全球通过母婴传播引起的新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比例预计将从1990年的16%上升到2030年的50%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现被公认是发病率最高的代谢性疾病,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65亿人[1].癌症已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全球第二大死因,2030年癌症患者将增长至两千七百万人[2].  相似文献   

12.
方宁远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11):1013-1016
<正>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2008年美国年龄≥65岁的人群约占13%,预计到2030年将达20%,我国也不例外[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年龄≥65岁老年人口为1.5831亿,占人口总数的11.4%[2]。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多见,西方国家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为60%~70%,我国约为50%[3]。高血压是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收缩压升高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统计数字,在所有年龄组人群中,受糖尿病困扰的患者为1.71亿,预计到2030年将迅速增加到3.66亿,糖尿病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也将由2.8%增长至4.4%;中国作为糖尿病的重灾区,2000年糖尿病患者约2000万,2030年预计将升至4000万以上^[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高凝状态和抗凝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无该心律失常者的 5 .6倍 [1 ]。本文综述房颤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异常及抗凝治疗。  根据美国 Fram ingham对 5 2 0 9人的 2 2年随访研究 ,房颤在人群中总的发生率男性为 2 .2 % ,女性为 1.7% [2 ] ,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升高 ,从 30~ 39岁的 0 .2‰上升到 80~ 89岁的 39‰ [3 ] 。房颤常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结果 ,其中心力衰竭和风湿性心脏病是房颤独立的预示因子 ,这类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比其他心脏病患者增加 6倍。目前 ,由于高血压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故…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者超过1000万例,并预计在今后20年内成倍增长[1]。研究证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将增加4~5倍[2]。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能够降低该风险,但是高达40%的患者并不适合接受抗凝治疗[3]。此外,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也面临着依从性问题和潜在的不良事件风险,其中包括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这些挑战为寻找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替代方法创造了动力。房颤引起栓塞性卒中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内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的病因和流行病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4%~1·0%,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达9%[1]。此外,房颤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平均为5%,不同亚组间差异很大(0·5%~12·0%)[2]。房颤流行病学的数据大多来源于北美和西欧。近年来,国内陆续发表了国人房颤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有超过200万房颤患者,而中国的房颤病人在800万以上[3],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危害将继续增长,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房颤的流行病学由于不同种族、不同年代…  相似文献   

17.
正心力衰竭是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表现和主要致死原因[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和新药物及介入技术等医疗手段的发展,它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预计从2012~2030年,其患病率将猛增46%[2]。另外,心力衰竭的预后很差,确诊后5年生存率仅为50%,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最后战场[2]。心力衰竭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肿瘤患者的特点与药物治疗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恶性肿瘤对老年患者的生存影响越来越明显。美国的调查显示:肿瘤是60~79岁人群的主要死因,>50%的肿瘤患者年龄>65岁,>70%的肿瘤相关死亡发生在>65岁患者,预计美国2030年将有超过70%的癌症初诊患者>65岁[1-2]。如何规范化处理老年肿瘤患者这一特殊人群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由于该类患者较  相似文献   

19.
��������˥�ߵ����ν�չ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目前美国心力衰竭患者达到5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55万人,预计至2030年可能上升到1 000万人.老龄化与各种危险因素增加是心力衰竭发病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达到10‰,大约80%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年龄超过65岁.心力衰竭发病率高,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力衰竭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如:动作迟缓、震颤、强直和不平衡)和非运动症状(如: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及疼痛和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PD患者的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PD患病人数的一半[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