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炎症指标、凝血及生化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娩孕妇223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对照组113例健康孕妇,病例组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尿酸(uric acid,UA)指标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与孕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指标的MLR、BUN、Cr、UA、TT、P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P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MLR、BUN、Cr、UA、TT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成正相关,PT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TT、FIB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机体的炎症、凝血水平较正常妊娠高,同时生化指标异常。通过对炎症、凝血、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中药局部冷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安中医脑病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局部冷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等各凝血指标,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等各纤溶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PT水平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FIB、D-D水平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纤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Ig、tPA-A含量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AI-1含量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局部冷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检测诊治孕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23例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为观察组,同期23例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均进行D-D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患者TT、PT和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D和FI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D-D和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孕妇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指标的变化以及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3例脑梗死病例和46例脑出血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栓弹力图(TEG)的5项主要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或α角(Angle)、血栓最大幅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和传统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mer)以及血小板数量(PLT)。 结果 3组的K值、Angle、MA值、CI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无明显差异;脑出血组的Angle、MA值、CI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脑梗死组患者的Angle、MA值、CI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脑出血组的K值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出血组的PLT低于脑梗死组(P<0.05);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脑出血组的APTT低于脑梗死组,PT、D-Dimer 高于脑梗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FIB、TT无明显差异;血栓弹力图的R值与APTT,K值与PT,Angle、MA和CI与FIB、PLT均呈正相关;而K与FIB、PLT,MA与PT、TT,CI与PT、APTT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在急性发病期凝血状态复杂,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存在片面性和不及时性,而采用血栓弹力图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的凝血状态,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凝血状态及其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组、COPD稳定期组及同年龄健康对照组包括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BG)、D-二聚体在内的凝血纤溶指标及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内的炎症因子水平。观察凝血纤溶指标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稳定期组比较, COPD急性加重期组的APTT、PT及TT均显著缩短,FBG、D-二聚体均增高,TNF-α显著增高而IL-10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FBG、D-二聚体增高,APTT缩短(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的 APTT、PT及 TT与 TNF-α呈负相关,而与 IL-10呈正相关, FBG、D-二聚体与TNF-α呈正相关,而与IL-10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尤其是处于急性加重期,存在血栓前状态特点,其与COPD系统性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与妊高征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和正常妊娠孕妇各50例及99例妊高征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采用挪威NycoCardRea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检测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正常孕妇血浆PT、APTT缩短,Fbg及D-D水平增高;妊高征孕妇血浆PT、APTT明显缩短,Fbg及D-D水平明显增高。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三组间TT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妊高征组中,血浆D-D含量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Ρ<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趋向。产前进行凝血四项与D-D的检测,对指导病情监测和治疗、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钟少卿 《广东医学》2008,29(5):843-84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状态。方法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与健康妇女各20例。检测所有妇女血小板4项与凝血5项。比较3组妇女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差异。结果①3组孕妇Plt,PCT,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lt,PCT,MPV以及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孕妇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T,INR,AP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PT,INR,APTT,TT及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显著增强,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9.
何周瑜 《吉林医学》2012,33(28):6102-610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待产142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1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D-D、FIB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观察组PT及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检测D-D、PT、APTT、TT及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保证胎儿的顺利生产及孕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与乳腺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利于对乳腺癌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凝血四项的水平,以及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及是否远处转移各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血浆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APTT和FI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病理类型及有无远处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其凝血四项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TT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TT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更好地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与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80例下肢深静脉不同的超声表现,分为3组:①血栓组,②血栓前状态组,③正常组。并将各组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的相关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FDP、Fbg等3项指标:血栓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组与血栓前状态组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1)。结论超声联合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及产后3天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8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240例孕妇(早、中、晚孕组各80例)及80例产后3天产妇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产后3天组PT均高于对照组和早、中、晚孕组(P<0.05~P<0.01),而早、中、晚孕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IB、APTT和D-D在中、晚孕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晚孕组TT均低于对照组和产后3天组(P<0.05)。结论: 孕妇随孕期延长血液逐渐呈现高凝状态,产后3天趋于正常;对其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对预防孕产妇血栓栓塞性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包括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足月)孕妇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及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及统计学分析比较,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正常晚孕组和15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凝血功能指标在子痫前期中的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子痫前期患者156例作为观察组,按照疾病程度又分为子痫前期组(n=81)和重度子痫前期组(n=75),并选取同时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妊娠期女性15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NR、PT、APTT、FIB水平略低,TT、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痫前期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的INR、PT、APTT、FIB水平略低,TT、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PT、APTT、FIB水平与病情程度成负相关(P<0.05),TT、D-D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凝血功能部分指标随病情发展产生变化,表明凝血功能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患有肿瘤的患者在经过肿瘤切除术治疗后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8名患有肿瘤的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8名肿瘤妇科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时又以128名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对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 水平以及肿瘤妇科患者与正常女性之间进行监测比较.结果 对比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可以明显发现手术前,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高,在手术完成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的各项指标都低.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高,妇科患者的凝血功能亢进,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通过监测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可以降低妇科患者在完成手术切除术发生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