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寒厥:1.阳衰阴盛之寒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据阳衰阴盛之理,临床且可见恶寒踡卧、四肢不温、呕吐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而欲绝等症。治当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则噘逆止。如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相似文献   

2.
厥阴病的关键,突出一个“厥”字。《伤寒论》中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它概括了厥的共性。兹就厥阴病中寒厥与热厥,初步探讨如下。1寒厥寒厥证,乃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肢所致。阳衰则阳气不足,外邪侵入易为寒化,由于火衰失固,故出现“手足厥逆而恶寒者”或“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寒厥之证,非用大温之剂不能还阴阳之气于顷刻,故提出:“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后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只能用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之法。治疗寒厥的代表方,首推四逆汤…  相似文献   

3.
<正> 厥,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是抢救危重疾患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伤寒论》中有关厥的条文论述颇多。其辨证治法亦至为精当实用,现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一、回阳救逆法阳虚阴盛,证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脉微细者,用四逆汤温运脾肾,逐阴回阳;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见里寒外热者,用通脉四逆汤逐阴回阳,通达内外;若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从阴引阳。寒厥是少阴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伴有四肢逆冷的内脏功能严重衰竭的综合病症。四逆  相似文献   

4.
13.破阴回阳止利法“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上二条症状虽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外的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较四逆汤证更为危笃,唯姜、附量大,取大辛大热之剂,速破在  相似文献   

5.
阙证以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对此论述颇为详尽,现将其有关治法分析如下:1 回阳救逆法 本法适用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阙证。《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病机为病邪直犯少阴,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病从寒化。当此阳衰阴盛之际,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主以四逆汤。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辣,助附子以救逆;伍甘温之炙甘草,以补脾胃、调诸药。三药合用,力专效宏,图回阳救逆之功。本条之病机,除亡阳外尚有液  相似文献   

6.
第二节回阳救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当病至阳气衰微,阴寒里盛,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下利,神衰欲寐,脉沉细或沉微,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时,急须用回阳救逆法救治,四逆汤便是本法的基本方剂。四逆  相似文献   

7.
沈小明  秦子丁 《河北中医》2008,30(12):1316-1317
《伤寒论》所论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热性传染病,现将其中厥阴病之厥证探析如下。厥,中医常用在古病名中,如昏厥、气厥、暴厥、尸厥等,是指患者神志丧失,不省人事,神志不清。如有四肢发冷发凉的表现,称手足厥冷、手足厥逆或四肢厥逆等。昏厥的患者也可以同时并见手足厥冷。总观厥阴篇56条,有神志描写者共7条,其中只有1条(374条)描述神志错乱,“谵语”,为小承气汤证,是用来与厥阴证有下利而不可用下法相鉴别的,  相似文献   

8.
发热和厥逆,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病机各异,治法不同。发热乃正邪交争,正气抗邪的反应,多见于三阳证中,故论中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7)(以下所引原文,均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的文字及号码,下同)。厥逆,是指四肢厥冷,即“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多是阳衰阴盛,正  相似文献   

9.
1、按诊的第二项是按手足四肢。四肢温,表明阳气能达四肢,虽病无妨;四肢逆冷,则阳气不能布达,病情较重。手足俱冷,多是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2、阳气虚的阴寒证出现手足逆冷,同时多见恶寒身倦下利等症。阳厥也可出现手足逆冷,但多兼便闭燥渴等热证的表象,两者要认真区别。3、手为阳,足为阴。如外感表证出现手热而足凉,在表邪化热后两足变温,则为阳证。若两足始终不热,病情亦不化热,此为“挟阴证”。4、外感发热多手背热,内伤发热多手心热。额头热甚而手心不热,是外感病;手心灼热而额头不热,为内伤病。6、小儿足心热则主热,足胫寒…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方治厥逆、心悸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中医科历年来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厥逆证”和“心悸证”,取得了一些经验,爰将伤寒论的四逆汤、真武汤、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四种方剂的治疗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介绍如下: 一、厥逆证1.四逆汤:本方为仲景治少阴病的正方,如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仲景虽没有把具体症状一一罗列,然开始就称为少阴病,是已包括但欲寐,四逆、恶寒等等症状在内,而且四逆汤的运用,散见于各条经文中者甚多,如95条下,“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357条,“下利厥逆而恶寒。”358条,“大汗大下后,下利而厥冷,以及霍乱条的“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等,均施用本方。我们细绎经文中“急当救里、先温其里、手足厥冷、脉沉迟或欲绝”等等字句,这充分说明机体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有关“厥证”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 ,且论述甚多。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指突然昏倒 ,不知人事 ;二是指肢体手足逆冷。其后历代医家亦对厥证不断加以充实 ,提出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 ,但纵观以上分类均为里厥证。临床中笔者发现许多小儿外感高热时常出现恶寒、头痛、无汗、四肢逆冷、脉浮等 ,符合“厥”的定义。故把这种由外感引起的表证伴四肢逆冷者称为小儿表厥证。1 病因病机《伤寒论》“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说明厥证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由于小儿冷暖不懂自调 ,且为稚阴…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中,四逆汤化裁方剂共有八个,即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其方剂组成皆有干姜、生附子;其功用皆有不同程度的回阳救逆之功。其证候特点皆有四肢厥逆或手足厥泠,脉沉微或微或无脉等休克状态。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方对汗、吐、下等所致之虚脱或休克确有良效。兹略作分析如下,以供参考。一、四逆汤:主治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痛、畏寒、汗出等症,脉沉微而细或沉迟(参阅《伤寒论讲义》29、93、94、277、323、324、352、353、371、376、387、388条)。四逆汤证主因是阳虚阴盛。阳衰不能温运,所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化水谷,所以下利清谷;阴寒上逆,所以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故法应回阳救逆。观方组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治疗厥证有四逆汤与四逆散两类方剂。诸四逆汤多见于少阴篇,为阴寒厥冷之证而设,属补火回阳之剂。四逆汤见证有内竭外脱(证见恶寒肢厥,脉微细,下利清谷而汗出不止)与上厥下竭(证见肢厥气喘,额汗出而下利不禁),两证之分,均可用四逆汤补火回厥;四逆散属柴胡类,见于厥阴篇,为阳热内郁所致恶寒肢冷之证而设,属宣通疏散之剂。由于  相似文献   

14.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逆汤乃临床用于急救,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剂。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时常规剂量太轻,因而丧失了该方应有的临床疗效,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方能体现原方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1厥证的概念及范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白虎汤所主的阳明病脉滑而厥,四逆汤所主的少阴病四肢厥冷都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把厥证  相似文献   

16.
休克当属中医“厥证”“脱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厥、脱证有不同的分类,但共同之处是将分为寒(阴)厥、热(阳)厥及脱阴、脱阳。《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景岳全书》说:“厥有二证,阳厥、阴厥也。阳厥者,热厥也,必其先自三阳传入阴分,故其初起必因头痛发热,自浅入深,然后及于三阴,变为四肢逆冷,  相似文献   

17.
本乡王景香,男性,一日忽染少阴寒化之症,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其人反不恶寒,前医用“通脉四逆汤”连服二、三剂,不惟无效,且心中烦躁。遂请余诊视,并出示前医处方。余云:此药本是此症,而四肢仍厥,脉仍不复者,以阳药太重,无阴以维之  相似文献   

18.
<正> 厥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朱丹溪曰:“厥证乃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厥冷也。”既讲病机,又云病证。《内经》把气血阴阳逆乱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之证,均称为厥。如《厥论》的“寒厥”,《生气通天论》的“煎厥”、“薄厥”,《调经论》的“大厥”等,在病机上《内经》强调“下虚”,如  相似文献   

19.
欧阳锜 《新中医》1991,23(8):13-13
《伤寒论》治厥证有四逆汤与四逆散两类方剂。诸四逆汤,多见于少阴篇,为阴寒厥冷之证而设,属补火回阳之剂,四逆汤见证有内竭外脱(证见恶寒肢厥、脉微细,下利清谷而汗出不止)与上厥下竭(证见肢厥气喘、额汗出而下利不禁),两证之分,均可用四逆汤补火回厥;四逆散属柴胡类  相似文献   

20.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救逆。该方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考《伤寒》、《金匮》两书中共14条原文论述该方的适应范围,归纳起来主要用以下4种病证:①阳虚寒盛证:证见四肢逆冷,恶寒贪卧,神疲欲寐,舌质淡,脉沉细;②脾阳虚衰证:腹满胀痛,下利清谷,呕恶不食,脉沉迟;③汗下误治,亡阳虚脱证:恶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