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偏瘫为主症的脑干血管病4例临证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干病变临床多出现交叉瘫,笔者临床诊治4例脑干血管病病人,仅表现为偏瘫,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自发性出血性脑卒中中,脑干出血的病情最重,病死率最高。文献报道病死率高达70%~80%。我们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脑干出血的病例42例,占同期脑出血的6.22%,现结合其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症脑血管疾病(CVD)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其意识障碍的程度不同,预后及转归也明显不同.因此对昏迷病人大脑皮层及脑干功能的测定,对进一步判断病人的预后,指导其抢救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干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干出血一般起病急骤、病情危重,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瞳孔缩小如针尖样、有明显呼吸障碍及中枢性高热、呕吐咖啡样物质,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交叉性瘫痪是脑干病变的主要特征,即病变侧的脑神经受累的表现和病变对侧肢体受累的表现。脑干出血占脑出血的 8%-10%。脑桥是最常见的脑干出血部位,中脑和延髓出血少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自1998-2001年共11例无手术指征的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病人,经保守治疗后的有关资料。结果:上述11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存活8例,死亡3例。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病人的诊断必须及时准确,主要依靠临床查体以及MRI影像学检查;治疗必须尽早、及时、综合。对于GCS评分<4分者,其生还的机会罕见;对于GCS评分在5-8分者,不能轻易放弃。GCS评分是反映病情轻重程度的一个指标,而脑干反射的变化能精确表达脑干功能障碍平面的动态,对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干梗死延误诊断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干梗死患者延误诊断的原因。结果误诊与患者症状不典型、未进行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及未进行必要的颅脑MRI检查有关。结论对于疑诊脑干梗死患者,详细的询问病史,系统地神经系统检查和颅脑MRI检查能有效地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在溶栓时间窗内给予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超过溶栓时间窗仍在进展的TOBS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均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TOBS首剂量为150万U内,按照治疗剂量个体化原则追加尿激酶用量,安全有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例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干梗死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病理基础、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疗效。方法对72例脑干梗死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后分为介入与非介入对照两组,并分析探讨本病的特点与介入的疗效。结果延髓和中脑梗死均具有交叉性瘫痪,脑桥梗死则有不同的临床征象,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交叉性瘫痪、四肢瘫、纯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干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MRI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最有意义,CT不能确诊脑干梗死,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介入及应用降纤制剂抗纤溶治疗急性脑干梗死其疗效优于非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S(主治医师):今天讨论一以眩晕、恶心与呕吐起病,继之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与伸舌偏斜的病例。请实习医师报告病历。L(实习医师):患者女,42岁。40天前患感冒,低热,经用感冒清等药治疗7~8天痊愈。20天前突然发作眩晕、恶心与呕吐,不伴发热,在基层医院诊为椎-基动脉供血不全,经应用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 ,8岁。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伴紫绀 2h于 1999年 7月 1日 2 3时入院。 3年前因“脑干胶质瘤、梗阻性脑积水 ,先后行放疗及“侧脑室 -腹腔引流术。”查体 :体温 3 8℃ ,心率13 0次 min ,呼吸 7~ 10次 min ,血压 12 7 7 3KPa,心律齐 ,神志清晰。据症状、体征及CT示 :脑干胶质瘤晚期 ,梗阻性脑积水。心电图示 (图略 ) :窦速。临床诊断为 :呼吸道霉菌感染、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脑干胶质细胞瘤、梗阻性脑积水。行抢救治疗、心电监护。 1999年 7月 2日 9∶3 0 ,心电图 (图 1)示 :窦律 ,心率 13 5次 min ,STⅠ、Ⅱ、a…  相似文献   

11.
脑干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干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9%~21.9%。文章就脑干梗死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干梗死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病因及高危因素。方法根据116例脑干梗死住院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白细胞计数确定是否存在SIRS,分析与SIRS发生相关的因素。结果116例脑干梗死患者中,SIRS70例,46例无SIRS。脑干梗死后SIRS的发生与脑干梗死的危重程度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存在SIRS的患者死亡率较无SIRS者明显升高。结论脑干梗死后出现SIRS提示疾病仍在进展,预后较差;除脑干梗死本身的严重程度外,患者并存的躯体疾病也是激发SIR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脑外伤与心电图异常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脑伤情况与心电图异常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同一时间段内住院治疗的161例脑外伤患者,比较、分析不同损伤程度、部位的脑伤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以及随着治疗心电图异常的恢复情况.结果:共出现心电图异常83例(51.55%),以各种心律失常、T波及ST段改变、左室高电压等最为常见.Glasgow评分越低、脑...  相似文献   

14.
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确诊率高,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的检查,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T扫描中,由于伪影的产生,时机的选择等原因,出现漏诊,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现结合我院典型病例,对脑干出血CT扫描未显影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5.
Holmes震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综合征,以影响肢体近端为主,可为静止性或体位性,频率约3~5 Hz,在运动时震颤频率可能升高。目前普遍认为,Holmes震颤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多发性硬化、卒中、肿瘤等疾病导致脑干、小脑、丘脑损伤而引起的一种症状性震颤。Holmes震颤发病率较低,不为多数临床医生所认识,且治疗方案不统一。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破裂可导致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肿直接压迫脑干,危及患者生命。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诊断此病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头晕、双眼视物模糊、言语笨拙12 h于2011年1月28日入院。该患于入院12 h前突然出现头晕,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颅脑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干梗死组(延髓、脑桥及中脑)和非脑干梗死组,比较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根据颅脑CE-MRA结果分析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结果 (1)脑干梗死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率及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非脑干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无狭窄者37例(37.7%),轻度狭窄者19例(19.3%),中重度狭窄者42例(43.0%)。7例中脑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6例(85.7%),79例脑桥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44例(55.7%),12例延髓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11例(91.7%)。结论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非脑干梗死,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及高TG多见于脑干梗死;脑干梗死多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8.
15例脑干脑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干脑炎是指发生于脑干的炎症,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脑干肿瘤、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本文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收治15例脑干脑炎病人,现将其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3~65(平均31·6±2·0)岁。急性、亚急性起病13例,占87%;慢性起病2例,占13%。症状2~5天达高峰13例,1~4周达高峰2例。平均病程26·9±4·1天。1·2症状:病前4~10天有上呼吸道感染11例,肠道感染2例。主要症状:发热4例,复视4例,面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6例患者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存活的病例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5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0例,多遗留不同程度交叉性瘫痪表现。结论自发性脑干出血,出血量≤1.0ml的患者预后较好,出血量≥3.0ml、血肿最大直径>2.0cm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40 Hz听性稳态反应(40 Hz 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40-Hz ASSR)在脑干卒中患者近期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36例脑干卒中患者进行40-Hz AS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并对两者进行分级.以转出NICU时为近期预后评价终点,将脑干卒中患者分为生存组(n=21)和死亡组(包括脑死亡,n=15),分析40-Hz ASSR和BAEP分级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40-Hz ASSR(r=0.571,P=0.000)、BAEP(r=0.441,P=0.001)分级与脑干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40-Hz ASS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0.00%、100%和83.33%,而BAEP分级则分别为66.67%、7.43%和69.44%.结论 40-Hz ASSR对脑干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级别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